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移动式管道对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7394发布日期:2023-03-14 23:5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移动式管道对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焊接加工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可调节移动式管道对口装置。


背景技术:

2.管道的焊接成为化工装置建设的主要技术要点,且投入的财力、物力较大,如何在焊接前保证管道对口的间隙、破口精度快速满足焊接要求,是目前主要的难题。管道对口大多都靠管工使用测量工具,配合倒链或者吊车进行对口,难以保证管道对口的质量精度,更加难以保证管道焊接质量,无法快速根据所需被焊接管道的高度和位置进行及时的调节另一焊接管道的高度和位置,无法实现快速对接。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的技术方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调节移动式管道对口装置,根据管道高度和位置实现可调节式对口,实现对管道焊接的快速对接,节省对口时间。
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下述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可调节移动式管道对口装置,包括底部设有脚轮和支撑腿的底部平台;升降架的底部滑动连接于底部平台上,操作面滑动对称连接于升降架;通过操作面底部的液压杆推动操作面沿升降架升降调节操作面的开合角度。
6.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操作面与升降架通过滑块、滑轨滑动连接,滑块与升降架通过连杆转动连接,滑轨设置于操作面上;
7.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底部平台的脚轮、支撑腿均布于底部平台设置;支撑腿通过第一液压提升杆向底座平台的端部平移。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底部平台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滑道,升降架的底部一端沿第一滑道平移,升降架的底部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底部平台上。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升降架为折叠式升降架,升降架包括两个竖向铰接连接的交叉组件,交叉组件包括两个呈十字交叉的杆件;位于顶部的交叉组件沿杆件长度方向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滑道。
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操作面的横截面呈v型结构,操作面包括第一操作面和第二操作面,第一操作面和第二操作面的底部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第二支架轴的一端与第一轴的端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架轴伸出升降架之外;伸出升降架之外的第二支架轴的端部设置有手柄。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对口支架与第二支架轴外圆周面固定连接,位于第二支架轴的上方。
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对口支架的内径尺寸与焊接管件外径尺寸相对应,用于夹紧焊接管件。
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对口支架为卡箍结构,对口支架顶部设置有螺栓,用于夹紧对口支架的开口部。
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操作面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液压提升杆;升降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液压提升杆,用以推动升降架升降。
16.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位于操作面上固定连接有绑带。
1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位于操作面的端部设置有角度显示器,用于显示操作面的开合角度。
1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位于底座平台上固定连接有扶手。
19.以上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技术的装置可以根据管道的高度快速调节管件的高度以及位置,平台设置的紧固装置可以使管件固定并夹紧管道,避免管件移动影响管道对口质量,以及防止管件坠落砸伤操作人员。
21.2.现场使用灵活轻便,也可以运输材料,无需吊车配合,以保证对口装置按照需求进行快速设置,节省对口的时间,保证对口的精度要求,节约吊车台班,节约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脚轮;2-底部平台;3-支撑腿;4-第一液压杆;5-升降架;6-第二液压杆;7-扶手;8-第一滑道;9-第三液压杆,10-操作面;11-第一轴;12-第二支架轴;13-手柄;14-对口支架;15-绑带;16-角度显示器;17-第二滑道;18-螺栓;19-管件。
具体实施方式
