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杆浇注流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8301发布日期:2019-04-23 23:2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杆浇注流槽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铝杆浇注流槽系统,属于铝杆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电工圆铝杆是生产电力和通讯领域铝质电缆的首选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先将铝锭熔炼,然后再添加精炼剂进行精炼,精炼后使用结晶轮冷却制成铝条,铝条送入到轧机中进行轧制成电工圆铝杆。

目前,在精炼炉中精炼后的铝熔液,从精炼炉的排料口处排出的铝熔液经过上流槽和下流槽定向输送到结晶轮,铝熔液在结晶轮被冷却从而制成铝条。通常在上流槽尾部的槽底设置有排料孔,所述下流槽的首部设置在排料孔的正下方;这使得上流槽中的铝熔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流到下流槽中,由于排料孔的孔径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上流槽内部铝熔液的质量越来越少,上流槽内部的铝熔液流向下流槽的流量越来越小,由于排料孔处的流量无法调整,因此后续结晶轮冷却制成铝条的速率也必须随之降低,这会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铝杆浇注流槽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铝杆浇注流槽系统,包括上流槽和下流槽,所述上流槽尾部的槽底设置有排料孔,所述下流槽的首部设置在排料孔的正下方;所述上流槽和下流槽之间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陶瓷球、用来支撑陶瓷球的圆环状支撑环、曲杆、L形连板、圆柱状转柱、用来支撑转柱的支撑板、柱状配重、第一螺钉、第二螺钉,所述陶瓷球设置在排料孔的正下方;所述曲杆包括前直杆段、后直杆段,所述前直杆段的尾端与后直杆段的首端之间设置有S形弯曲段,所述前直杆段的首端与支撑环固定连接;所述连板包括横板部和位于横板部下方的竖板部,所述横板部与上流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支撑板的首端与竖板部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柱的侧壁设置有供后直杆段进出的第一通孔,所述转柱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螺钉相匹配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通孔连通且第一螺孔与第一通孔相互垂直;所述支撑板的中部设置有供后直杆段上下活动的开口缝,所述配重的一端设置有供后直杆段进出的第二通孔,所述配重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螺钉相匹配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与第二通孔连通且第二螺孔与第二通孔相互垂直,所述配重设置在后直杆段的尾端与转柱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陶瓷球的直径为R,所述支撑环的内径为r,r<R≤1.2r。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后直杆段与第一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后直杆段与第二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料孔为圆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料孔的直径大于陶瓷球的直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陶瓷球的外表面涂覆有脱模涂层。

本实用新型所述铝杆浇注流槽系统通过在上流槽和下流槽之间加装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控制上流槽中的铝熔液流向下流槽时的流量或流速,从而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铝杆浇注流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曲杆的结构示意图(侧视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曲杆、转柱、配重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流槽的结构示意图(俯视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陶瓷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5所示,所述铝杆浇注流槽系统,包括上流槽10和下流槽20,所述上流槽10尾部的槽底设置有排料孔11,所述下流槽20的首部设置在排料孔11的正下方;所述上流槽10中的铝熔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流到下流槽20中。所述上流槽10和下流槽20之间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陶瓷球31、用来支撑陶瓷球31的圆环状支撑环32、曲杆33、L形连板34、圆柱状转柱35、用来支撑转柱35的支撑板36、柱状配重37、第一螺钉38、第二螺钉39,所述陶瓷球31设置在排料孔11的正下方;所述曲杆33包括前直杆段331、后直杆段332,所述前直杆段331的尾端与后直杆段332的首端之间设置有S形弯曲段333,所述前直杆段331的首端与支撑环32固定连接;所述连板34包括横板部和位于横板部下方的竖板部,所述横板部与上流槽10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36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支撑板36的首端与竖板部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36的首端位于支撑板36的尾端与横板部之间,所述转柱35的侧壁设置有供后直杆段332进出的第一通孔,所述转柱35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螺钉39相匹配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通孔连通且第一螺孔与第一通孔相互垂直,所述转柱35套设在后直杆段332的首端;所述支撑板36的中部设置有供后直杆段332上下活动的开口缝361,所述配重37的一端设置有供后直杆段332进出的第二通孔,所述配重37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螺钉38相匹配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与第二通孔连通且第二螺孔与第二通孔相互垂直,所述配重37设置在后直杆段332的尾端与转柱35之间。

由于转柱35的存在,转柱35与支撑板36配合,支撑板36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这使得曲杆33形成杠杆,转柱35与支撑板36处即为支点。由于所述排料孔11为圆孔,所述排料孔11的直径大于陶瓷球31的直径。当支撑环32向下运动时,所述陶瓷球31与排料孔1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变大,此时铝熔液排料孔11处的流量或流速增大;当支撑环32向上运动时,所述陶瓷球31与排料孔1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变小,此时铝熔液排料孔11处的流量或流速减小;无论陶瓷球31向上还是向下运动,陶瓷球31的下半部始终位于排料孔11的外部。即使上流槽10中的铝熔液从排料孔11处向下流动冲击陶瓷球31,使得陶瓷球31发生转动,无论陶瓷球31如何转动,这都能够保证其有一部分堵住排料孔11;陶瓷球31为球状,其表面不易附着铝熔液。进一步地,所述陶瓷球31的外表面涂覆有脱模涂层311。采用水性脱模剂在陶瓷球31的外表面涂覆制成脱模涂层311。脱模涂层311的存在,即使铝熔液凝固附着在陶瓷球31的外表面,也能够很轻易的将凝固的金属铝剥离。

将后直杆段332穿过第一通孔使得转柱35套设在后直杆段332的首端,然后将第二螺钉39与第一螺孔螺纹连接且第二螺钉39抵紧后直杆段332,如此转柱35被锁紧在后直杆段332的首端。

配重37套设在后直杆段332的外部,通过第一螺钉38与第二螺孔螺纹连接且第一螺钉38抵紧后直杆段332使得配重37与后直杆段332之间完成固定。向外旋出第一螺钉38使得第一螺钉38与后直杆段332不接触,此时向后移动配重37使得配重37与转柱35之间的间距增大,根据杠杆原理,支撑环32会向上运动从而使得陶瓷球31与排料孔1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变小,排料孔11处铝熔液的流量或流速变小。如果,向前移动配重37使得配重37与转柱35之间的间距变小,根据杠杆原理,支撑环32会向下运动从而使得陶瓷球31与排料孔1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变大,排料孔11处铝熔液的流量或流速变大。如此即可完成排料孔11处铝熔液的流量或流速的简单调节,使得后续结晶轮冷却制成铝条的速率保持稳定,保障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陶瓷球31的直径为R,所述支撑环32的内径为r,r<R≤1.2r。如果支撑环32的内径过小,在陶瓷球31受到铝熔液冲击时,所述陶瓷球31易从支撑环32处被冲走,发生掉落。

进一步地,为降低安装阻力,所述后直杆段332与第一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为降低安装阻力,所述后直杆段332与第二通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安装拆卸过程简单方便,如需要拆卸控制装置,在图1中,可提着配重37沿着转柱35然后逆时针转动,然后陶瓷球31先脱离支撑环32,然后使得后直杆段332处于竖直状态,再上提转柱35使得转柱35脱离支撑板36,再沿着开口缝361取出曲杆33。所述开口缝361的存在,为前直杆段331、弯曲段333、后直杆段332的活动提供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