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90395发布日期:2018-08-29 00:42阅读:28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进步,对钢的综合性能要求日趋严格。不同形态的非金属夹杂物作为独立相存在于钢中,破坏钢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金属材料的塑性、韧性、强度、疲劳极限和耐蚀性等性能降低,严重影响钢的综合性能。对于钻头等合金工具钢,考虑到其疲劳性能、强度等性能指标,大颗粒球形ds类非金属夹杂要求控制在0~1.0级(评级标准:gbt10561-2005),同时要求钢材超低氧含量。

控制ds类夹杂物已成为高疲劳寿命钢材的重点研究方向。常用的ds类夹杂控制措施包括降低精炼渣碱度、提高耐材质量减少外来夹杂、控制钢液中钙含量等。专利cn105002324b公开了一种控制重轨钢点状夹杂物的方法,专利cn1247799c公开了一种重轨钢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该两件发明通过simn合金脱氧,lf精炼工位采用低碱度渣系,钢包底吹合适的搅拌强度等方法控制ds类夹杂尺寸。但是对于铝镇静钢种,很难采用低碱度渣系控制夹杂物成分,并且低碱度渣系脱氧能力有限,难以满足钢材超低氧的需要。专利cn102268512b公开了一种夹杂物的控制方法,主要通过高碱度渣系和两步钙处理控制夹杂物,该方法使用于含硫含铝钢,主要控制a类夹杂的形态,且使用钙处理工艺,很难避免产生ds类夹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通过铁水预处理脱硫、精炼渣系的选择、lf精炼全程底吹强度控制、rh真空处理、软搅拌和连铸工艺的控制,在满足超低氧钢需求的前提下,控制ds类夹杂物级别≤1.0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工艺流程包括:铁水预处理脱硫→转炉顶底复合吹炼→lf精炼→rh真空处理→软搅拌→连铸,其中:

(1)铁水预处理脱硫:脱硫终点硫含量≤0.002%,脱硫结束扒渣率≥90%;

(2)lf精炼:转炉出钢中后期加入3~5kg/t合成渣、3.5~6kg/t石灰、1~1.5kg/t铝合金;lf精炼到站通电升温和合金化,并分批次加入0~1kg/t的电石扩散脱氧;通电造渣和合金化过程底吹流量在1~5nl/min·t;

(3)rh真空处理:钢液循环流量≥90t/min,保持时间≥30min;

(4)软搅拌:底吹流量在0.2~0.5nl/min·t,时间≥20min;

(5)连铸:过热度为20~40℃。

进一步,所述的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中,转炉顶底复合吹炼,转炉终点碳含量在0.06~0.1%,磷含量≤0.012%,温度≥1620℃;

进一步,所述的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中,lf精炼时,精炼终渣成分包括:al2o330~40wt%,cao50~60wt%,mgo4~6wt%,sio26~8wt%,(t.fe+mno)≤1wt%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

更进一步,所述的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中连铸时,整体式浸入式水口,长水口氩气保护浇注,全浇次恒拉速。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脱硫功能前置到转炉之前,在满足高效低成本脱硫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lf精炼工序负担,避免脱硫产物污染钢液;控制lf精炼钢液动能,尤其是渣金反应层的动能,控制渣金反应及渣金界面流场,减少钢液中夹杂物出现的概率;lf精炼过程小批量多批次炉渣脱氧,降低钢液氧含量;rh真空处理控制钢液的循环次数和循环强度,去除夹杂;软搅拌过程有效的去除夹杂物;连铸过程保持一定的过热度,提供合适的夹杂物上浮空间。综合以上,在不更改设备的情况下,该发明简单可行地控制ds类夹杂的级别≤1.0级,同时满足钢材的超低氧要求,全氧含量≤15ppm。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合金工具钢中ds类夹杂物的控制方法,工艺流程包括:铁水预处理脱硫、转炉顶底复合吹炼、lf精炼、rh真空处理、软搅拌、连铸。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控制方法冶炼15crnimn,钢包容积为100t,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铁水预处理脱硫:使用9kg/tcao基脱硫剂进行搅拌脱硫,终点硫为0.0018%,扒渣率≥90%;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以脱硫铁水和废钢为原料,在转炉通过石灰、球团等造脱磷渣,碱度为3.8,顶吹氧气脱碳,转炉底吹强度为0.062m3/t·min,转炉终点温度为1632℃,终点磷含量为0.011%,终点碳含量0.08%;

lf精炼:转炉出钢中后期加入4kg/t合成渣、5kg/t石灰、1.2kg/t铝饼。lf精炼到站通电升温和合金化,并少批量多批次加入1kg/t的电石扩散脱氧,调白渣。精炼中后期炉渣成分为al2o332.1wt%,cao52.2wt%,mgo4.8wt%,sio27.5wt%,(t.fe+mno)为0.79wt%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白渣时间为23min,通电造渣和合金化过程底吹流量在1~5nl/min·t;

rh真空处理工艺:钢液循环流量为98t/min,保持时间33min;

