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938763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金属编织线在制造过程中,会涉及到裁线、入线和压端子三道工序,目前此三道工序均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而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其中,裁线工序和压端子工序可以额外借用辅助工具进行加工,例如,在裁线时可以借助剪刀进行辅助作业,在压端子时可以借助脚踏气动压着机进行辅助作业,两道工序的加工难度和强度稍微比纯手工操作的入线工序要低。
[0003]目前入线工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RNB14-5的端子为例描述):待压接的RNB14-5圆形裸端子的压接区为圆孔,穿线前必须把扁平的金属编织线从裁剪端面开始18mm以内的区域拧成圆柱体,以便把金属编织线送入到端子压接孔中,理想状态下,金属编织线拧成圆柱体后的直径为4_,而端子的压接孔的内径为5_,金属编织线应刚好可以送入到压接孔中,但是手工拧线难以获得理想的圆柱体,多为椭圆柱体,造成部分区域的直径大于5_,以至于无法将金属编织线入到压接孔之中,需要通过边拧线边旋转端子的方法,并反复多次才能把金属编织线入到端子的压接孔之中。
[0004]上述的入线工序存在以下问题:(I)、锋利的线芯易刺伤手指;(2)、拧接的手指易出现疼痛和疲劳的情况,不适合长时间作业;(3)、入线难度大,需要反复拧线和旋转端子,效率低下;(4)、入线后存在飞丝,裁线端面不平整,需要进行修剪,进一步浪费工时。
[0005]综上所述,目前金属编织线在生产过程中,入线工序无相应的辅助工具或工装,采取纯手工作业,作业难度大,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其能实现端子自动入线,作业难度小,工作效率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方法。
[0007]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提供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包括:
[0009]成型机构,用于将金属编织线的端部自动成型为圆柱体,包括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包括固定设置的下成型模具和与所述下成型模具相对设置的可相对于下成型模具移动的上成型模具,所述上成型模具与驱动组件连接,当所述上成型模具压紧在所述下成型模具上时,所述成型模具内形成有沿水平方向依次贯通且同轴设置的第一成型孔和第二成型孔,所述第一成型孔的直径与端子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第二成型孔与所述金属编织线的标准圆柱体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一成型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成型孔的直径;
[0010]端子推送机构,设置在所述成型机构靠近所述第一成型孔的一侧,用于将所述端子推送至所述第一成型孔内;
[0011]夹持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成型机构靠近所述第二成型孔的一侧,用于将金属编织线夹持并沿第二成型孔的轴线往复移动;
[0012]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驱动组件、所述端子推送机构以及所述夹持移动机构连接。
[0013]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成型机构包括安装座,所述下成型模具可拆卸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的一侧设置所述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机架和固定设置在驱动机架上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所述上成型模具。
[0014]将上成型模具通过气缸带动移动,可以实现金属编织线自动成型圆柱体结构,而将下成型模具固定设置在安装座上,可以便于端子推送机构和夹持移动机构找准成型孔的中心,进而更加准确的将端子和金属编织线推送至成型孔内,实现金属编织线成型圆柱体和端子入线。
[0015]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设置活动导板,所述上成型模具可拆卸设置在所述活动导板上。
[0016]通过将上成型模具可拆卸设置在活动导板上,而下成型模具可拆卸设置在安装座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端子孔径和金属编织线更换不同规格的模具,实现通用化。
[0017]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机架上并位于所述活动导板上方与所述活动导板平行的设置有固定导板,所述固定导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通过所述固定导板与所述驱动机架连接,所述固定导板上设置至少两根导杆,所述导杆的与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平行,所述活动导板上设置有限制所述导杆水平方向移动的导孔。
[0018]通过设置活动导板和导杆,可以限制第一气缸在推动上成型模具沿垂直方向移动时不发生水平方向的偏移,保证入线工序的准确度。
[0019]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成型孔和所述第二成型孔内均设置有抛光层。
