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坯连铸中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5192发布日期:2018-12-05 20:04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坯连铸中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控流装置的板坯连铸中包,属于板坯连铸中包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间包是连铸生产中用到的一个耐火材料容器,首先接受从钢包浇下来的钢水,然后再由中间包水口分配到结晶器中去。合理的中包应该达到以下指标:使中包内钢液流动活跃;使夹杂物易于上浮和排除;使钢液在中包内的滞流减小;使新老钢液的混合加快;使钢液温度均匀,最终提高铸坯的质量和保证生产的顺行。

在现有的中包内一般设置单挡墙和单挡坝作为控流装置,以控制中包内的钢水流动。通过流场实验,目前的“单挡墙+单挡坝”控流装置中包内钢液流动不够合理,挡坝离挡墙较远,而距中包出钢口下凹区较近,致使钢水主流股在经过挡坝后才有贴近中包液面的水平流动,但由于挡坝距离中包出钢口很近,故水平流经很短距离后就碰到中间包侧墙包壁转而向下流向中包出口。这种流动方式使钢液在中间包内的停留时间较短,不利于夹杂物的上浮去除,十分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控流效果更好的板坯连铸中包,这种板坯连铸中包能够使钢液在中包内有比较长的流动路径和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夹杂物的上浮去除。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板坯连铸中包,它的包体内有抑湍器、挡墙,挡墙位于抑湍器后方,在挡墙与中包出钢口之间的包体腔室内有两个挡坝,两个挡坝平行,后挡坝靠近挡墙,前挡坝靠近中包出钢口,后档坝与挡墙之间的距离小于后档坝与前挡坝之间的距离,后档坝与前挡坝之间的距离小于前挡坝与中包出钢口之间的距离,后档坝的高度大于前挡坝的高度。

上述板坯连铸中包,所述后档坝和前挡坝上分别有两个平行的出钢孔,两个出钢孔的中心轴线相前上方倾斜,出钢孔的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10度。

上述板坯连铸中包,所述挡墙与抑湍器的距离为1000-1200mm,挡墙的高度为200-220mm,后档坝与挡墙的距离为240-260mm,后档坝与前挡坝的距离为800-1100mm,前挡坝与中包出钢口的距离为1100-1300mm,其中前挡坝与中包出钢口下凹区边缘的距离为150mm,后档坝的高度为250-270mm,前挡坝的高度为200-22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板坯连铸中包采用“单挡墙+双挡坝”控流结构,两个挡坝平行,分别位于靠近挡墙处和靠近距中包出钢口下凹区,这种设置可以增大活塞区体积分数,降低死区体积分数,钢液在中包内有比较长的流动路径,进而有较长的停留时间,达到促进夹杂物上浮去除的目的。通过现场使用,相比原“单挡墙+单挡坝”控流装置A类夹杂物(硫化物)上浮去除20%以上,B类夹杂物(氧化铝类)上浮去除30%以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控流效果良好,有利于夹杂物上浮和排除,能够有效地提高铸坯的质量,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行业内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中包钢液的流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后挡坝4的示意图;

图5是前挡坝的示意图5。

图中标记如下:包体1、抑湍器2、挡墙3、后挡坝4、前挡坝5、出钢口6、出钢口下凹区7、出钢孔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包体1、抑湍器2、挡墙3、后挡坝4、前挡坝5、中包出钢口6、中包出钢口下凹区7组成。

图中显示,挡墙3位于抑湍器2后方,在挡墙3与中包出钢口6之间的包体1腔室内有后挡坝4和前挡坝5,后挡坝4靠近挡墙3,前挡坝5靠近中包出钢口6,后挡坝4和前挡坝5平行。

图中显示,后档坝4与挡墙3之间的距离小于后档坝4与前挡坝5之间的距离,后档坝4与前挡坝5之间的距离小于前挡坝5与中包出钢口6之间的距离,后档坝4的高度大于前挡坝5的高度。

采用这样的结构,由于挡墙3后边较近处设置后挡坝4,钢水主流股经过挡墙3后,在后挡坝4作用下,很快爬升并在中间包液面附近水平流动;同时,由于距中包出钢口下凹区还设置了前挡坝,可以有力的保障了钢水主流股一直贴近中包液面流动至中包出钢口6附近的窄面侧墙,主流股碰包壁后转而向下流向中包出钢口6。以上过程使得钢液在包体1内有比较长的流动路径,进而有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夹杂物的上浮去除。

图中显示,后档坝4和前挡坝5上分别有两个平行的出钢孔8,出钢孔8的直径为60mm,两个出钢孔8的中心轴线相前上方倾斜,出钢孔8的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10度。

图中显示,挡墙3与抑湍器2的距离为1000-1200mm,挡墙3的高度为200-220mm;后档坝4与挡墙3的距离为240-260mm;后档坝4与前挡坝5的距离为800-1100mm;前挡坝5与中包出钢口6的距离为1100-1300mm,其中前挡坝5与中包出钢口下凹区7边缘的距离为150mm;后档坝4的高度为250-270mm,前挡坝5的高度为200-220mm。

实际使用显示:

挡墙3与抑湍器2距离为1050mm时,活塞区体积分数较大,死区体积分数较小。

挡墙3与后挡坝4间距为250mm时,活塞区体积分数较大,死区体积分数较小。挡墙3与后档坝4、前挡坝5搭配,后档坝4和前挡坝5为带出钢孔8挡坝时,其活塞区体积分数较大,而死区体积分数较小,并且出钢孔8可减少余钢量。

前挡坝5低于后挡坝4高度50mm,能明显降低死区体积分数,其控流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下:

挡墙3与抑湍器2的距离为1050mm;

挡墙3的高度为200mm;

后档坝4与挡墙3的距离为250mm;

后档坝4与前挡坝5的距离为800mm;

前挡坝5与中包出钢口6的距离为1200mm,其中前挡坝5与中包出钢口下凹区7边缘的距离为150mm;

后档坝4的高度为250mm,前挡坝5的高度为200mm;

出钢孔8直径为60mm,出钢孔向上倾斜,出钢孔8与水平面夹角为5°。

挡墙3本体采用Al203+MgO+SiO2>85%材质,后挡坝4和前挡坝5本体采用Al203+MgO>72%材质,包壁采用干式料砌筑(MgO>8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