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磨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循环利用的内圆磨床。
背景技术:
内圆磨床是加工工件的圆柱形、圆锥形或其他形状素线展成的内孔表面及其端面的磨床,主要是通过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磨削加工。内圆磨床的砂轮在磨削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水进行冲洗,水一方面起到冷却作用,另一方面将磨削下的碎屑从砂轮上冲洗下来,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水量非常大。
现有的内圆磨床如中国专利CN 205799257 U所示,一种水循环利用的内圆磨床,包括:磨床、纵向导轨、横向导轨、砂轮箱、磨头、夹装箱、装夹机构、水箱、水泵、皮管、铁管,所述的磨床凹槽平面的左端焊接一个纵向导轨,所述的纵向导轨上架设一个夹装箱,且夹装箱可沿着纵向导轨移动,所述的夹装箱上设置一个装夹机构,所述的磨床凹槽平面的右端焊接一个横向导轨,所述的横向导轨上架设一个砂轮箱,且砂轮箱可沿着横向导轨移动,所述的砂轮箱的转轴上通过固定器连接一个磨头,所述的磨床的右侧面上通过螺栓安装一个水箱,所述的水箱的进水口与磨床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的磨床的右侧面上通过螺栓安装一个水泵,且水泵在水箱的左边,所述的水箱的出水口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的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皮管的进水口,所述的皮管的出水口连通一根弯曲的铁管的进水口,所述的铁管通过螺栓固定在砂轮箱的上表面,且铁管的出水口对准磨头。这种内圆磨床中将水采取了循环利用的方式,节约了用水量,但是内圆磨床上并未设置过滤装置,水泵及循环水流通的管路容易阻塞,影响内圆磨床的正常使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水循环利用的内圆磨床,对循环水进行过滤,降低水泵及管路阻塞机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循环利用的内圆磨床,包括床架、夹装箱、夹装机构、砂轮箱、水箱、水泵、水管,所述床架的上部焊接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边缘焊接有与其垂直的挡板作为围挡结构,所述工作台上设置纵向导轨、横向导轨,所述夹装箱设置于纵向导轨上并可沿纵向导轨滑动,所述夹装机构设置于夹装箱上,所述砂轮箱设置于横向导轨上并可沿横向导轨滑动,所述砂轮箱的转轴连接磨头,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水箱连通且其出水口与朝向磨头的水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内部与水泵连接的一端填充有过滤材料而另一端保持中空,所述夹装机构的下方设置有漏斗用于收集冲洗后的循环水,所述漏斗通过下水管与水箱内部中空的一端连通,所述工作台位于夹装机构下方的部位开排水孔,所述排水孔通过管路与水箱内部中空的一端连通。
所述排水孔呈漏斗形。
所述工作台上固定有纵向导轨增高座、横向导轨增高座,所述纵向导轨焊接于纵向导轨增高座上,所述横向导轨焊接于横向导轨增高座上。
所述水箱、水泵均设置于工作台的下方。
所述下水管与漏斗连接并穿出挡板后再与水箱连接。
还包括缓冲箱、真空泵,所述缓冲箱设置于水箱上方并且其底部通过管路与水箱中空的一端连通,所述真空泵的抽气口通过管路与缓冲箱连通。
所述水箱的顶部设置有开启盖,所述水箱中空的一端底部连接有排污管。
所述过滤材料包括竖直设置海绵和用于拦截海绵的金属网。
所述水箱的内部沿纵向设置有滑槽,所述金属网的两侧设置于滑槽内。
所述排水孔通过管路与下水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在水箱内部设置了过滤材料,通过过滤材料进行过滤去除磨削碎屑后再重新利用,降低水泵及管路阻塞机率;
2、采用漏斗用于收集冲洗后的循环水,避免循环水在工作台表面肆意横流;
3、采用海绵和竖直的金属网作为过滤材料,金属网用于拦截海绵防止海绵倾倒,金属网的两侧通过凹凸配合的方式安装于滑槽内,海绵和金属网清洗、更换都很方便;
