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抛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8537发布日期:2018-06-05 20:18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履带式抛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履带式抛丸机。



背景技术:

履带式抛丸机是高强度耐磨橡履带或锰钢履带装载工件,工件被滚筒上的履带带动,开始翻转,同时抛丸器高速抛出的丸料形成扇形束,均匀地打击在工件表面上,从而达到清理的目的。它适合用于小型铸件、锻件、冲压件、齿轮、弹簧等件的清砂、除锈、去除氧化皮和表面强化,特别适用于不怕碰撞的零件的清理及强化。现有的履带式抛丸机抛出的丸料从履带上的小孔落到清理室底部,依靠人工将丸料中的杂质(丸料击打工件会产生工件碎屑、粉尘及破损的丸料碎屑等)挑拣出来,然后将相对比较纯净的丸料送入抛丸器,从而使丸料能够循环使用,然而依靠人工将丸料送入抛丸器和挑拣丸料中的杂质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履带式抛丸机,它结构设计合理,能够自动去除粉尘、丸料中的杂质,将相对比较纯净的丸料送入抛丸器,实现了丸料的循环利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机体,机体内设有清理室,清理室上方设有抛丸器,清理室内设有滚筒,滚筒上包覆有履带,清理室的底部倾斜设置,清理室底部的最低处设有出丸口,机体上设有提升机,提升机的底部入口与出丸口相连通,提升机的顶部出口与丸杂筛选装置的入料口相连,丸杂筛选装置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入料口,壳体内上部设有与入料口相连的导料板,导料板倾斜设置,导料板下方的壳体内设有挡料板,挡料板与导料板之间具有粉杂入口,挡料板一侧的壳体内底部设有杂质收集仓,挡料板另一侧的壳体内底部设有杂丸混合仓,杂丸混合仓旁远离挡料板的一侧设有丸料回收仓,丸料回收仓通过第三管路与抛丸器相连,导料板下方、杂质收集仓上方的壳体侧壁上设有粉尘吸口,机体的一侧设有除尘器,除尘器的入口处设有抽风机,抽风机通过第一管路与清理室相连,抽风机通过第二管路与丸杂筛选装置的粉尘吸口相连。

所述挡料板的自由端设有调节板,调节板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条形孔,挡料板通过穿过挡料板与条形孔的调节螺栓与调节板相连。

所述导料板下方的壳体内设有覆盖杂丸混合仓和丸料回收仓的滤板,滤板上设有若干滤孔,滤孔的孔径与丸料相适应。

所述导料板倾斜角度为30°~50°。

所述挡料板倾斜设置。

所述除尘器为旋风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

所述提升机为斗式提升机。

所述粉尘吸口位于粉杂入口的上方。

所述丸杂筛选装置的壳体上设有检修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抛丸器抛出的丸料落到清理室底部,由于清理室的底部倾斜设置,丸料从出丸口进入提升机的底部入口,通过提升机将丸料带到提升机的顶部出口,然后通过丸杂筛选装置的入料口进入丸杂筛选装置,经过丸杂筛选装置将丸料中掺杂的粉尘、杂质筛选出去后,将相对比较纯净的丸料通过第三管路重新送入抛丸器,从而实现丸料的循环利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抽风机通过第二管路与丸杂筛选装置的粉尘吸口相连,使丸杂筛选装置产生负压环境,进入丸杂筛选装置的丸料沿着导料板滚落,在经过粉杂入口的时候,丸料中掺杂的粉尘和一部分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被吸附进粉杂入口,由于粉杂入口与粉尘吸口之间具有一段距离,粉尘和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在运动的过程中,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由于重力作用下落至杂质收集仓,粉尘则经粉尘吸口、第二管路、抽风机进入除尘器;另一部分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被吸附至靠近粉杂入口的地方,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杂丸混合仓,然后由人工或通过管路重新送入丸杂筛选装置进行再次筛选;纯净的丸料受到粉杂入口吸附的作用较小,直接从导料板落入丸料回收仓,然后通过第三管路重新送入抛丸器,实现了丸料的循环利用。

3、抽风机通过第一管路与清理室相连,抽风机通过第二管路与丸杂筛选装置的粉尘吸口相连,这种结构仅用一台抽风机不仅实现了清理室的粉尘吸附,还为丸杂筛选装置提供了负压环境,吸附了丸杂筛选装置内的粉尘。

4、通过改变调节板伸出挡料板自由端的长度,能够改变粉杂入口的开口大小,从而实现调节粉杂入口的吸附力。

5、导料板下方的壳体内设有覆盖杂丸混合仓和丸料回收仓的滤板,滤板能够将孔径大于丸料的杂质阻挡于滤板上,可避免质量较大的杂质混入丸料回收仓。滤板上的杂质,定期通过检修门进行清理即可。

