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裙内板b40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45443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裙内板b40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裙内板B40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汽车后裙内板MO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多次冲压后再划线加工相应的孔,而多次冲压导致生产出来的零件形状不一,且划线加工孔误差较大,导致该零件不能互换,且这样的加工方法耗时耗力,生产效率低,产品表面光洁度差,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可保证产品表面光滑度又能提高孔距精度的一种汽车后裙内板MO模具。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汽车后裙内板MO模具,包括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所述下模本体上设有第一上平面、第一下平面、第一后侧壁和第一前侧壁,所述第一上平面上设有半圆形凹槽、第一凸面、第二凸面、第三凸面、第四凸面、第五凸面和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前侧壁上设有第一凹面,所述第一下平面上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所述第一后侧壁设有四个相同的第六凸面;所述上模本体上设有第二下平面、第二上平面、第二后侧壁和第二前侧壁,所述第二下平面上设有半圆形凸台、第二凹槽、第三凹槽、第四凹槽、第五凹槽、第六凹槽和第七凹槽,所述第二后侧壁上设有四个相同的第八凹槽,所述第二前侧壁上设有第四凸台,所述第二上平面上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凹面、第三凹面和第四凹面;所述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对合后形成封闭的汽车后裙内板B40模腔。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面和第二凸面均设置在半圆形槽左侧,所述第一凸面与第二凸面圆滑相接,所述第二凸面凸出第一凸面上表面并与第一后侧壁相接,所述第一凸柱为两件且分别设置在第二凸面左侧和第五凸面右侧,所述第三凸面和第四凸面均位于设置在第二凸面左侧的第一凸柱的左侧,所述第三凸面与第一前壁相接,所述第四凸面与第一后侧壁相接,所述第五凸面设置在半圆形凹槽右侧,每个所述第一凸柱上均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五凸面和位于第五凸面右侧的第一凸柱之间位置设有六个相同的盲孔,所述第五凸面与半圆形凹槽之间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前侧均相接,所述第二凸台高出第一凸台上表面,所述第三凸台高出第二凸台上表面,所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后侧均与第一凹面相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三凹槽均设置在半圆形凸台左侧,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三凹槽圆滑相接,所述第三凹槽第一第二凹槽下表面并与第二后侧壁相接,所述第七凹槽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第三凹槽左侧和第六凹槽右侧,所述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均位于设置在第三凹槽左侧的第七凹槽的左侧,所述第四凹槽与第二前壁圆滑相接,所述第五凹槽与第二后侧壁圆滑相接,所述第六凹槽设置在半圆形凸台右侧,每个所述第七凹槽上均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六凹槽和位于第六凹槽右侧的第七凹槽之间设有六个相同的第二凸柱,所述第六凹槽与半圆形凸台之间设有第七凸面,所述第二凹面与第三凹面和第四凹面前侧均圆滑相接,所述第三凹面低于第二凹面下表面,所述第四凹面低于第三凹面下表面,所述第三凹面和第四凹面后侧均与第四凸台相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前侧壁设置在第一上平面和第一下平面之间且与第一上平面和第一下平面均圆滑相接,所述第一后侧壁设置在第一上平面上方并与第一上平面圆滑相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前侧壁设置在第二上平面和第二下平面之间且与第二上平面和第二下平面均圆滑相接,所述第二后侧壁设置在第二下平面下方并与第二下平面圆滑连接。
[001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上分别设置相对应的凸面、凸台、凸柱、凹面、凹槽等,使产品在模具挤压过程中一次成型,提高产品的光滑度和外观质量,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裙内板MO模具上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裙内板MO模具下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图2中汽车后裙内板MO模具下模本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15]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1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汽车后裙内板B40模具的较佳实施方式包括上模本体I和下模本体2,所述下模本体2上设有第一上平面3、第一下平面4、第一后侧壁5和第一前侧壁6,所述第一前侧壁6设置在第一上平面3和第一下平面4之间且与第一上平面3和第一下平面4均圆滑相接,所述第一后侧壁5设置在第一上平面3上方并与第一上平面3圆滑相接,所述第一上平面3上设有半圆形凹槽30、第一凸面31、第二凸面32、第三凸面33、第四凸面34、第五凸面35和第一凸柱36,所述第一前侧壁6上设有第一凹面60,所述第一下平面4上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凸台40、第二凸台41和第三凸台42,所述第一后侧壁5上设有四个相同的第六凸面50 ;所述第一凸面31和第二凸面32均设置在半圆形凹槽30左侧,所述第一凸面31与第二凸面32圆滑相接,所述第二凸面32凸出第一凸面31上表面并与第一后侧壁5相接,所述第一凸柱36为两件且分别设置在第二凸面32左侧和第五凸面35右侧,所述第三凸面33和第四凸面34均位于设置在第二凸面32左侧的第一凸柱36的左侧,所述第三凸面33与第一前侧壁6相接,所述第四凸面34与第一后侧壁5相接,所述第五凸面35设置在半圆形凹槽30右侧,每个所述第一凸柱36上均设有第一定位孔37,所述第五凸面35和位于第五凸面35右侧的第一凸柱36之间位置设有六个相同的盲孔38,所述第五凸面35与半圆形凹槽30之间设有第一凹槽39,所述第一凸台40与第二凸台41和第三凸台42前侧均相接,所述第二凸台41高出第一凸台40上表面,所述第三凸台42高出第二凸台41上表面,所述第二凸台41和第三凸台42后侧均与第一凹面60相接。
[0017]所述上模本体I上设有第二下平面7、第二上平面8、第二后侧壁9和第二前侧壁10组成,所述第二前侧壁10设置在第二上平面8和第二下平面7之间且与第二上平面8和第二下平面7均圆滑相接,所述第二后侧壁9设置在第二下平面7下方并与第二下平面7圆滑连接,所述第二下平面7上设有半圆形凸台70、第二凹槽71、第三凹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