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带钢的钝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1344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带钢的钝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钝化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带钢的钝化装置。



背景技术:

最常见的钝化工艺有喷淋法和辊涂法。喷淋法和辊涂法在应用中效果都不理想,喷淋法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出现喷淋不均匀的现象,钝化膜的厚度难以控制。

授权公告号CN204174277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防止钢管白锈产生的涂覆装置。包括构成涂覆层的钝化剂容器,在钝化剂容器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喷淋箱,在该喷淋箱的两侧对应设置有钢管通道孔,该通道孔的侧部设置有对应的支撑环;喷淋箱定中设置有钝化剂喷头,该钝化剂喷头通过循环泵和管线与钝化剂容器连通。通过钝化剂喷头对带钢进行喷淋,从而形成钝化层。

当用上述装置对带钢进行钝化时,钝化剂喷头只能喷淋带钢一侧,即只能对带钢一侧进行钝化,导致带钢钝化不完全,影响带钢的表面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带钢的钝化装置,可对带钢两侧均进行均匀的钝化,确保带钢的表面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带钢的钝化装置,包括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的机箱、设于机箱内喷淋管,所述机箱内设有用于进料的进料辊、用于涂布钝化液的涂布辊和出料辊,所述涂布辊位于进料辊一侧,且所述涂布辊沿竖直方向位于进料辊和出料辊之间,所述喷淋管的出料端设有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料端位于进料辊靠近涂布辊一端上方,所述第二支管的出料端位于涂布辊靠近出料辊一端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流到带钢上的钝化液,沿带钢输送方向向斜下方滑落,并通过涂布辊和出料辊的涂布,使带钢上均匀涂布有钝化液,从而实现带钢两侧均匀生产钝化膜,提高了产品的表面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涂布辊一侧设有第一抵接辊,所述第一抵接辊和涂布辊沿水平方向并行,所述出料辊下方设有第二抵接辊,所述第二抵接辊和出料辊沿竖直方向并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带钢表面的钝化液被更好更均匀的涂布在带钢表面,从而在带钢表面形成均匀的钝化膜。且刚形成的钝化膜一般为六价铬,有一定的可塑性,通过第一抵接辊和第二抵接辊可控制带钢表面钝化膜的厚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辊、涂布辊、第一抵接辊、出料辊和第二抵接辊均转动连接于机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减小了带钢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减小了带钢表面的磨损,提高了其表面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两侧侧壁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且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抵接辊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第一滑槽内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一抵接辊之间设有用于驱动第一抵接辊朝向涂布辊运动的第一抵紧弹簧,所述第二抵接辊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第二滑槽内且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第二抵接辊之间设有用于驱动第二抵接辊朝向出料辊运动的第二抵紧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涂布辊和第一抵接辊、出料辊和第二抵接辊之间的距离可随着带钢厚度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该设备可用于更多尺寸的带钢钝化,扩大其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上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带轮,所述进料辊、涂布辊和出料辊外固定套设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设有用于联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的传动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带动进料辊、涂布辊和出料辊同步转动,减小其与带钢的相对速率,减小带钢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磨损,提高其表面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内转动连接有矫直辊,所述矫直辊设有两个且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矫直辊位于出料口和出料辊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在出料前对带钢进行矫直,使后续对带钢的运输更加顺畅,方便后续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箱外固设有集液池,所述集液池上方设有用于冲刷带钢两侧的喷淋机构,所述喷淋机构位于出料口两侧,所述喷淋机构固定安装于机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喷淋机构将带钢上的钝化液带入集液池内,对钝化液进行回收利用。同时喷淋机构可对出料口进行一定程度的水封,减小钝化液挥发到空气中影响环境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淋管背对第一支管一端与机箱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使在钝化过程中掉回机箱内的钝化液得到循环的利用,充分利用了钝化液,减小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液池和机箱之间连接有带有阀门的连接管,所述机箱一侧设有用于供给钝化液的储液箱,所述储液箱和机箱之间连接有带有阀门的供液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储液箱向机箱内供钝化液,通过集液池向机箱内供水和钝化液,从而使两者混合后的液体正好可用于钝化,充分利用了集液池中的钝化液,节约了资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使带钢两侧均可均匀形成钝化膜,且对钝化液进行了循环利用,减少了生产中的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中除去机箱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进料口;2、出料口;3、机箱;4、进料辊;5、涂布辊;6、出料辊;7、第一抵接辊;8、第一滑槽;9、第一抵紧弹簧;10、第二抵接辊;11、第二抵紧弹簧;12、第二带轮;13、第一带轮;14、传动带;15、驱动电机;16、喷淋管;17、水泵;18、第一支管;19、第二支管;20、矫直辊;21、集液池;22、喷淋机构;23、水源;24、喷管;25、喷头;26、连接管;27、储液箱;28、供液管;29、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带钢的钝化装置,包括设有进料口1和出料口2的机箱3。如图1所示,机箱3内沿竖直方向从上到下依次转动连接有进料辊4、涂布辊5和出料辊6。