6、粉尘吸口位于粉杂入口的上方,可增大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向上运动的难度,使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由于重力作用下落至杂质收集仓,粉尘则进入粉尘吸口,避免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也进入粉尘吸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丸杂筛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挡料板与导料板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清理室,3、抛丸器,4、滚筒,5、履带,6、出丸口,7、提升机,8、丸杂筛选装置,9、第三管路,10、除尘器,11、抽风机,12、第一管路,13、第二管路,14、第四管路,801、壳体,802、入料口,803、导料板,804、挡料板,805、粉杂入口,806、杂质收集仓,807、杂丸混合仓,808、丸料回收仓,809、粉尘吸口,810、调节板,811、条形孔,812、调节螺栓,813、滤板,814、检修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体1,机体1内设有清理室2,清理室2上方设有抛丸器3,清理室2内设有滚筒4,滚筒4上包覆有履带5,清理室2的底部倾斜设置,清理室2底部的最低处设有出丸口6。机体1上设有提升机7,提升机7的底部入口与出丸口6相连通,提升机7的顶部出口通过第四管路14与丸杂筛选装置8的入料口802相连。丸杂筛选装置8包括壳体801,壳体801顶部设有入料口802,壳体801内上部设有与入料口802相连的导料板803,导料板803倾斜设置,导料板803下方的壳体801内设有挡料板804,挡料板804倾斜设置,挡料板804与导料板803之间具有粉杂入口805,挡料板804一侧的壳体内底部设有杂质收集仓806,挡料板804另一侧的壳体内底部设有杂丸混合仓807,杂丸混合仓807旁远离挡料板804的一侧设有丸料回收仓808,丸料回收仓808通过第三管路9与抛丸器3相连,导料板803下方、杂质收集仓806上方的壳体侧壁上设有粉尘吸口809,粉尘吸口809位于粉杂入口805的上方。机体1的一侧设有除尘器10,除尘器10的入口处设有抽风机11,抽风机11通过第一管路12与清理室2相连,抽风机11通过第二管路13与丸杂筛选装置8的粉尘吸口809相连。挡料板804的自由端设有调节板810,调节板810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条形孔811,挡料板804通过穿过挡料板804与条形孔811的调节螺栓812与调节板810相连。导料板803下方的壳体内设有覆盖杂丸混合仓807和丸料回收仓808的滤板813,滤板813上设有若干滤孔,滤孔的孔径与丸料相适应。导料板803倾斜角度为30°~50°。除尘器10为旋风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提升机7为斗式提升机。丸杂筛选装置8的壳体801上设有检修门814。

工作时,抛丸器3抛出的丸料落到清理室2底部,由于清理室2的底部倾斜设置,丸料从出丸口6进入提升机7的底部入口,通过提升机7将丸料带到提升机7的顶部出口,然后通过丸杂筛选装置8的入料口802进入丸杂筛选装置8,经过丸杂筛选装置8将丸料中掺杂的粉尘、杂质筛选出去后,将相对比较纯净的丸料通过第三管路9重新送入抛丸器3,从而实现丸料的循环利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抽风机11通过第二管路13与丸杂筛选装置8的粉尘吸口809相连,使丸杂筛选装置8产生负压环境,进入丸杂筛选装置8的丸料沿着导料板803滚落,在经过粉杂入口805的时候,丸料中掺杂的粉尘和一部分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被吸附进粉杂入口805,由于粉杂入口805与粉尘吸口809之间具有一段距离,粉尘和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在运动的过程中,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由于重力作用下落至杂质收集仓806,粉尘则经粉尘吸口809、第二管路13、抽风机11进入除尘器10;另一部分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被吸附至靠近粉杂入口805的地方,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杂丸混合仓807,然后由人工或通过管路重新送入丸杂筛选装置8进行再次筛选;纯净的丸料受到粉杂入口805吸附的作用较小,直接从导料板803落入丸料回收仓808,然后通过第三管路9重新送入抛丸器3,实现了丸料的循环利用。杂质收集仓806底部可以设置落料门,定期对杂质收集仓进行清理即可。

抽风机11通过第一管路12与清理室2相连,抽风机11通过第二管路13与丸杂筛选装置8的粉尘吸口809相连,这种结构仅用一台抽风机不仅实现了清理室2的粉尘吸附,还为丸杂筛选装置8提供了负压环境,吸附了丸杂筛选装置8内的粉尘。

通过改变调节板810伸出挡料板804自由端的长度,能够改变粉杂入口805的开口大小,从而实现调节粉杂入口805的吸附力。

导料板803下方的壳体内设有覆盖杂丸混合仓807和丸料回收仓808的滤板813,滤板813能够将孔径大于丸料的杂质阻挡于滤板813上,可避免质量较大的杂质混入丸料回收仓808。滤板813上的杂质,定期通过检修门814进行清理即可。

粉尘吸口809位于粉杂入口805的上方,可增大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向上运动的难度,使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由于重力作用下落至杂质收集仓806,粉尘则进入粉尘吸口809,避免质量小于丸料的杂质也进入粉尘吸口809。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