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超大产量的原子层沉积设备的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2861发布日期:2019-02-26 19:58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超大产量的原子层沉积设备的流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制造领域,具体涉及光伏电池制造领域,将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应用到光伏领域,生产超大规模产品的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的ald设备原料利用率较低(30-50%)。ald原料往往在真空泵前或真空泵中分解(或反应)(如tma)产生粉末,对真空泵造成损害。低的原料利用率不但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且减少了真空泵的使用寿命。批入批出式ald设备(或时间型ald设备)气体流道的设计对提高原料利用率非常关键。

应用于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的ald设备其流道多为矩形管道,晶圆(硅片)的载具为长方体结构。载具摆放在流道中,载具和流道不能完美结合,气流(包括原料)可以从载具外的空间流到尾气中,未能形成在产品上的镀膜,造成浪费。

另外,浪费的原料在尾气中产生粉末,造成光伏用ald设备的真空泵维护周期大多不超过3个月。这种结构晶圆(硅片)所处流道分布不均匀,气流环境也就不同,最终导致镀膜均匀性较差。首先,为了便于去放载具,流道上部空间较大,下部较小,上下不对称。其次,两片相邻晶圆(硅片)形成的小空间是一个个小气流通道,载具和矩形管道之间形成环形空间也是大的气流通道,这些气流通道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每片晶圆的气流环境(即流场),最终导致气流不均和镀膜均匀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超大产量的原子层沉积设备的流道结构,提高ald设备的原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适用于超大产量的原子层沉积设备的流道结构,包括若干组并列排布的载具组,每组所述载具组由多个载具组成,所述载具包括两底板和两侧板围成的载具框架,同组载具组内的各载具的底板和侧板首尾相接,围成中空的柱状结构;

每个载具的两侧板相对侧上由上至下均布有若干齿槽,两侧板上的齿槽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两齿位于同一平面,两侧板上相对应的两齿槽承载两片晶圆,两片晶圆的待镀膜一侧侧向外,另一侧相互贴合;同组载具组内的各载具上同位置的两晶圆拼接形成整体,该位置晶圆上下的空间分别连通形成气流通道。

本发明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为,每组所述载具组由3~10个载具组成。

优选地,每组所述载具组由6个载具组成。

优选地,在所述两底板之间还设置有至少一个齿条,齿条上的齿槽与两侧板上的齿槽一一对应,且任一对应的两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齿条和两侧板上齿槽共同承载所述晶圆,并限制所述晶圆的装载位置。

优选地,所述齿条为两个,两齿条位于载具框架的侧面,上下两端分别与两底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一侧的侧板上齿槽数量为200~250个,相邻两齿槽之间的间距为2~3mm。

优选地,一侧的侧板上齿槽数量为200个,相邻两齿槽之间的间距为2.38mm。

优选地,所述侧板上构成齿槽的两齿廓的夹角为5~20°。

优选地,所述侧板上构成齿槽的两齿廓的夹角为6°。

优选地,所述底板和侧板采用铝合金或美铝合金材料制成,每个载具重量为5~7kg,每个载具的热容量为4~6kj/℃。

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流道结构由载具和晶圆(硅片)组成,其中晶圆(硅片)即为被处理产品,载具紧密排列形成气流通道,每台ald设备可由多个气流通道组成,晶圆(硅片)均匀分布在载具中,将每个气流通道均匀分成若干个小的气流通道,没有多余气体流通空间,所有气体(含原料)都必然流经由晶圆(硅片)构成的气流通道,进而对晶圆(硅片)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利用原料;该结构从原理上客服了原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原料利用率可提升到95%以上;而因原料利用率的提高,使尾气中粉尘量下降,有效的保护了真空泵,提高真空泵的使用寿命;这种流道结构再结合空气过滤装置,可使真空泵平均维护周期增加至1年左右;每片晶圆(硅片)都处于上下两个小气流通道中,因此这些小气流通道形状完全相同,每片晶圆(硅片)所处气流环境相同,最终表现为片内及片间镀膜无差异(或差异无限变小),进而提高镀膜均匀性;

(2)本发明的载具结构简单,通过两底板和两侧板围成载具框架,生产方便,装载容易;另外本发明中在两侧板上设置齿槽,每个齿槽承载两片晶圆,两片晶圆的待镀膜一侧侧向外,载具竖直放置(或略有倾角<30°),晶圆受重力作用贴合在一起,减少反应物和非ald镀膜处理面的接触,进而减少绕镀,提高光伏电池的转化效率和使用寿命;

(3)本发明中在两底板之间设置齿条,齿条的齿槽与两侧板上的齿槽相对应,不仅可以与两侧板上齿槽共同承载晶圆,还可以做为挡条,限制晶圆的装载位置,防止在装载中晶圆从载具上脱落;

(4)本发明中一侧的侧板上齿槽数量为200~250个,相邻两齿槽之间的间距为2~3mm,优选的,一侧的侧板上齿槽数量为200个,相邻两齿槽之间的间距为2.38mm,每齿槽承载两片晶圆(硅片),载具体积一般为0.015m3,理论装载密度>27000片/m3,实现超大规模的装载,提高ald设备的装载量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本发明中侧板上构成齿槽的两齿廓的夹角为6°,保证晶圆(硅片)和载具处于线接触状态,避免载具对晶圆(硅片)的划伤,提高产品合格率;

(6)本发明中底板和侧板采用铝合金或美铝合金材料制成,每个载具重量为5~7kg,每个载具的热容量为4~6kj/℃,而相同规格的不锈钢重量为:10~15kg,每个载具的热容量为5~7.5kj/℃,采用铝合金或铝镁合金的载具重量减轻了一半,热容量减少了20%,在减少载具重量和热容量,增加产品转运和加热的效率的同时,降低载具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载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载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载具、2-底板、3-侧板、4-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种适用于超大产量的原子层沉积设备的流道结构,包括若干组并列排布的载具组,每组载具组由8个载具1组成,载具1包括两底板和两侧板围成的载具框架,同组载具组内的各载具1的底板和侧板首尾相接,围成中空的柱状结构。

每个载具1的底板2和侧板3采用铝合金或美铝合金材料制成,每个载具1重量为5~7kg,每个载具1的热容量为4~6kj/℃。

两侧板3的相对侧上分别设置有若干齿槽,两侧板3上的齿槽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两齿位于同一平面;一侧的侧板3上齿槽数量为200个,相邻两齿槽之间的间距为2.38mm。侧板3上构成齿槽的两齿廓的夹角为6°。

在两底板2之间还设置有两个齿条4,两齿条4位于载具框架的侧面,上下两端分别与两底板2固定连接,齿条4上的齿槽与两侧板3上的齿槽一一对应,且任一对应的两齿位于同一平面。

在装载晶圆时,将两片晶圆放入侧板3的同一齿槽内,两片晶圆的待镀膜一侧侧向外,另一侧在重力下相互贴合。齿条4和两侧板3上齿槽共同承载晶圆,并限制晶圆的装载位置。同组载具组内的各载具1上同位置的两晶圆拼接形成整体,该位置晶圆上下的空间分别连通形成气流通道。每片晶圆(硅片)都处于上下两个小气流通道中,所有这些小气流通道形状完全相同,所有气体(含原料)都必然流经由晶圆(硅片)构成的气流通道,进而对晶圆(硅片)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利用原料。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发明,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发明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