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铁件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https://img.xjishu.com/img/zl/2023/1/17/d34q2cnss.jp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角铁件冲压装置。
背景技术:2.在机械技工技术领域中,需要利用到冲压装置对管材进行各种加工操作,包括但不限于裁断、冲孔等操作。现有的冲压装置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完装置内送入到冲压装置内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会在冲压装置的送料口处安装一管材传输机构。
3.针对角铁件的冲压装置的传输机构常见的是采用辊轮式的传输机构,如申请号为201721361977.1的专利文献,该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角铁冲压装置,该装置的角铁夹紧工作台包括v型凹槽台、多个左侧辊轮及多个右侧辊轮,多个左侧辊轮均设于v型凹槽台一侧,多个右侧辊轮均设于v型凹槽台另一侧,实际应用中件辊轮与角铁件相接触并控制辊轮转动以此实现角铁件的输送功能。但是现有技术中缺陷在于待加工的角铁件由于生产工艺等原因容易在其表面出现小面积的凸起,而冲压装置中辊轮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在辊轮与角铁件表面凸起相接触的时候容易对辊轮或者角铁件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角铁件冲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角铁件冲压装置容易对辊轮或者角铁件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角铁件冲压装置,包括冲压腔体,所述冲压腔体的一端设置有送料口,所述冲压腔体的送料口处设置有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包括主辊轮机构以及副辊轮机构,所述副辊轮机构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副辊轮机构均安装在所述主辊轮机构的下方且以所述主辊轮机构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副辊轮机构包括副辊轮件以及弹性摆动件,所述副辊轮件通过所述弹性摆动件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的外壁,所述主辊轮机构包括主辊轮件,所述主辊轮件以及两个所述副辊轮件之间形成v型凹槽座。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摆动件包括固定座、摆动体、限位杆、抵接座以及第一弹簧体,所述摆动体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以及衔接座,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分别垂直地设置在所述衔接座的两端且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以及所述衔接座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杆上或者所述衔接座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略大于所述限位杆的直径,所述固定座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的外壁,所述摆动体的第一连接杆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且与所述固定座铰接,所述副辊轮件安装在所述摆动体的第二连接杆上,所述抵接座安装在所述固定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所述抵接座固定连接,另一端设于所述摆动体的通孔内,所述第一弹簧体套设在所述限位杆上且两端分别与所述抵接座以及所述摆动体相接,所述第一弹簧体呈压缩状态。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摆动件中所述固定座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固定座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其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贯穿其左右两侧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冲压腔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三安装孔以及弧形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匹配,所述弧形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孔相匹配,所述弧形安装槽以所述第三安装孔所在位置为圆心,所述弧形安装槽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到第二安装孔的距离一致。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技术方案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的外壁,所述主辊轮机构安装在所述升降机构上。