[0020]通过设置抛光层,可以使成型孔的壁面更加光滑,以减少成型孔对端子和金属编织线的摩擦,不仅能保证端子能被顺利的送入至第一成型孔内,还能保证金属编织线在拖动过程中金属编织线能顺利的在第二成型孔内滑动,同时还能保证端子入线成功后能顺利的被取出。
[0021]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推送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端子安装座,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一成型孔的轴线平行,所述端子安装座上设置端子限位部,所述端子限位部的中线与所述第一成型孔的轴线重叠,在所述端子限位部的一侧滑动设置用于将所述端子自动推入至所述第一成型孔内的推板,所述推板与推板动力装置连接,可沿所述第一成型孔的轴线做往复直线移动。
[0022]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限位部包括垂直且间隔设置在所述端子安装座上的限位柱,两个所述限位柱之间的间距略大于所述端子的外径。
[0023]进一步的,所述推板动力装置为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推板连接。
[0024]进一步的,所述端子安装座的一侧设置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端子安装座连接。
[0025]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夹持移动装置包括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与所述第二成型孔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导轨上滑动设置用于夹持金属编织线的夹持组件。
[0026]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第二导轨上的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一夹持块和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持块移动的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平行于所述第二夹持块。
[0027]优选的,所述滑动板上设置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第二夹持块连接,以推动所述第二夹持块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夹持块移动。
[0028]作为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在入线工序后将端子与金属编织线压紧的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压紧柱和用于推动所述压紧柱移动的压紧气缸,所述压紧柱活动设置在所述上成型模具或者下成型模具上,其端部可选择性延伸至所述第一成型孔内。
[0029]一种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0]S100、将金属编织线的一端放置在成型机构的成型模具的第二成型孔内,另一端通过夹持移动机构夹持;
[0031]S200、将端子放置在端子推送机构上,并由端子推送机构送入至第一成型孔内;
[0032]S300、控制器控制驱动组件驱动上成型模具压紧在下成型模具上;
[0033]S400、夹持移动机构拖动金属编织线朝向远离第一成型孔的一侧移动,成型圆柱体;
[0034]S500、夹持移动机构推动金属编织线朝向靠近第一成型孔的一侧移动,并将圆柱体送入至端子内完成入线安装。
[003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通过设置成型机构,夹持移动机构在拉动金属编织线的一端朝向远离成型机构移动的时候,由于第二成型孔的限制,可以在第二成型孔内使金属编织线自动成型圆柱体,然后夹持移动机构再推动金属编织线朝向第一成型孔移动,使成型的圆柱体自动送入到第一成型孔内与端子装配。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全自动化操作,生产难度低,生产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3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成型模具的剖视示意图。
[0038]图1和2中:
[0039]1、成型机构;11、成型模具;111、上成型模具;112、下成型模具;113、第一成型孔;114、第二成型孔;12、安装座;13、驱动机架;14、第一气缸;15、活动导板;16、固定导板;17、导杆;
[0040]2、端子推送机构;21、第一导轨;22、端子安装座;23、推板;24、限位柱;25、第二气缸;26、第三气缸;
[0041]3、夹持移动机构;31、第二导轨;32、滑动板;33、第一夹持块;34、第二夹持块;35、第四气缸;4、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43]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金属编织线端子自动入线装置,包括成型机构1、端子推送机构2、夹持机构3以及控制器。
[0044]其中,成型机构I用于将金属编织线的端部自动成型为圆柱体,包括成型模具11,成型模具11包括固定设置的下成型模具112和与下成型模具112相对设置的可相对于下成型模具112移动的上成型模具111,上成型模具111与驱动组件连接,当上成型模具111压紧在下成型模具112上时,成型模具11内形成有沿水平方向依次贯通且同轴设置的第一成型孔113和第二成型孔114,第一成型孔113的直径与端子4的外径相匹配,第二成型孔114与金属编织线的标准圆柱体的直径相匹配,第一成型孔113的直径大于第二成型孔114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