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及其曲轴、外齿轮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及其曲轴、外齿轮的制造方法
[0001]本申请主张基于2013年12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256533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及其曲轴、外齿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3]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
[0004]该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中,外齿轮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并且,将依赖于外齿轮与内齿轮的齿数差而产生的相对旋转作为减速输出而输出。
[0005]为了使外齿轮摆动,该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中具备具有偏心部的3根曲轴及用于使各曲轴旋转的曲轴齿轮。并且,通过使在3根曲轴的轴向相同位置形成的偏心部同步旋转,从而使外齿轮摆动,且与内齿轮内啮合。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8073号公报(图4)
[0007]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中,曲轴和外齿轮要求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另一方面,若为了提高耐久性而提高强度(硬度),则精加工相应地变得困难,加工成本急剧增加。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预定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
[0009]本发明通过如下结构解决上述课题,一种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的曲轴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所述曲轴的多个偏心部的工序;形成该偏心部与偏心部之间的连接部的工序;形成供支承所述曲轴的轴承配置的轴承配置部的工序;形成接收来自输入侧的转矩的转矩输入部的工序;对所述多个偏心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轴承配置部实施渗碳处理的工序;及对所述多个偏心部实施高频淬火处理以使所述多个偏心部的硬度高于所述轴承配置部的硬度的工序。
[0010]根据本发明,经过将曲轴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工序之后,对偏心部实施高频淬火处理以使偏心部的硬度高于供支承该曲轴的轴承配置的轴承配置部的硬度。
[0011]由此,能够维持作为曲轴所需的强度(硬度)的同时,降低该曲轴的精加工成本。
[0012]并且,本发明还可以认为是如下发明,一种具有曲轴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其中,所述曲轴具有多个偏心部、该偏心部与偏心部之间的连接部、供支承所述曲轴的轴承配置的轴承配置部、及接收来自输入侧的转矩的转矩输入部,所述偏心部的硬度高于所述轴承配置部的硬度。
[0013]并且,本发明还可以认为是如下发明,一种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的外齿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形成所述外齿轮的齿部的工序;在从所述外齿轮的中心偏移的位置,形成与该外齿轮的自转同步的自转同步部件的偏移贯穿孔的工序;在所述外齿轮的中心形成中央贯穿孔的工序;对该外齿轮整体实施渗碳处理的工序;及对所述齿部及偏移贯穿孔实施高频淬火处理以使该齿部的齿面及偏移贯穿孔的内周面的硬度高于该齿面及偏移贯穿孔的内周面以外的任意一个部位的硬度的工序。
[0014]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能够维持预定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制造方法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0016]图2是表示上述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的曲轴的精加工工序的示意图。
[0017]图3是表示上述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的外齿轮的精加工工序的示意图。
[0018]图中:10_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12-内齿轮,14、16-第I外齿轮、第2外齿轮,18-曲轴,19、21_第I轴承配置部、第2轴承配置部,20、22_第I偏心部、第2偏心部,30-曲轴齿轮,70-转矩输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0]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制造方法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的整体剖视图。另外,在图2、图3中的左上部分分别以单品的状态示出曲轴及外齿轮。首先,从该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的整体结构开始进行说明。
[0021]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10是被称为分配式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10具备:内齿轮12 ;与该内齿轮12内啮合的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并且在从该内齿轮12的轴心01偏移Rl的位置上,具备用于使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摆动的多个(该例中为3根)曲轴18(18A?18C:图1中仅图示18A)。曲轴18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与外齿轮的自转同步的自转同步部件”(后述)。
[0022]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偏心摆动型减速装置10中,马达(省略图示)的动力经由输入轴26被输入。在输入轴26的与马达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直切方式形成有输入齿轮32。输入齿轮32与多个(该例中为3个)曲轴齿轮30(30A?30C:图1中仅图示30A)同时啮合。各曲轴齿轮30经由本身的嵌合孔30p(30Ap?30Cp:图1中仅图示30p)及曲轴18的多个(该例中为3个)转矩输入部70(70A?70C:图1中仅图示70),分别与多个(该例中为3根)曲轴18连结。
[0023]在各曲轴18形成有:多个(该例中为2个)第I偏心部20、第2偏心部22 ;第I偏心部20与第2偏心部22之间的连接部23 ;配置有支承曲轴18的第I曲轴轴承44、第2曲轴轴承46的第I轴承配置部19、第2轴承配置部21 ;及接收来自输入侧的转矩的所述转矩输入部70。
[0024]各曲轴18的各第I偏心部20及各第2偏心部22分别形成于轴向相同位置且偏心相位一致。第I偏心部20与第2偏心部22的偏心相位差为180度(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偏心)。第I轴承配置部19、第2轴承配置部21在轴向上分别形成于第I偏心部20、第2偏心部22的外侧。
[0025]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转矩输入部70形成于曲轴18的轴向马达侧(驱动源侧)的端部。转矩输入部70具有与前述曲轴齿轮30的嵌合孔30p卡合的截面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与曲轴18的轴向垂直的截面呈正六边形的多边形形状。但是,该转矩输入部70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于正六边形。即,并非必须是正多边形,也并非必须是六边形,例如可以是如花键的形状,也可以是所谓的D形切口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曲轴齿轮30的嵌合孔30p与转矩输入部70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嵌合。另外,对曲轴18的制造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0026]在各曲轴18的外周经由第I偏心部轴承34、第2偏心部轴承36组装有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在外周具备齿部14A、16A,并且在从该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的中心偏移的位置上,具备使曲轴18和第I偏心轴承34、第2偏心轴承36贯穿的偏移贯穿孔14B、16B。并且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在径向中央还具备中央贯穿孔14C、16C,并且在偏移贯穿孔14B、16B之间具备使连结后述的第I轮架38、第2轮架40的轮架销38P贯穿的轮架销贯穿孔14D、16D。
[0027]更具体而言,在第I偏心部20的外周设有以滚子构成的第I偏心部轴承34,并经由贯穿第I外齿轮14的偏移贯穿孔14B组装有第I外齿轮14。在各曲轴18的第2偏心部22的外周设有以滚子构成的第2偏心部轴承36,并经由贯穿第2外齿轮16的偏移贯穿孔16B组装有第2外齿轮16。由此,3根曲轴18上的第I偏心部20同步旋转而能够使第I外齿轮14摆动,同样地,3根曲轴18上的第2偏心部22同步旋转而能够使第2外齿轮16摆动。第I外齿轮14与第2外齿轮16的偏心相位差(基于第I偏心部20与第2偏心部22的偏心相位差)为180度。对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的制造方法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0028]在第I外齿轮14、第2外齿轮16的轴向两侧配置有第I轮架38、第2轮架40。各曲轴18在第I轴承配置部19、第2轴承配置部21经由第I曲轴轴承44、第2曲轴轴承46 (支承曲轴18的轴承)被支承于第I轮架38、第2轮架40。另外,第I曲轴轴承44、第2曲轴轴承46分别具有内圈44A、46A、外圈44B、46B、及圆锥滚子44C、46C。
[0029]第I轮架38、第2轮架40经由一对角接触球轴承48、50支承于壳体52。另外,第I轮架38、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