软搅拌工艺:底吹流量在0.4nl/min·t,时间28min;

连铸:整体式浸入式水口,长水口氩气保护浇注,过热度32℃,全浇次恒拉速。

按照gbt10561-2005对产品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级,ds类夹杂在0~0.5级,满足产品要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控制方法冶炼15ni4mo,钢包容积为100t,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铁水预处理脱硫:使用9.5kg/tcao基脱硫剂进行搅拌脱硫,终点硫为0.0015%,扒渣率≥90%;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以脱硫铁水和废钢为原料,在转炉通过石灰、球团等造脱磷渣,碱度为4.2,顶吹氧气脱碳,转炉底吹强度为0.11m3/t·min,转炉终点温度为1645℃,终点磷含量为0.009%,终点碳含量0.07%;

lf精炼:转炉出钢中后期加入4kg/t合成渣、5.5kg/t石灰、1.5kg/t铝饼。lf精炼到站通电升温和合金化,并少批量多批次加入1kg/t的电石扩散脱氧。精炼中后期炉渣成分为al2o334.1wt%,cao52.2wt%,mgo4.8wt%,sio27.5wt%,(t.fe+mno)为0.79wt%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白渣时间为20min,通电造渣和合金化过程底吹流量在1~5nl/min·t;

rh真空处理工艺:钢液循环流量100t/min,保持时间30min;

软搅拌工艺:底吹流量在0.5nl/min·t,时间25min;

连铸:整体式浸入式水口,长水口氩气保护浇注,过热度26℃,全浇次恒拉速。

按照gbt10561-2005对产品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级,ds类夹杂在0~1.0级,满足产品要求。

对比实施例1

本对比例采用以下控制方法冶炼15crnimn,钢包容积为100t,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以高炉和废钢为原料,在转炉通过石灰、球团等造脱磷渣,碱度为3.8,顶吹氧气脱碳,转炉底吹强度为0.062m3/t·min,转炉终点温度为1619℃,终点磷含量为0.01%,终点碳含量0.08%;

lf精炼:转炉出钢中后期加入5kg/t造渣渣、6.5kg/t石灰、0.8kg/t铝饼。lf精炼到站通电升温和合金化,并一次加入1.2kg/t的电石扩散脱氧,调白渣。钢包大底吹流量,强制脱硫。精炼中后期炉渣成分为al2o323.8wt%,cao62.8wt%,mgo4.8wt%,sio27.5wt%,(t.fe+mno)为0.9wt%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白渣时间为23min,通电造渣和合金化过程底吹流量在3~8nl/min·t;

rh真空处理工艺:钢液循环流量为85t/min,保持时间28min;

软搅拌工艺:底吹流量在1nl/min·t,时间18min;

连铸:整体式浸入式水口,过热度25℃,全浇次恒拉速。

按照gbt10561-2005对产品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级,ds类夹杂在0~1.0级的比例仅占18%,出现1.5级以上大尺寸的ds类夹杂,不能满足该类产品的夹杂要求。

对比实施例2

本对比例采用以下控制方法冶炼15ni4mo,钢包容积为100t,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以高炉铁水和废钢为原料,在转炉通过石灰、球团等造脱磷渣,碱度为4.2,顶吹氧气脱碳,转炉底吹强度为0.11m3/t·min,转炉终点温度为1635℃,终点磷含量为0.013%,终点碳含量0.06%;

lf精炼:转炉出钢中后期加入4kg/t合成渣、5.5kg/t石灰、1.5kg/t铝饼。lf精炼到站通电升温和合金化,并一批次加入1kg/t的电石扩散脱氧。钢包大底吹流量,强制脱硫。精炼中后期炉渣成分为al2o321.8wt%,cao60.9wt%,mgo5.5wt%,sio28.9wt%,(t.fe+mno)为0.6wt%及其他不可避免的杂质,白渣时间为20min,通电造渣和合金化过程底吹流量在5~8nl/min·t;

rh真空处理工艺:钢液循环流量为93t/min,保持时间22min;

软搅拌工艺:底吹流量在1.2nl/min·t,时间20min;

连铸:整体式浸入式水口,长水口氩气保护浇注,过热度42℃,全浇次多次调整拉速。

按照gbt10561-2005对产品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级,ds类夹杂在0~1.0级的比例占42%,发现2.0级别及以上的ds类夹杂,不能满足该类产品的标准要求。

对比实施例1、2和对比实施例1、2,在不更改设备的情况下,该发明简单可行地控制ds类夹杂的级别≤1.0级,同时满足钢材的超低氧要求,全氧含量≤15ppm。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