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头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0190发布日期:2018-06-12 19:4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模头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组树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头杆。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高生产效率及低生产成本的经营理念,很多公司会启用大树串、多数量组树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在制壳过程中,模头杆仅能满足主模头在长度方向(即纵向)上的强度需求,因此主模头会因强度差而产生模头裂纹的问题,并且这些裂纹主要出现在整个树串受力最大、强度最弱的位置。

针对这些裂纹,常用解决方法是采用增加壳模层数,以及更改壳模方案等从壳模角度出发的措施。但是从根本上分析,大树串的模头自身强度在制壳过程中需要承受很大的考验,甚至越到壳模制作后期(超过十遍的提起、放下的反复动作后),模头更需要能够承受的住壳模重量增加所带来的强度需求。因此,上述解决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模头出现裂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模头强度差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能够提高模头强度的模头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模头杆,包括杆体,以及第一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杆体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沿横向设置并位于所述杆体沿横向的侧方,以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杆体可转动连接,所述杆体上设置有约束组件,以在当所述第一支撑臂转动至横向时约束所述第一支撑臂的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臂靠近所述杆体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凹部,所述约束组件包括弹性件,以及可沿所述杆体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第一凸起,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起连接,以在当所述第一支撑臂转动至横向时使所述第一凸起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凹部内表面紧密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杆体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沿横向设置并位于所述杆体沿横向的侧方,以与所述第一支撑臂一起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杆体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沿横向设置并位于所述杆体沿横向的侧方,以与所述第一支撑臂一起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所述第二支撑臂与所述杆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约束组件对应于所述第二支撑臂设置,以在当所述第二支撑臂转动至横向时约束所述第二支撑臂的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撑臂靠近所述杆体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凹部,所述约束组件还包括可与所述第一凸起同步运动的第二凸起,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凸起连接,以在当所述第二支撑臂转动至横向时使所述第二凸起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部的内表面紧密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模头杆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臂,能够提高横向方向的支撑强度,即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进而有效避免了模头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纹的现象。

2、本实用新型模头杆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臂与所述杆体可转动连接,同时设置所述约束组件,在制壳并脱蜡结束后,能够将所述第一支撑臂收折,从而有力于对零件侧取出,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因此,本实用新型模头杆使用灵活,进而提高了组树工艺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头杆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头杆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头杆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以上各图中:1、杆体;2、第一支撑臂;3、约束组件;4、第一凹部;5、弹性件;6、第一凸起;7、第二支撑臂;8、第二凹部;9、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一种模头杆,包括杆体1,以及第一支撑臂2,所述第一支撑臂2与所述杆体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臂2沿横向设置并位于所述杆体1沿横向(如图1所示)的侧方,以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模头杆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臂2,能够提高横向方向的支撑强度,即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进而有效避免了模头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纹的现象。

在制壳并脱蜡结束后,为了便于零件的取出,参见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臂2与所述杆体1可转动连接,所述杆体1上设置有约束组件3,以在当所述第一支撑臂2转动至横向时约束所述第一支撑臂2的运动。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模头杆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支撑臂2与所述杆体1可转动连接,同时设置所述约束组件3,在制壳并脱蜡结束后,能够将所述第一支撑臂2收折,从而有力于对零件侧取出,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因此,本实用新型模头杆使用灵活,进而提高了组树工艺的效率。

针对所述约束组件3的结构,以及所述约束组件3对所述第一支撑臂2运动的约束方式,参见图1至图3,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臂2靠近所述杆体1的端部形成有第一凹部4,所述约束组件3包括弹性件5,以及可沿所述杆体1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第一凸起6,所述弹性件5的一端与所述杆体1连接,所述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起6连接,以在当所述第一支撑臂2转动至横向时使所述第一凸起6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凹部4内表面紧密贴合。

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弹性件5为弹簧,所述杆体1的端部形成有挡部,所述弹性件5处于收缩状态,所述弹性件5的一端与所述挡部压力接触,所述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凸起6压力接触,所述第一凸起6为半圆形凸起,所述第一凹部4为与所述第一凸起6半径相等的半圆形;所述第一支撑臂2为杆状,所述第一支撑臂2与所述杆体1铰接。

为了进一步避免模头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纹的现象,参见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支撑臂7,所述第二支撑臂7与所述杆体1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7沿横向设置并位于所述杆体1沿横向的侧方,以与所述第一支撑臂2一起提供主模头在横向上的强度需求。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支撑臂7,能够提高模头杆沿横向的支撑力,进而进一步避免了模头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纹的现象。

为了便于零件的取出,参见图1至图3,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臂7与所述杆体1可转动连接,所述约束组件3对应于所述第二支撑臂7设置,以在当所述第二支撑臂7转动至横向时约束所述第二支撑臂7的运动。

针对所述约束组件3对所述第二支撑臂7运动约束的方式,参见图1至图3,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臂7靠近所述杆体1的端部形成有第二凹部8,所述约束组件3还包括可与所述第一凸起6同步运动的第二凸起9,所述弹性件5与所述第二凸起9连接,以在当所述第二支撑臂7转动至横向时使所述第二凸起9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凹部8的内表面紧密贴合。

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支撑臂7与所述第一支撑臂2之间相互对称,所述第二凸起9为半圆形凸起,所述第二凹部8为与所述第二凸起9半径相等的半圆形,所述第二凸起9与所述第一凸起6通过同步块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5与所述同步块压力接触,以实现所述第二凸起9与所述第一凸起6的同步运动。

基于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射蜡时,旋转所述第一支撑臂2及所述第二支撑臂7,以使所述第一支撑臂2及所述第二支撑臂7由垂直状态变为水平状态,同时通过所述弹性件5的弹力压紧所述第一凸起6与所述第一凹部4,以及压紧所述第二凸起9及所述第二凹部8,进而约束所述第一支撑臂2及所述第二支撑臂7的转动自由度。

制壳并脱蜡结束后,将所述第一凸起6及所述所述第二凸起9克服所述弹性件5的弹力提起,同时使所述第一凸起6与所述第一凹部4,以及所述第二凸起9及所述第二凹部8分离,继而旋转所述第一支撑臂2及所述第二支撑臂7,以使所述第一支撑臂2及所述第二支撑臂7由水平状态变为垂直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