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曲轴用抛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4753发布日期:2019-03-15 19:03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曲轴用抛光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曲轴用抛光机。



背景技术:

曲轴加工过程中,所有切削加工方法都会使金属表面留下刻痕。在曲轴组装到发动机之前,如果不消除这些缺陷,发动机的寿命将大打折扣。抛光机在曲轴加工中,起到改善并控制曲轴轴轴颈的表面粗糙度的作用,降低曲轴轴颈的磨擦,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延长发动机的寿命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

但是现有的抛光装置结构复杂,设备昂贵,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如公告号为CN20627723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曲轴抛光机,包括操作台和滑动车板,操作台一侧设置有导轨,滑动车板设置在导轨上并可沿导轨来回滑动,滑动车板上设置有第一电机和支撑座,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一驱动轮,支撑座的一侧铰接一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一从动轮,驱动轮和从动轮位于同一平面内,驱动轮和从动轮上缠绕有砂带;操作台上相对设置有第二电机和顶尖,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一卡盘,虽然结构较为简单,但是其采用抛光带的设计仍存在抛光效果差、效率低、容易损坏曲轴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抛光装置存在结构复杂、设备昂贵、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曲轴用抛光机,包括底座、机架、曲轴旋转机构和曲轴固定机构,所述机架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左侧板、右侧板顶端的抛光工作台,所述底座放置在地面上,所述左侧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右侧板通过所述曲轴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曲轴在抛光时水平设置在所述抛光工作台下方,且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所述曲轴旋转机构固定安装在所述曲轴靠近所述左侧板一端,所述抛光工作台上安装有用于对所述曲轴进行抛光的抛光工作件。

采用曲轴旋转机构和曲轴固定机构实现对曲轴的精准控制,再通过抛光工作台对旋转的曲轴进行抛光处理,在曲轴拆装及抛光过程中均实现了自动化,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所述抛光工作件包括抛光座、抛光连接杆、抛光盘和用于安装所述抛光盘的抛光盘安装座,所述抛光工作台上沿所述曲轴轴向方向固定安装有抛光滑轨,所述抛光座安装在所述抛光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抛光滑轨长度方向滑动;所述抛光连接杆固定安装在所述抛光座上所述曲轴正上方位置,且长度方向与所述曲轴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抛光盘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抛光连接杆底端,所述抛光盘中心安装在所述抛光盘安装座上且可沿所述抛光盘中心旋转,所述抛光盘外圆周上套有一圈用于抛光的抛光布轮,所述抛光布轮表面均匀涂覆有一层氧化铝颗粒,所述氧化铝颗粒的厚度为0.5~1.5mm;所述抛光布轮与所述抛光盘之间填充有起缓冲作用的缓冲橡胶。

采用圆盘式抛光工作件对曲轴进行抛光,相比于抛光带大大提高了对曲轴的抛光精度及抛光质量,降低了对曲轴的损伤,又提高了抛光效率。

进一步,所述抛光工作台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输出端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抛光滑轨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丝杆,所述抛光座安装在所述第一丝杆上,且在所述第一丝杆沿轴向旋转时,所述抛光座可沿所述第一丝杆长度方向运动。

进一步,所述曲轴旋转机构包括第二伺服电机、大皮带轮和小皮带轮,所述曲轴左端通过曲轴固定杆穿过所述左侧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小皮带轮中心;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大皮带轮中心固定安装在第二伺服电机输出端,所述大皮带轮与所述小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

进一步,所述曲轴固定机构包括第三伺服电机、第二丝杆、右侧板固定座和右侧板下滑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丝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输出端;所述右侧板固定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右侧板底部,且通过所述右侧板下滑轨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丝杆安装在所述右侧板固定座上且所述第二丝杆长度方向与所述右侧板下滑轨长度方向平行。

进一步,所述曲轴固定机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右侧板固定座左侧进行定位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上。

进一步,所述抛光工作台下侧面上所述右侧板位置处设有右侧板上滑轨,所述右侧板顶端通过所述右侧板上滑轨安装在所述抛光工作台下侧面上。

进一步,所述右侧板上与所述曲轴对应位置处设有曲轴安装座,所述曲轴安装座中心设有用于与所述曲轴右端固定的曲轴右固定杆。

进一步,所述曲轴正下方固定安装有用于存储碎屑的收集机构,所述收集机构包括漏斗状碎屑导口和设置在所述碎屑导口正下方的碎屑收集容器。

在曲轴下方设置收集机构,对抛光过程中产生的碎屑进行收集和沉降,防止了碎屑吸附在抛光机各部件上或加工环境中,影响抛光机的使用寿命,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曲轴旋转机构和曲轴固定机构实现对曲轴的精准控制,再通过抛光工作台对旋转的曲轴进行抛光处理,在曲轴拆装及抛光过程中均实现了自动化,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2)采用圆盘式抛光工作件对曲轴进行抛光,相比于抛光带大大提高了对曲轴的抛光精度及抛光质量,降低了对曲轴的损伤,又提高了抛光效率;