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导向杆、安装座以及限位板,所述驱动电机以及所述限位板均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的外壁,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导向杆传动连接驱动所述导向杆转动,安装座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且与所述导向杆螺纹连接,所述主辊轮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控制模块以及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相连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辊轮件包括左半辊轮件以及右半辊轮件,所述主辊轮机构还包括左安装板、右安装板以及连杆,所述左安装板以及所述右安装板均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上且所述左安装板以及所述右安装板均与水平面垂直且所述左安装板与所述右安装板相互平行,所述连杆架设在所述左安装板与所述右安装板之间,所述左半辊轮件以及所述右半辊轮件均安装在所述连杆上且置于所述左安装板以及所述右安装板之间,所述连杆的外部套设有第二弹簧体且所述第二弹簧体置于所述左半辊轮件与所述右半辊轮件之间,所述第二弹簧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半辊轮件以及所述右半辊轮件相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利用主辊轮机构中的主辊轮件以及两个副辊轮机构中的副辊轮件组成用于承托角铁件的v型凹槽座,由于副辊轮机构中的副辊轮件是通过弹性摆动件安装在冲压腔体的,因此在控制角铁件移动的过程中,角铁件中存在小面积凸起的部位移动到副辊轮件所在位置时,能够通过弹性摆动件的作用令副辊轮件产生小幅度的摆动,有效地防止对主辊轮机构、副辊轮机构或者角铁件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冲压装置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冲压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副辊轮机构的独立安装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副辊轮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角铁件冲压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9.参照图1、图3和图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角铁件冲压装置,其第一实施例,包括冲压腔体100,所述冲压腔体100的一端设置有送料口110,所述冲压腔体100的送料口110处设置有传输组件,所述传输组件包括主辊轮机构200以及副辊轮机构300,所述副辊轮机构300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副辊轮机构300均安装在所述主辊轮机构200的下方且以所述主辊轮机构200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副辊轮机构300包括副辊轮件380以及弹性摆动件,所述副辊轮件380通过所述弹性摆动件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100的外壁,所述主辊轮机构200包括主辊轮件210,所述主辊轮件210以及两个所述副辊轮件380之间形成v型凹槽座。具体地,实施例中利用所述主辊轮机构200中的主辊轮件210以及两个所述副辊轮机构300中的副辊轮件380组成用于承托角铁件的v型凹槽座,由于所述副辊轮机构300中的副辊轮件380是通过所述弹性摆动件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100上的,因此在控制角铁件移动的过程中,角铁件中存在小面积凸起的部位移动到副辊轮件380所在位置时,能够通过所述弹性摆动件的作用令副辊轮件380产生小幅度的摆动,有效地防止对所述主辊轮机构200、所述副辊轮机构300或者角铁件造成损坏。
20.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摆动件包括固定座310、摆动体320、限位杆330、抵接座340以及第一弹簧体350,所述摆动体320包括第一连接杆321、第二连接杆322以及衔接座323,所述第一连接杆321以及第二连接杆322分别垂直地设置在所述衔接座323的两端且所述第一连接杆3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杆322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321、所述第二连接杆322以及所述衔接座32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杆322上或者所述衔接座323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径略大于所述限位杆330的直径,所述固定座310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100的外壁,所述摆动体320的第一连接杆321安装在所述固定座310上且与所述固定座310铰接,所述副辊轮件380安装在所述摆动体320的第二连接杆322上,所述抵接座340安装在所述固定座310的外侧,所述限位杆330的一端与所述抵接座340固定连接,另一端设于所述摆动体320的通孔内,所述第一弹簧体350套设在所述限位杆330上且两端分别与所述抵接座340以及所述摆动体320相接,所述第一弹簧体350呈压缩状态。具体地,本实施例在实际运行中,首先工作人员将角铁件放置在v型凹槽座上,之后通过安装在冲压装置内部或外部的动力装置驱动角铁件向所述冲压腔体100内移动,当角铁件上小面积凸起的部分移动到v型凹槽座上时,该小面积凸起置于主辊轮件210与副辊轮件380之间,现有冲压装置中由于相应的部件都是固定的,大概率会出现角铁件凸起表面破裂损坏,小概率会导致冲压装置中相应部件出现损坏,而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在角铁件上小面积凸起移动到主辊轮件210与副辊轮件380之间时,所述副辊轮机构300中的弹性摆动件带动副辊轮件380进行小幅度的摆动,以此避免相关的部件以及角铁件出现损坏,具体表现为当角铁件上小面积凸起移动到主辊轮件210与副辊轮件380之间时,此时所述摆动体320会绕着所述第一连接杆321摆动,由于所述第一弹簧体350的作用保证了所述副辊轮件380能够一直与角铁件贴合,提高了角铁件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当角铁件上凸起通过v型凹槽座后所述第一弹簧体350能够带动所述摆动体320复位。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弹性摆动件中的所述限位杆330主要起到限制所述摆动体320的摆动幅度的作用。
