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拆装、倾斜脱模液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9800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便捷拆装、倾斜脱模液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便捷拆装、倾斜脱模液槽。



背景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国,在一些设备的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到铸造工艺,所谓铸造是指将固态金属熔化为液态倒入特定形状的铸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在加工完成之后将将模具的外壳去掉,传统的模具大多是通过螺钉进行直接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方式虽然较为牢固,但是也给脱模增添了工作量,降低了装置的生产效率,因此,这种脱模液槽已经不能满足如今人们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便捷拆装、倾斜脱模液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便捷拆装、倾斜脱模液槽,包括安装底座、液槽盖和液槽上下卡扣,所述液槽盖的下端设置有上框,且上框的边缘处安装有感应窗,所述上框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提手,且上框下端的延边上设置有圆孔,圆孔中的弹簧上安装有按钮,所述上框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圈,且密封圈的下端设置有高分子离型膜,所述高分子离型膜的下端设置有软硅胶垫,且软硅胶垫设置在底座的上侧,所述安装底座设置在底座的下端,且安装底座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石英透光底,所述安装底座的一端固定有后扣。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和底座上均设置有螺纹孔,且螺纹孔中安装有M3螺丝。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边缘设置有与密封圈上的圆孔在同一竖直直线上的圆孔。

优选的,所述感应窗呈竖直方式固定在上框的侧面,且感应窗中安装有液体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液槽上下卡扣设置在底座和密封圈的圆孔中。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卡钉将液槽按钮按下去跳过卡钉推进去后,按钮弹起,卡钉即扣住液槽保证液槽不会往前移动,取出液槽时按住液槽按钮退出即可,极大的便于了装置的拆装,降低了装置拆装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效率,在装置的侧面还设置有感应窗,可在感应窗中安装传感器,便于对装置内部液体的精确控制,保证装置工作的精度,提高装置生产产品的质量,在装置的内部还安装有软硅胶垫和高分子离型膜等结构,可进一步提高装置生产产生的质量,同时在装置的外侧还设置有提手,也便于装置的使用,本装置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能,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1、安装底座;2、石英透光底;3、上框;4、液槽盖;5、按钮;6、提手; 7、感应窗;8、弹簧;9、圆孔;10、密封圈;11、高分子离型膜;12、软硅胶垫;13、底座;14、M3螺丝;15、后扣;16、液槽上下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便捷拆装、倾斜脱模液槽,包括安装底座1、液槽盖4和液槽上下卡扣16,液槽盖4的下端设置有上框3,且上框3的边缘处安装有感应窗 7,上框3的左右两侧安装有提手6,也便于装置的使用,且上框3下端的延边上设置有圆孔9,圆孔9中的弹簧8上安装有按钮5,通过弹簧8的作用使得装置便于弹开,打开方便,上框3的下端设置有密封圈10,保证装置的密封性能,且密封圈10的下端设置有高分子离型膜11,高分子离型膜11的下端设置有软硅胶垫12,提高装置的生产质量,且软硅胶垫12设置在底座13的上侧,安装底座1设置在底座13的下端,且安装底座1与底座13之间设置有石英透光底2,安装底座1的一端固定有后扣15,使得装置的安装更加牢固,密封圈10和底座 13上均设置有螺纹孔,且螺纹孔中安装有M3螺丝14,底座13的边缘设置有与密封圈10上的圆孔9在同一竖直直线上的圆孔9,感应窗7呈竖直方式固定在上框3的侧面,且感应窗7中安装有液体传感器,液槽上下卡扣16设置在底座 13和密封圈10的圆孔9中。

工作原理:在使用的时候将按钮5按下去跳过卡钉推进去后,按钮5弹起, 卡钉即扣住液槽保证液槽不会往前移动,取出液槽时按住按钮5退出即可,降低了装置拆装的工作强度,也提高了装置的工作效率,在装置的侧面还设置有感应窗7,可在感应窗7中安装传感器,便于对装置内部液体的精确控制,保证装置工作的精度,提高装置生产产品的质量,在装置的内部还安装有软硅胶垫12和高分子离型膜11等结构,可进一步提高装置生产产生的质量,同时在装置的外侧还设置有提手6,也便于装置的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