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3723发布日期:2019-03-19 20:33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打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



背景技术:

打磨机广泛用于模具行业的精加工及表面抛光处理,现有的打磨机主要为电动打磨机。打磨机在使用时磨轮的磨损较快,因此需要经常更换打磨轮。

现有技术中的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在使用时,更换比较繁琐,不方便更换,结构较为简单,锁紧效果差;结构较为复杂,不仅不方便更换,操作也繁琐。因此,急需一种结构新颖、更换方便,且锁紧效果好的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打磨轮与打磨机的连接效果好,打磨机结构新颖、小巧;操作简单,且锁紧效果好,打磨速度快,打磨过程中不易晃动,打磨平面光滑。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包括打磨轮、外壳、轴承杆、电机、把手;所述外壳的下部连接把手;所述外壳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打磨轮,所述打磨轮通过轴承杆连接电机,所述电机位于外壳内;所述打磨轮内侧设有凹槽,所述打磨轮靠近凹槽处设有卡扣,所述轴承杆上设有环形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扣槽,卡扣可与卡扣槽活动连接;所述轴承杆与凹槽之间设有防磨垫片。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内设有散热片。由于打磨过程中,电机会生热,使得外壳内的温度较高,散热口和散热片的设置,实现良好的降温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卡扣设置4-10个,所述卡扣槽的数量与卡扣一致,所述卡扣呈圆周均匀的分布在打磨轮上。卡扣的多个设置,实现有效的活动连接,使得连接更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上设有防滑套。防滑套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硅胶、橡胶等材质制成的防滑套,有效的防滑。

进一步的,所述打磨轮为金刚石磨轮。金刚石硬度大,打磨效果好,不易磨损。

进一步的,所述把手上设有开关,所述开关电性连接电机。采用开关自动控制电机,方便操作。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打磨轮上的卡扣,与固定板上的卡扣槽相互匹配,实现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且当卡扣固定于卡扣槽内,实现打磨轮与轴承杆的固定连接,且方便拆卸,方便打磨轮的更换。

(2)本发明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打磨轮位于外壳的开口处,方便打磨,打磨效率高,且轴承与凹槽之间的防磨垫片,有效的防磨,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避免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去到轴承杆与打磨轮之间的连接处,避免打磨轮的脱落。

(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打磨轮与打磨机的连接效果好,打磨机结构新颖、小巧;操作简单,且锁紧效果好,打磨速度快,打磨过程中不易晃动,打磨平面光滑。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图2、本发明的打磨轮与轴承杆的结构示意图(左视图);

图3、本发明的打磨轮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4、本发明的轴承杆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其中:打磨轮1、外壳2、轴承杆3、电机4、把手5、凹槽6、卡扣7、固定板8、卡扣槽9、防磨垫片10、散热口11、散热片12、防滑套13、开关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方便更换打磨轮的打磨机,包括打磨轮1、外壳2、轴承杆3、电机4、把手5;外壳的下部连接把手;外壳的一侧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打磨轮,打磨轮通过轴承杆连接电机,电机位于壳体内;打磨轮内侧设有凹槽6,打磨轮靠近凹槽处设有卡扣7,轴承杆上设有环形固定板8,固定板上设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扣槽9,卡扣可与卡扣槽活动连接;轴承杆与凹槽之间设有防磨垫片10。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上设有散热口11,散热口内设有散热片12。由于打磨过程中,电机会生热,使得外壳内的温度较高,散热口和散热片的设置,实现良好的降温散热。散热片还可起到一定的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设置4-10个,卡扣槽的数量与卡扣一致,卡扣呈圆周均匀的分布在打磨轮上。卡扣的多个设置,实现有效的活动连接,使得连接更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上设有防滑套13。防滑套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硅胶、橡胶等材质制成的防滑套,有效的防滑。

在本实施例中,打磨轮为金刚石磨轮。金刚石硬度大,打磨效果好,不易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上设有开关14,开关电性连接电机。采用开关自动控制电机,方便操作。

将需要打磨的工件设置在打磨轮的一侧,打开开关打磨,打磨过程中会对打磨轮进行磨损,因此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打磨轮,由于打磨轮通过卡扣、卡扣槽连接固定板,拆卸方便,更换方便。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