21.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弹性摆动件中所述固定座310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固定板360,所述固定座31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固定板370,所述第一固定板360
上设置有贯穿其左右两侧的第一安装孔361,所述第二固定板370上设置有贯穿其左右两侧的第二安装孔371,所述冲压腔体100的外壁设置有第三安装孔以及弧形安装槽120,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361相匹配,所述弧形安装槽120与所述第二安装孔371相匹配,所述弧形安装槽120以所述第三安装孔所在位置为圆心,所述弧形安装槽120的半径与所述第一安装孔361到第二安装孔371的距离一致,利用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板360上的第一安装孔361与所述冲压腔体100上的第三安装孔,利用螺栓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板370上的第二安装孔371与所述冲压腔体100上的弧形安装槽120,再分别用螺母进行固定,以此将所述弹性摆动件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100外壁上。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计能够实现对v型凹槽座角度进行微调的功能。
22.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升降机构400,所述升降机构400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100的外壁,所述主辊轮机构200安装在所述升降机构400上,通过所述升降机构400的设置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调整所述主辊轮机构200所在的高度位置,便于所述主辊轮机构200中的主辊轮件210与角铁件进行精密可靠的接触,提高角铁件的传输效率。
23.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400包括驱动电机410、导向杆420、安装座430以及限位板440,所述驱动电机410以及所述限位板440均安装在所述冲压腔体100的外壁,所述驱动电机410与所述导向杆420传动连接驱动所述导向杆420转动,安装座430套设在所述导向杆420上且与所述导向杆420螺纹连接,所述安装座430的一侧与所述限位板440相贴合,所述主辊轮机构200设置在所述安装座430上,本实施例利用丝杆传动原理实现所述升降机构400相应的升降功能,通过所述驱动电机410带动所述导向杆420转动,所述导向杆420转动的同时,与所述导向杆420螺纹连接的所述安装座430由于受到所述限位板440的限制导致其无法进行转动,使得所述安装座430能够沿着所述导向杆420进行升降。
24.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400还包括控制模块以及接近传感器,所述接近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电机410相连接。本实施例为了实现装置自动化运行,所述升降机构400配置有所述控制模块以及所述接近传感器,利用所述接近传感器检测是否有角铁件靠近v型凹槽座,确认时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驱动电机410动作从而令所述主辊轮机构200下降。
25.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为了减轻工作人员搬运角铁件的负担,通常会在冲压装置的内部或者外部设置动力装置令角铁件移动,现有技术中该动力装置普遍设置在冲压装置的外部以降低冲压装置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但是如此以来完成冲压工序所需装置体量较大,购置成本以及维护程度较高。因此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主辊轮机构200中设置有电机组件,利用所述电机组件带动所述主辊轮件210转动,利用所述主辊轮件210的转动带动角铁件移动。此外为了提高所述主辊轮件210与角铁件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角铁件传输效率以及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主辊轮件210的外侧套设一防滑套,在所述防滑套以及所述升降机构400的共同作用下能够令所述主辊轮件210与角铁件可靠地紧密地接触。
26.参照图2,本技术所述角铁件冲压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辊轮件210包括左半辊轮件211以及右半辊轮件212,所述主辊轮
机构200还包括左安装板220、右安装板230以及连杆240,所述左安装板220以及所述右安装板230均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400上且所述左安装板220以及所述右安装板230均与水平面垂直且所述左安装板220与所述右安装板230相互平行,所述连杆240架设在所述左安装板220与所述右安装板230之间,所述左半辊轮件211以及所述右半辊轮件212均安装在所述连杆240上且置于所述左安装板220以及所述右安装板230之间,所述连杆240的外部套设有第二弹簧体250且所述第二弹簧体250置于所述左半辊轮件211与所述右半辊轮件212之间,所述第二弹簧体2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半辊轮件211以及所述右半辊轮件212相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辊轮件210采用分离式设计,利用所述左半辊轮件211以及所述右半辊轮件212组成所述主辊轮件210,在角铁件传输过程中能够令所述主辊轮件210更加紧密地与角铁件相接触,提高角铁件传输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在所述主辊轮件210接触到角铁件表面凸起时产生短距离移动,避免对所述主辊轮件210以及角铁件造成损坏。
27.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