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管内壁研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000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管内壁研磨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管用研磨装置,特别涉及铸管内壁研磨机,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铸管制造中,需要对铸管的内壁进行研磨,目前应用在铸管内壁研磨上的设备采用一个设置在直线移动装置后端的电机通过皮带带动一个后端传动杆,在直线移动装置的前端设置砂轮,砂轮通过前端传动杆驱动,前端传动杆与后端传动杆之间设置有多个轴承座,轴承座内设置轴承,在一个轴承的前后均连接中间传动杆,后端传动杆与通过这些中间传动杆将动力穿设到前端传送杆,在研磨过程中在直线移动装置的驱动下在砂轮沿着铸管轴向移动实现对铸管内壁整个长度的研磨,这种方式砂轮前端部附近的径向尺寸较小,能够方便的出入铸管内,但这种方式动力传输通过多根中间传动杆进行,在安装制作时,要求多根中间传动杆、前端传动杆及后端传动杆严格同心,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发生偏差,但在实际制作中,其完全同心是很难实现的,再则在研磨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粉尘,这些采用轴承传动的结构中轴承会受到粉尘的污染,造成磨损,而且前后轴承的磨损程度还不一致,这会造成动力传输过程中的阻力大、径向跳动大,而且容易发生偏心摇摆,上述缺陷造成在实际研磨中噪音大、刺耳,而且传动杆偏心,摩擦阻力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的铸管内壁研磨机上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铸管内壁研磨机。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了下述的技术方案:一种铸管内壁研磨机,包括直线移动装置,在直线移动装置的移动件的前端部固定连接有电主轴,所述的电主轴的输出轴前部为圆锥形,圆锥形的后部直径大于前部直径,在输出轴前部套设有具有锥形孔的轴套,所述的轴套后端部具有凸缘,轴套的轴线与输出轴的轴向相重合,砂轮套设在轴套上,砂轮后端面压在凸缘上,在电主轴前端固定连接有压盖,压盖压在砂轮上,压盖与输出轴前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压盖与轴套之间也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电主轴装在无缝钢管内,所述的无缝钢管的壁厚为5mm;进一步的;所述的电主轴的输出轴后端部设置有密封盖,密封盖固定连接在电主轴外壳上;进一步的;所述的直线移动装置为丝杠或者齿轮齿条结构或者链条驱动的直线移动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的直线移动装置设置在升降装置上,升降装置底部具有万向轮。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研磨机采用电主轴在前端直接驱动砂轮,克服了目前研磨装置需要采用多根传动杆进行动力传输所产生的缺陷,研磨中运行平稳,噪音小,砂轮的径向跳动小,研磨均匀,砂轮固定结构牢固,电主轴体积小,完全可以顺利的出入铸管内,电主轴置放在无钢管内及在电主轴的输出轴后端部设置密封盖,可以实现有效的防尘,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本装置中的直线移动装置及升降装置采用目前公知的机构即可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主轴及砂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提供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实例。这些实施实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阐述,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解释,附图中各标记为:1:万向轮;2:升降装置;3:直线移动装置;4:电主轴;5:砂轮;6:圆锥形;7:轴套;8:压盖;9:连接在轴套上的螺栓;10:连接在输出轴上的螺栓;11:输送轴;12:无缝钢管;13:密封盖;14:凸缘。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方指如图2中左方。本实用新型中的直线移动装置及升降装置在背景技术中的铸管内壁研磨装置上有成熟的应用,在目前的多种设备上有具有直线移动装置及升降装置,属于现有技术。一种铸管内壁研磨机,包括直线移动装置3,所述的直线移动装置为丝杠或者齿轮齿条结构或者链条驱动的直线移动装置;所述的直线移动装置设置在升降装置2上,升降装置底部具有万向轮3,万向轮3带有刹车,带刹车的万向轮目前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在直线移动装置的移动件的前端部固定连接有电主轴4,所述的电主轴4的输出轴前部为圆锥形,6所示为圆锥形,圆锥形的后部直径大于前部直径,在输出轴前部套设有具有锥形孔的轴套7,所述的轴套7后端部具有凸缘14,轴套的轴线与输出轴的轴向相重合,砂轮5套设在轴套7上,砂轮后端面压在凸缘上,在电主轴前端固定连接有压盖8,压盖8压在砂轮上,压盖8与输出轴前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10为连接在输出轴上的螺栓,压盖与轴套之间也通过螺栓固定连接;9为连接在轴套上的螺栓,采用上述的连接结构,可以将砂轮牢固的与输出轴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的电主轴装在无缝钢管12内,所述的无缝钢管12的壁厚为5mm;将电主轴设置在5mm壁厚的无缝钢管内,既不影响其散热,还能够起到很好的防尘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的粉尘对电主轴寿命的影响,所述的电主轴的输出轴后端部设置有密封盖13,密封盖13固定连接在电主轴外壳上。

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士可清楚地了解,在不脱离上述申请专利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修改,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且本实用新型亦不受限于说明书中所举实例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