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缸孔冷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0006发布日期:2018-09-28 19:2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发动机铸造工艺中的发动机缸孔冷却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的功率越来越高,对发动机的生产工艺要求也日趋严格,特别是发动机的缸孔,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缸孔与活塞高速摩擦,对缸孔的成型质量提出了很长严格的要求。而铸造模具温度控制精度对铸件的质量起到非常关键的响应,因此发动机铸造过程中对缸孔的冷却控制尤其重要。

目前市场上基本还没有针对发动机铸造过程中缸孔冷却的专用设备,基本采用通用的模具冷却设备进行温度控制,而通用的模具冷却设备在温度控制精度和温度响应时间不能很好的满足高精度的发动机缸孔冷却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发动机缸孔冷却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发动机缸孔冷却设备,包括气体分配器和分水器,所述气体分配器的进气端固定安装有进气管,所述气体分配器的出气端安装有多个分气管,所述分气管均安装有第一快接头,所述第一快接头的一端连接有喷气嘴,所述气体分配器还固定安装有进气压力表,所述分水器连接有多个分水管,所述分水管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快接头,所述分水器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电子压力开关,所述分水器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安装有全自动清洗过滤器、高压泵、出水压力表和止回阀,所述分水器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调压旁通阀,所述旁通阀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进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还连通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安装有排气阀,所述分水器还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连接有排气阀,所述进水管还连接有进水压力表。

优选的,所述止回阀靠近分水器,出水压力表位于止回阀远离分水器的一侧,高压泵位于出水压力表远离止回阀的一侧,全自动清洗过滤器位于高压泵远离出水压力表的一侧,排气阀位于出水压力表和止回阀之间。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和进水管均固定安装有第三快接头,所述进气管固定安装有止气阀,所述进水管固定安装有止水阀。

优选的,所述分水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喷水嘴,所述分水管和分气管均固定安装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进水压力表位于全自动清洗过滤器和止水阀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分水器设计的机构,能够实现水均匀从多个分水管分流到喷水嘴中,保证压力恒定,而且设计的调压旁通阀可以保护分水器,当水压增大时,调压旁通阀会将水泄出,从而保证分水器内处于安全水压,当分水器内的水压过大时,电子压力开关会关闭,从而保证分水器安全,本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设计的分水器能够有效控制水压,保证整个装置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发动机缸孔冷却设备的安装原理示意图。

图中:1气体分配器、2进气压力表、3进水压力表、4调压旁通阀、5全自动清洗过滤器、6高压泵、7出水压力表、8止回阀、9分水器、10电子压力开关、11磁阀(11)、12第一快接、13第二快接头、14第三快接头、15止水阀、16止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发动机缸孔冷却设备,包括气体分配器1和分水器9,气体分配器1的进气端固定安装有进气管,气体分配器1的出气端安装有多个分气管,分气管均安装有第一快接头12,第一快接头12的一端连接有喷气嘴,气体分配器1还固定安装有进气压力表2,分水器9连接有多个分水管,分水管均固定安装有第二快接头13,分水器9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电子压力开关10,分水器9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安装有全自动清洗过滤器5、高压泵6、出水压力表7和止回阀8,分水器9的底端固定安装有调压旁通阀4,旁通阀4连接有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进水管连通,进水管还连通有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安装有排气阀,分水器9还固定安装有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连接有排气阀,进水管还连接有进水压力表3。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如图1所述的流程图进行安装,气冷时,进气管与外设的气泵连接,压缩空气进入到气体分配器1中,气体经过多个分气管吹出,而且设计的电磁阀11用于随时控制气体止流,设计的进气压力表2用于实时监测气体的压强,从而气体从喷气嘴喷出,对发动机缸孔进行气冷,水冷时,水通过高压泵6抽取,全自动清洗过滤器5用于过滤水中的杂质,防止水中杂质影响发动机缸孔的质量问题,高压泵6将高压的水抽进到分水器9中,止回阀8用于稳定分水器9内的水压,设计的排水阀和排气阀,为了保证整个管道安全性,当分水器9内的水压增大时,水压会启动调压旁通阀4,使得水从调压旁通阀4排出,当水压过大时电子压力开关10会关闭,从而阻止水进入到分水器9内,保证分水器9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