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铸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模具铸造中自动胶合机工艺装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自动胶合机真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消失模自动胶合机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白模牢牢的吸附在上靠模模型里,由于人工将白模放置在上靠模里,白模在上靠模里有间隙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从而导致不能连续的生产,影响生产量和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合胶机的吸附装置,以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自动胶合机的真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自动胶合机的真空装置,包括真空泵和储气罐,所述储气罐进口法兰与真空泵的入口处固定连接,所述储气罐的出口处通过通气管与四通阀门的第一接口固定连接,在所述储气罐与四通阀门之间的通气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四通阀门的第二接口通过通气管与下靠模固定连接,在所述下靠模与四通阀门之间设有固定于通气管上的第二电磁阀,所述四通阀门的第三接口与上靠模的进气口之间通过通气管进行固定连接,在所述上靠模与四通阀门之间的通气管上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四通阀门的第四接口与通气管固定连接通向大气,并在通气管上设有第四电磁阀,所述上靠模和下靠模上均固定设有分流器,所述分流器的主通道与通气管固定连接,所述分流器的分流口上分别设有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通过软管与分流器的主通道贯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储气罐上设有压力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真空吸盘包括铝板和吸盘,所述铝板两端通过螺栓结构固定于上靠模的上方,所述通气管贯穿铝板与上靠模上的吸盘连接,在所述铝板与上靠模之间固定设有弹性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流器至少设有六个分流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气管的外表面处设有螺纹结构,通过螺母固定在铝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靠模和下靠模均为铸铝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安装简单,使用方便,简化了工艺操作,对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大大降低。
(2)显著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3)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其连续更加稳定一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盘结构示意图;
图中:1-真空泵、2-储气罐、31-第一电磁阀、32-第二电磁阀、33-第三电磁阀、34-第四电磁阀、4-四通阀门、5-通气管、6-真空吸盘、8-上靠模、9-下靠模、10-压力表、11-分流器、61-铝板、62-螺栓结构、63-吸盘、65-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自动胶合机的真空装置,包括真空泵1和储气罐2,储气罐2进口法兰与真空泵1的入口处固定连接,储气罐2的出口处通过通气管5与四通阀门4的第一接口固定连接,在储气罐2与四通阀门4之间的通气管5上设有第一电磁阀31,四通阀门4的第二接口通过通气管5与下靠模9固定连接,在下靠模9与四通阀门4之间设有固定于通气管5上的第二电磁阀32,四通阀门4的第三接口与上靠模8的进气口之间通过通气管5进行固定连接,在上靠模8与四通阀门4之间的通气管5上设有第三电磁阀33,四通阀门4的第四接口与通气管5固定连接通向大气,并在通气管5上设有第四电磁阀34,上靠模8和下靠模9上均固定设有分流器11,上靠模8和下靠模9均为铸铝材质,分流器11的主通道与通气管5固定连接,分流器11的分流口上分别设有真空吸盘6,分流器11至少设有六个分流口,真空吸盘6通过软管与分流器11的主通道贯通连接,当真空泵1工作,当第一电磁阀31 、第二电磁阀32 和第三电磁阀33打开时上靠模8和下靠模9上的真空吸盘6将白模牢牢的吸附在模型里,反之第一电磁阀31 、第二电磁阀32 和第三电磁阀33关闭时,第四电磁阀34打来将管道里的负压泄掉模型里白模就可以轻松的取出。在储气罐2上设有压力表10,便于观察整体压力情况防止压力过大,
真空吸盘6包括铝板61和吸盘63,铝板61两端通过螺栓结构62固定于上靠模8的上方,通气管5贯穿铝板61与上靠模8上的吸盘63连接,在铝板61与上靠模8之间固定设有弹性件65,通气管5的外表面处设有螺纹结构,通过螺母固定在铝板61上,在对白模进行牢固吸附的同时,可对其进行一定的缓冲,保证器械的安全使用。
本实用新型安装简单,使用方便,简化了工艺操作,对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要求大大降低。显著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其连续更加稳定一致。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