4、纵向导轨增高座、横向导轨增高座起到垫高夹装机构的作用,使冲洗下的循环水集入漏斗内;
5、下水管上端与漏斗连接并穿出挡板后下端再与水箱连接,避免在工作台上打洞,防止工作台因打洞而漏水;
6、真空泵对缓冲箱进行抽真空,与缓冲箱相连的水箱内部气压降低,会加速循环水进入水箱内,缓冲箱能够防止水流抽入真空泵内,对真空泵起到保护作用;
7、水箱5的顶部安装可以启闭的开启盖,水箱中空的一端底部连接有排污管,便于水箱内部清理和排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中,1-床架,2-夹装箱,3-夹装机构,4-砂轮箱,5-水箱,6-水泵,7-水管,8-工作台,9-挡板,10-纵向导轨,11-横向导轨,12-磨头,13-漏斗,14-下水管,15-排水孔,16-纵向导轨增高座,17-横向导轨增高座,18-缓冲箱,19-真空泵,20-开启盖,21-排污管,22-海绵,23-金属网,24-滑槽,25-控制器。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水循环利用的内圆磨床,包括床架1、夹装箱2、夹装机构3、砂轮箱4、水箱5、水泵6、水管7,床架1的上部焊接有工作台8,工作台8的边缘焊接有与其垂直的挡板9作为围挡结构,防止循环水沿工作台的边缘向外流动;
工作台8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纵向导轨增高座16、横向导轨增高座17,纵向导轨10焊接于纵向导轨增高座16上,横向导轨11焊接于横向导轨增高座17上,纵向导轨增高座16、横向导轨增高座17起到垫高夹装机构3的作用,使冲洗下的循环水集入漏斗13内,如果夹装机构3高度合适,纵向导轨增高座16、横向导轨增高座17也可以省略,在工作台8上直接焊接纵向导轨10、横向导轨11即可;
夹装箱2设置于纵向导轨10上并可沿纵向导轨10滑动,夹装机构3设置于夹装箱2上用于固定需要磨削的物料,夹装机构3的下方安装有漏斗13用于收集冲洗后的循环水,漏斗13可以采用支架固定在工作台8上或挡板9上,砂轮箱4设置于横向导轨11上并可沿横向导轨11滑动,砂轮箱4的转轴连接磨头12,磨头12在高速旋转时对夹装机构3上的物料进行磨削;
水泵6的进水口与水箱5连通且其出水口与朝向磨头12的水管7连通,水管7全部采用软管或部分软管部分硬质管均可;全部采用软管时,软管末端安装喷水嘴并此端的软管、喷水嘴均采用支架固定在砂轮箱4上,软管的另一端连接水泵6;水管7采用部分软管部分硬质管时,与现有技术相同即可;
水箱5内部与水泵6连接的一端填充有竖直的海绵22和竖直的金属网23作为过滤材料而另一端保持中空,金属网23用于拦截海绵22防止海绵22倾倒;水箱5的内部沿纵向开滑槽24,金属网23的两侧通过凹凸配合的方式安装于滑槽24内;
漏斗13通过下水管14与水箱5内部中空的一端连通,下水管14上端与漏斗13连接并穿出挡板9后下端再与水箱5连接;
工作台8位于夹装机构3下方的部位开漏斗形的排水孔15,排水孔15通过管路与水箱5内部中空的一端连通;当循环水从漏斗13上溢出后落于工作台8上,通过排水孔15排入水箱5内;
水箱5、水泵6均放置于工作台8的下方的地面上;
还包括缓冲箱18、真空泵19,缓冲箱18通过螺栓固定于水箱5上方的工作台8底面上,缓冲箱18的底部通过管路与水箱5中空的一端连通,真空泵19的抽气口通过管路与缓冲箱18连通,真空泵19通过螺栓固定于水箱5上方的工作台8底面上;
水箱5的顶部安装可以启闭的开启盖20,水箱5中空的一端底部连接有排污管21;
排水孔15也可以通过管路与下水管14连通;
各个管路上均安装阀门,为了防止流体逆行的管路也可以安装单向阀。
工作原理
夹装箱2、砂轮箱4、水泵6、真空泵19与控制器25通过电路电性连接在一起,通过控制器25分别控制夹装箱2、砂轮箱4、水泵6、真空泵19的工作情况;
利用磨头12在高速旋转时对夹装机构3上的物料进行磨削,水管7对磨头12部位进行喷水,喷射的水流携带磨削碎屑坠落入漏斗13内,经由与漏斗13相连的下水管14流入水箱5中空的一端;在此过程中为了加速循环水进入水箱5内的速度,可以开启真空泵19,真空泵19对缓冲箱18进行抽真空,与缓冲箱18相连的水箱5内部气压降低,会加速循环水进入水箱5内;当循环水从漏斗13上溢出落于工作台8上后,通过排水孔15排入水箱5内;
在水泵6的增压作用下,水箱5内中空一端的循环水经由金属网23、海绵22过滤后通过水泵6抽入到水管7内再次利用对磨头12部位进行喷水;水箱5内污物较多时,开启排污管21排污,金属网23、海绵22使用一段时间后取出进行清洗或更换,回装后重新使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