(3)在曲轴下方设置收集机构,对抛光过程中产生的碎屑进行收集和沉降,防止了碎屑吸附在抛光机各部件上或加工环境中,影响抛光机的使用寿命,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之抛光机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之抛光工作件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之抛光工作台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汽车曲轴用抛光机包括底座1、机架2、曲轴旋转机构3和曲轴固定机构4,所述机架2包括左侧板21、右侧板22和固定安装在所述左侧板21、右侧板22顶端的抛光工作台23,所述底座1放置在地面上,所述左侧板21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右侧板22通过所述曲轴固定机构4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曲轴5在抛光时水平设置在所述抛光工作台23下方,且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左侧板21和所述右侧板22上,所述曲轴旋转机构3固定安装在所述曲轴5靠近所述左侧板21一端,所述抛光工作台23上安装有用于对所述曲轴5进行抛光的抛光工作件24。采用曲轴旋转机构和曲轴固定机构实现对曲轴的精准控制,再通过抛光工作台对旋转的曲轴进行抛光处理,在曲轴拆装及抛光过程中均实现了自动化,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参见图2,抛光工作件24包括抛光座241、抛光连接杆242、抛光盘243和用于安装所述抛光盘243的抛光盘安装座244,所述抛光工作台23上沿所述曲轴5轴向方向固定安装有抛光滑轨231,所述抛光座241安装在所述抛光滑轨231上并可沿所述抛光滑轨231长度方向滑动;所述抛光连接杆242固定安装在所述抛光座241上所述曲轴5正上方位置,且长度方向与所述曲轴5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抛光盘243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抛光连接杆242底端,所述抛光盘243中心安装在所述抛光盘安装座244上且可沿所述抛光盘243中心旋转,所述抛光盘243外圆周上套有一圈用于抛光的抛光布轮245,所述抛光布轮245表面均匀涂覆有一层氧化铝颗粒,所述氧化铝颗粒的厚度为0.5~1.5mm;所述抛光布轮与所述抛光盘之间填充有起缓冲作用的缓冲橡胶。

采用圆盘式抛光工作件对曲轴进行抛光,相比于抛光带大大提高了对曲轴的抛光精度及抛光质量,降低了对曲轴的损伤,又提高了抛光效率。

参见图3,抛光工作台23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伺服电机23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232输出端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抛光滑轨231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丝杆233,所述抛光座241安装在所述第一丝杆233上,且在所述第一丝杆233沿轴向旋转时,所述抛光座241可沿所述第一丝杆233长度方向运动。

曲轴旋转机构3包括第二伺服电机31、大皮带轮32和小皮带轮33,所述曲轴5左端通过曲轴固定杆34穿过所述左侧板21固定安装在所述小皮带轮32中心;所述第二伺服电机31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大皮带轮32中心固定安装在第二伺服电机31输出端,所述大皮带轮32与所述小皮带轮33之间通过皮带35传动。

曲轴固定机构4包括第三伺服电机41、第二丝杆42、右侧板固定座43和右侧板下滑轨44,所述第三伺服电机41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第二丝杆42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41输出端;所述右侧板固定座43固定安装在所述右侧板22底部,且通过所述右侧板下滑轨44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第二丝杆42安装在所述右侧板固定座43上且所述第二丝杆42长度方向与所述右侧板下滑轨44长度方向平行。

曲轴固定机构4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右侧板固定座43左侧进行定位的定位块45,所述定位块45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

抛光工作台23下侧面上所述右侧板22位置处设有右侧板上滑轨234,所述右侧板22顶端通过所述右侧板上滑轨234安装在所述抛光工作台23下侧面上。

右侧板22上与所述曲轴5对应位置处设有曲轴安装座221,所述曲轴安装座221中心设有用于与所述曲轴5右端固定的曲轴右固定杆222。

曲轴5正下方固定安装有用于存储碎屑的收集机构6,所述收集容器6包括漏斗状碎屑导口61和设置在所述碎屑导口61正下方的碎屑收集容器62。

在曲轴下方设置收集机构,对抛光过程中产生的碎屑进行收集和沉降,防止了碎屑吸附在抛光机各部件上或加工环境中,影响抛光机的使用寿命,危害工作人员的健康。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