如图1所示,涂布辊5位于进料辊4一侧。涂布辊5一侧设有第一抵接辊7,第一抵接辊7和涂布辊5沿水平方向并行。如图1和图3所示,机箱3两侧侧壁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8,第一抵接辊7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第一滑槽8内且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8。第一滑槽8和第一抵接辊7之间设有第一抵紧弹簧9,第一抵紧弹簧9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滑槽8和第一抵接辊7,从而驱使第一抵接辊7朝向涂布辊5运动。

如图3所示,出料辊6下方设有第二抵接辊10,第二抵接辊10和出料辊6沿竖直方向并行。第二抵接辊10两端分别嵌设于两个第二滑槽29内,且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29。第二滑槽29和第二抵接辊10之间设有第二抵紧弹簧11,第二抵紧弹簧11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二滑槽29和第二抵接辊10,从而驱使第二抵接辊10朝向出料辊6运动。

如图3所示,进料辊4、涂布辊5和出料辊6外固定套设有第二带轮12。机箱3上设有驱动电机15,驱动电机15的输出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带轮13,第一带轮13和第二带轮12上套设有传动带14。传动带14使第一带轮13和第二带轮12联动。驱动电机15带动第一带轮13转动,并通过传动带14带动第二带轮12转动,使进料辊4、涂布辊5和出料辊6转动。

如图1所示,机箱3内设有喷淋管16,喷淋管16的进料端与机箱3连通。喷淋管16的进料端设有水泵17。喷淋管16的出料端连接有第一支管18和第二支管19。第一支管18的出料端位于进料辊4靠近涂布辊5一端上方,第二支管19的出料端位于涂布辊5靠近出料辊6一端上方。从而使从喷淋管16流到带钢上的钝化液可从上至下在带钢上流动,使带钢表面布满钝化液,确保其钝化效果。

如图1所示,出料辊6背对出料口2一侧设有矫直辊20,矫直辊20设有两个且转动连接于机箱3。矫直辊20设有两个且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下方的矫直辊20固连于第二抵接辊10,且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机箱3.

如图1和图2所示,机箱3外固设有集液池21,集液池21上方设有喷淋机构22。喷淋机构22包括水源23、喷管24和喷头25。喷管24连接水源23,喷头25与喷管24背对水源23一端连通。喷头25设有两排且位于出料口2上下两侧。喷头25固定连接于机箱3。

如图1所示,集液池21和机箱3之间连接有带有阀门的连接管26。机箱3一侧设有储液箱27,储液箱27用于向机箱3内供给高浓度的钝化液。储液箱27和机箱3之间连接有带有阀门的供液管28。

该钝化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1、驱动电机15驱动进料辊4、涂布辊5和出料辊6转动,此时带钢通过进料辊4从进料口1进入到机箱3内;

2、第一支管18将钝化液浇到带钢上端,使其沿着带钢向下滑动,使钝化液布满带钢正面,形成钝化膜;

3、通过涂布辊5和第一抵接辊7的涂布和挤压,使带钢正面的钝化膜形成一个稳定的厚度,并完成了改向,即使带钢反面朝上;

4、第二支管19将钝化液浇到带钢上端,使其沿着带钢向下滑动,使钝化液布满带钢正面,形成钝化膜;

5、通过出料辊6和第二抵接辊10的涂布和挤压,使带钢反面的钝化膜形成一个稳定的厚度,完成钝化;

6、钝化完毕后的带钢经过矫直辊20,矫直辊20除去了带钢上部分多余的钝化液,并对带钢进行拉直,方便后续的运输;

7、喷淋机构22对带钢正反面进行喷淋,除去了带钢表面残留的钝化液,带有钝化液的液体落入集液池21内;

8、当机箱3内的钝化液不足时,打开阀门,向机箱3内进集液池21内带有钝化液的液体和储液箱27内的钝化液,从而配出可用于钝化的钝化液,充分利用资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