25.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6.请参阅如图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可调节移动式管道对口装置,包括脚轮1;底部平台2;支撑腿3;第一液压杆4;升降架5;第二液压杆6;扶手7;第一滑道8;第三液压杆9,折叠式操作平台10;第一轴11;第二支架轴12;手柄13;对口支架14;绑带15;角度显示器16;第二滑道17;螺栓18;管件19。
27.脚轮1采用轻型聚氨酯,在本装置的底部平台底部均布设置,也可以不局限于四角位置,只要均布于底部平台的底部即可,本实施例中采用在底部平台的底部有4个360度轻型聚氨酯脚轮1,位于脚轮1的上方设置有底部平台2,通过脚轮实现底部平台2在地面上水平移动。位于底座平台上固定连接有扶手7。
28.位于底部平台2上方设置有升降架,位于升降架5上设置有操作面10,位于操作面10上固定安装有对口支架14用于对管件进行支撑定位。通过升降架实现操作面10高度调整,对口支架的高度的调整,通过脚轮1的移动带动整个装置位移,实现对口支架中的管件位置的移动;操作面10通过液压杆推动操作面在升降架上滑动,调整对称设置的两个操作面10之间的夹角,从而实现对不同直径管道的支撑。
29.具体的:
30.脚轮1可以根据现场的要求任意方向移动,4个轻型聚氨酯脚轮均在平台底部2,未
超出平台的外侧,不存在脚轮绊脚和刮蹭,轻型聚氨酯脚轮1耐磨,抗压,承载重,省力,减震、无噪音。在现场使用不会被损坏,且轻型聚氨酯脚轮1上面有锁紧装置,防止对口装置移动。
31.支撑腿3均布于底部平台的底部,本实施例中位于底部平台的四角分别设置有支撑腿3,支撑腿3用于分担脚轮的压力,支撑腿3支撑于地面,位于脚轮1外部。底部平台的四个支撑腿3,可以确保移动装置的稳定性以及水平,减轻移动装置对四个脚轮1的压力。
32.底部平台2上设置有升降架5,升降架5可以实现折叠式的升降,升降架包括两个成排铰接连接的交叉组件,分别为第一交叉组件和第二交叉组件。升降架为折叠式升降架,位于顶部的第一交叉组件沿杆件长度方向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滑道。第一交叉组件和第二交叉组件分别包括两个杆件,两个杆件连接呈呈十字交叉的结构。其中每个杆件的两端为铰接安装点,两个杆件组成的每个十字交叉结构件中的十字交叉点处并不铰接只是接触连接,当升降架在液压杆的推动下可以实现依次升降。
33.第一滑道8对称设置在底部平台上,沿底部平台的长度方向的两边。升降架5的底部通过第一滑道沿着底部平台长度方向滑移。升降架5底部两端一端为滑动端,另一端铰接于底部平台上不产生滑移但可以实现转动,具体的,升降架5的下部滑动端在靠近扶手7的位置固定,另外一端固定于底部平台上且可以通过第二液压杆6伸缩调整升降架5的角度调整折叠式操作平台10的高度。
34.操作面10竖直方向的两侧设有第二滑道17,此第二滑道17用于实现操作面10在第三液压杆9的升降带动下,相对升降架移动,从而调整操作面10的高度和开合角度。操作面10对称且滑动连接于升降架5中,操作面10与升降架5通过滑块、滑轨滑动连接,滑块与升降架铰接连接的连杆铰接连接,即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接滑块另一端铰接连接升降架5,滑轨设置于操作面10上,滑块在滑轨内移动实现操作面相对升降架移动,连杆与滑轨的长度设置要保证不影响操作面的开合角度,保证操作面开合角度不受连杆与滑轨的长度限制;当第三液压杆9驱动操作面10向上移动,操作面10开合角度增大,操作面与升降架之间的距离增大。
35.具体的,位于两个操作面10通过第一轴11对称转动连接,第三液压杆9垂直连接于第一轴11。
36.操作面的横截面呈v型结构,操作面包括第一操作面和第二操作面,第一操作面和第二操作面的底部通过第一轴转动连接。第一操作面和第二操作面10可以绕着第一轴11相对转动,第三液压杆9对第一轴11进行顶拉,使操作面10中的两个平面绕着第一轴11转动的同时沿第二滑道17移动,两个转动连接的操作面10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从而调整两个操作面10的开合角度,并在侧面角度显示器16上显示角度的尺寸。
37.操作面10上有固定管件的绑带15,绑带15在两个操作面10上对称安装,确保管道在安装过程中的固定。
38.位于升降架5的端部上,垂直于操作面10一侧设有简易型且可拆卸性对口支架14,对口支架的内径尺寸与焊接管件外径尺寸相对应,用于夹紧焊接管件,即对口支架14的尺寸根据管件19的大小可以选择,并且简单方便更换,以及可以稳固管件19,对口支架为卡箍结构,对口支架14顶部设有可拆卸式锁紧螺栓18,用于夹紧对口支架的开口部。
39.对口支架14下侧固定在操作面10侧面的第二支架轴12上,可以是卡接固定也可以
是通过螺栓拧紧,具体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保证固定后对口支架的开口部正中朝上即可。第二支架轴12固定连接于第一轴11的端面上并伸出升降架5之外。第二支架轴12可以保证安装的对口支架14与操作面10是同一水平面。
40.第二支架轴12上的对口支架14在拆卸或者安装时,第二支架轴12的外侧设有手柄13可以将对口支架14固定,保证对口支架14在使用时稳固。
41.工作原理:根据现场或者预制厂管线的要求,使用本装置可以将所需管件及机具运输致指定位置,将底部平台2的四个支撑腿3全部或者部分打开,然后将支腿的四个第一液压杆4升高,确保移动装置的稳定性以及水平,减轻移动装置对四个脚轮1的压力。根据管道的高度初步估算操作平台的高度,通过底部平台2的第二液压杆6伸缩调整升降架5的角度调整操作面10的高度。根据管道的角度焊接要求,升降架5顶部两侧设有操作面10的第二滑道17,通过第三液压杆9对轴的顶拉,使操作面10在第二滑道17上面调整角度并在角度显示器16上显示角度的尺寸。支架根据管件19的大小对应对口支架14,对口支架14确保管件19水平,并可以稳固管件19,使用绑带15固定管件19,然后松开对口支架14,对管道和管件19进行点焊和焊接。
42.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