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3379发布日期:2018-06-19 19:5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配置轧辊化学成分:C:3.2~3.5%、Si:1.4~1.60%、Mn:0.4~0.6%、P≤0.03%、S≤0.025%、Cr:0.5~0.8%、Ni:3.3~3.8%、Mo:0.3~0.6%;V:0.2~0.4%、Nb:0.2~0.4%、Re:0.05~0.10%、Mg≥0.05%,余量为Fe或少量残余元素;

(2)熔炼铁水及浇注:熔炼铁水时加入变质剂,同时加入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3~5分钟后加入孕育剂进行连续孕育,提高球化级别,培育完整分布均匀的球状石墨,待温度下降至浇注温度时开始浇注;

(3)轧辊热处理及金加工:待辊坏温度下降至热开箱温度后开箱装入电阻炉进行特殊热处理,随后待温度降至常温后出炉金加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加入的变质剂为1~3千克/吨钇基铁水变质剂;熔炼铁水成分达标后,待温度在1410℃~1430℃出炉并加入镍镁合金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球化处理采用冲入法工艺,首次出65%的铁水,球化反应结束后,加入0.25~0.35kg铁硅孕育剂,补出35%的铁水孕育,完毕再加入0.10~0.20kgCaSi孕育剂连续孕育,其间用电磁搅拌机在钢包内搅拌20~30秒钟至液相温度+30~50℃将铁水浇入轧辊型模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采用热开箱工艺,待辊温度降至550~650℃时开箱装入电阻炉进行球化扩散退火,每小时升温8~12℃,至Acm+30℃后保温8小时,然后出炉吊装至喷淬机上旋转喷淬,喷淬5~10分钟,间息2~3分钟,以此循环多次;当辊温在450~480℃时装炉回火,每小时升温10~15℃,温度至550~580℃后,保温6小时,按此要求进行2~3次正火+回火热处理或喷淬热处理。

4.一种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成分为:C:3.2~3.5%,Si:1.4~1.60%,Mn:0.4~0.6%,P≤0.03%、S≤0.025%,Cr:0.5~0.8%,Ni:3.3~3.8%,Mo:0.3~0.6%,V:0.2~0.4%,Nb:0.2~0.4%,Re:0.05~0.10%,Mg≥0.05%,余量为Fe或少量残余元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辊面硬度为70~80HSD,辊颈抗拉强度≥380Mpa。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基体组织为球状石墨+贝氏体+马氏体。

7.一种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轧辊组件由两根轧辊组成,包括上辊(1)和下辊(2),所述上辊(1)包括上辊颈(11)和上辊身(12),所述上辊身(12)上开设有环绕上辊身(12)的至少两个异型凹槽(13);所述下辊(2)包括下辊颈(21)和下辊身(22),所述下辊身(22)对应设有环绕下辊身(22)的至少两个异型凸台(23),所述上辊身(12)和下辊身(22)相互啮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凹槽(13)一端为向上辊身(12)中心延伸的上直角平面(13-1),另一端为向上辊身中心延伸的上弧面(13-2),所述上直角平面(13-1)底部与上辊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1,所述上弧面(13-2)底部与上辊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2,h2>h1;所述上直角平面(13-1)底部与上弧面(13-2)底部通过一环绕辊身的上倾斜面(13-3)相连;所述上弧面(13-2)半径为上辊身(12)半径的1/4~1/3;所述异型凸台(23)一端为从下辊面向外延伸的下直角平面(23-1),另一端为从下辊面向外延伸的下弧面(23-2),所述下直角平面(23-1)顶部与下辊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1,所述下弧面(23-2)顶部与下辊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2,H2>H1;所述下直角平面(23-1)顶部与下弧面(23-2)顶部通过一环绕辊身的下倾斜面(23-3)相连;所述下弧面(23-2)半径为下辊身(22)半径的1/4~1/3;h1=H1,h2=H2。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凹槽(13)和异型凸台(23)均设置三个,均匀分布在上辊身(12)上和下辊身(22)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球墨铸铁异型钢成品轧辊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辊身(12)与上辊颈(11)连接处,及下辊身(22)与下辊颈(21)连接处均设有弧形倒角,所述弧形倒角半径为分别为上辊颈(11)和下辊颈(21)半径的1/3~1/2。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