榨油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01404发布日期:2023-02-07 19:03阅读:31来源:国知局
榨油机的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榨油机技术领域,具体为榨油机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2.榨油机是油料加工机械的一种,是把经过预处理的油料坯以挤压的方法榨取植物油的机械。用作预榨机的螺旋榨油机是以较大的压力将油料进行预榨,将预榨后的坯饼再放入榨油机内继续压榨或用浸出法取油。因而其进、出口端的榨膛容积变化较大,生产能力也较大。榨油机能连续作业,劳动强度小,出油后的渣饼薄而小,便于综合利用。
3.花生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我国的花生资源丰富,产量在世界上排在第一位,年产花生1700万吨。花生也是我国六大油料作物之一。花生油含有人体所必需的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它对调节人体机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预防人体疾病有重要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花生油所含的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维生素e等,对冠心病、高血压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可降低胆固醇,对预防中老年人动脉硬化有明显效果;花生油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具抗不育和抗衰老作用。
4.榨油机是具有连续化处理量大、动态压榨时间短、出油率高、劳动强度低等优点,目前,人们在长时间使用榨油机的过程中,榨油筒内的温度升高,不仅影响榨油的质量,而且存在设备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工作效率低,榨油效果差,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虽然现有一些企业在花生油的生产中使用冷榨工艺,但实际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榨,都忽略了花生在轧制过程中花生破裂、挤压变形、摩擦等因素所产生的热量造成温升,从而造成花生蛋白质的变性和微量有益组分的损失。鉴于此,我们提出榨油机的冷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榨油机的冷却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7.榨油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装置以及安装于冷却装置上的榨杆,所述冷却装置设置在榨油筒上,其内部设置有冷却部,且冷却部内可注入冷却液对榨油筒进行冷却;所述榨杆的部分杆体伸入至冷却装置内部,且榨杆内部设有榨腔,所述榨腔和冷却装置之间通过管道部相互连通。
8.优选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外壳,且外壳右侧固定有进液管,冷却液能够从进液管进入冷却装置,每个所述进液管的一侧设有出液管,热液流从出液管流出。
9.优选的,所述外壳内部固定有外密封圈,且外密封圈内部设置有内密封圈,其外密封圈与内密封圈之间留有空隙,所述外密封圈右侧开设有两个管孔,两个管孔分别插接固定进液管与出液管。
10.优选的,所述冷却部设置在空隙内,且冷却部包括外冷却环和内冷却环,所述外密
封圈内壁与外冷却环固定,内密封圈外壁与内冷却环固定,所述外冷却环和内冷却环左右侧均固定有侧连接环,使其冷却部内部留有可填充冷却液的空间。
11.优选的,所述外冷却环和内冷却环之间固定有两个内部出液管,且每个内部出液管右侧均连通有注液管,且注液管左右侧与侧连接环固定,其注液管与进液管连通管,上方的所述内部出液管上侧开设有可流出冷却液的柱形槽,而下方的所述内部出液管下侧同样开设有可流入冷却液的柱形槽。
12.优选的,所述外冷却环和内冷却环之间固定有若干水管,且水管右侧与侧连接环固定。
13.优选的,所述水管呈圆形状,且水管中间固定有隔液片,其隔液片将水管内部空间分隔为一个u型状的孔,而隔液片左侧与侧连接环固定。
14.优选的,所述榨杆上设有与内部榨腔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通过管道和出液管连接,出液口通过管道和进液管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本实用新型为了得到更好的冷却效果,通过将冷却液注入进液管内,经过注液管可进入外冷却环和内冷却环之间,而冷却液通过水管时被隔液片阻拦,使冷却液顺着水管的方向,以u字型流动,冷却液从半边水管进入再从另外半边水管钻出,减缓了冷却液的流动,使其能够充分与外冷却环和内冷却环的表面接触,从而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装置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装置的正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榨杆的剖视图。
22.图中:
23.1、冷却装置;11、外壳;12、进液管;13、出液管;14、外密封圈;15、管孔;16、内密封圈;17、侧连接环;18、外冷却环;19、内冷却环;110、注液管;111、内部出液管;112、水管;113、隔液片;2、榨杆;21、榨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实施例来详述上述技术方案:
27.榨油机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装置1以及安装于冷却装置1上的榨杆2,所述冷却装置1设置在榨油筒上,其内部设置有冷却部,且冷却部内可注入冷却液对榨油筒进行冷却;所述榨杆2的部分杆体伸入至冷却装置1内部,且榨杆2内部设有榨腔21,所述榨腔21和冷却装置1之间通过管道部相互连通;
28.本实施例中,为了本实用新型为了得到更好的冷却效果,通过向冷却部内注入冷却液可对榨油筒进行冷却。
29.需要补充的是,冷却装置1包括外壳11,且外壳11右侧固定有进液管12,冷却液能够从进液管12进入冷却装置1,每个所述进液管12的一侧设有出液管13,热液流从出液管13流出。
30.外壳11内部固定有外密封圈14,且外密封圈14内部设置有内密封圈16,其外密封圈14与内密封圈16之间留有空隙,外密封圈14右侧开设有两个管孔15,两个管孔15分别插接固定进液管12与出液管13。
31.冷却部设置在空隙内,且冷却部包括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外密封圈14内壁与外冷却环18固定,内密封圈16外壁与内冷却环19固定,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左右侧均固定有侧连接环17,使其冷却部内部留有可填充冷却液的空间。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之间固定有两个内部出液管111,且每个内部出液管111右侧均连通有注液管110,且注液管110左右侧与侧连接环17固定,其注液管110与进液管12连通管,上方的内部出液管111上侧开设有可流出冷却液的柱形槽,而下方的内部出液管111下侧同样开设有可流入冷却液的柱形槽。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之间固定有若干水管112,且水管112右侧与侧连接环17固定。
32.水管112呈圆形状,且水管112中间固定有隔液片113,其隔液片113将水管112内部空间分隔为一个u型状的孔,而隔液片113左侧与侧连接环17固定。
33.本实施例中,需要使用冷却装置时,将进液口通过管道和出液管13连接,出液口通过管道和进液管12连接,将冷却液从上方的进液管12内流入,其冷却液流入注液管110后,从上方内部出液管111上的柱形槽流出,而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两侧固定有侧连接环17,使其内部形成一个密封空间,其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外侧和内侧均有外密封圈14与内密封圈16,可防止冷却液流出,其冷却液在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之间,通过水管112,其冷却液顺着水管112的方向,以u字型流动,冷却液从半边水管112进入再从另外半边水管112钻出,减缓了冷却液的流动,使其能够充分与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的表面接触,从而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34.所述榨杆2上设有与内部榨腔21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通过管道和出液管13连接,出液口通过管道和进液管12连接,连接于进液口和出液管13之间的管道以及连接于出液口和进液管12之间的管道共同构成管道部。
35.具体使用时,进液口通过管道和出液管13连接,出液口通过管道和进液管12连接,冷却液从进液管12内流入,其冷却液流入后,冷却液经注液管110、隔液片113的作用下流动循环,然后从榨膛的出液管13流出,流出的冷却液会经由榨杆2后面的进液口进入榨杆2内部,经过榨腔21内部再循环出来,最终从榨杆2的出液口出来进入进液管12再次进入冷却装置2,如此形成冷却液循环,从而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冷却液,而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
两侧固定有侧连接环17,使其内部形成一个密封空间,其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外侧和内侧均有外密封圈14与内密封圈16,可防止冷却液流出,其冷却液在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之间,通过水管112,其冷却液顺着水管112的方向,以u字型流动,冷却液从半边水管112进入再从另外半边水管112钻出,减缓了冷却液的流动,使其能够充分与外冷却环18和内冷却环19的表面接触,从而起到更好的冷却效果,冷却后的液体从出液管13流入进液口并进入榨杆2内部,经榨杆2内部的作业制热后从出液口流出,并进入进液管12进入到冷却装置1内部进行冷却,从而实现液体的冷却循环,实现对榨杆2的降温冷却。
3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