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1917发布日期:2019-09-20 20:3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塑复合管生产过程中用到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式各样的物质消费品,而管件就是诸多产品中一种。

众所周知,为满足各行业的特别要求,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复合管管材,简称为钢塑复合管。其中,在钢塑复合管中,其钢是一种铁质材料,而塑料一般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

目前,钢塑复合管有很多分类,可根据管材的结构分类为钢带增强钢塑复合管、无缝钢管增强钢塑复合管、孔网钢带钢塑复合管以及钢丝网骨架钢塑复合管。当前,市面上最为流行的是钢带增强钢塑复合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钢塑复合压力管,这种管材中间层为高碳钢带通过卷曲成型并对接焊接而成的钢带层,内外层均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这种管材中间层为钢带,所以管材承压性能非常好,故钢塑复合管的最大外径可以做到250毫米;由于钢塑复合管中间层的钢带是密闭的,所以这种钢塑复合管同时具有阻氧作用,可直接用于直饮水工程,而其内外层又是塑料材质,具有非常好的耐腐蚀性。如此优良的性能,使得钢塑复合管的用途非常广泛,故在石油或天然气输送、工矿用管、饮水管及排水管等等各种领域均可以见到这种管的身影。

其中,在钢塑复合管生产线中,它是由如中国专利号为20121021514.6所公开的钢管牵引机、如中国专利号为201220281868.X所公开的钢塑复合型管被动成型机及中国专利号为201210211193.6所公开的钢带边缘打磨机等设备组成;中国专利号为201210211193.6所公开的钢带边缘打磨机用于去掉输送中的钢带之左右两侧的边缘上的镀锌层,为后续的焊接做准备;中国专利号为201220281868.X所公开的钢塑复合型管被动成型机用于对输送中被钢带边缘打磨机去除边缘镀锌层的钢带进行整形,以使钢带被整成包于塑胶管外的圆管形,再对圆管形的左右两侧接合处进行焊接以实现钢塑复合的目的;中国专利号为20121021514.6所公开的钢管牵引机对钢塑复合后的复合型管进行牵引,使得钢带及塑胶管不间断地向前输送,实现钢带边缘打磨机对钢带边缘的连续打磨及钢塑复合型管被动成型机对钢带连续整形的目的。

但是,由于钢带具有弹性且较长,使得输送中的钢带在自重作用下会向下下坠,尤其对于生产外径为尺寸250毫米的钢塑复合管,其钢带因尺寸增加而下坠更严重,因此,直接用中国专利号为201210211193.6所公开的钢带边缘打磨机对钢带之左右两侧的边缘进行打磨,此时钢带因上下晃动更剧烈而严重地影响到钢带之左右两侧边缘的打磨效果。

因此,急需要一种能自适应地对输送中的钢带进行承托以确保钢带之左右两侧打磨效果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自适应地对输送中的钢带进行承托以确保钢带之左右两侧打磨效果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适用对输送中的钢带进行承托,包括上夹带板、下夹带板、上套筒、下套筒、弹性元件、调整螺杆及供输送中的钢带滑移穿过的装置架体。所述下夹带板位于输送中的钢带正下方,所述上夹带板位于输送中的钢带正上方,且所述上夹带板与所述下夹带板之间围出供钢带滑移穿过的托带空间;所述下套筒的下端与所述上夹带板连接,所述下套筒的上端呈滑移配合地套设于所述上套筒内,所述上套筒的上端安装于所述装置架体上;所述调整螺杆沿所述装置架体上下方向穿置于所述装置架体并与所述装置架体螺纹连接,所述调整螺杆的下端还伸入所述下套筒内并选择性地相对所述下套筒做上下的滑移调整,且所述调整螺杆的下端设有用于限制所述调整螺杆之下端相对所述下套筒上下滑移范围的限位结构,所述弹性元件位于所述下套筒内,所述弹性元件的上端弹性抵接于所述调整螺杆或限位结构,所述弹性元件的下端弹性抵接于所述上夹带板。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还包括上夹带座板及下夹带座板,所述下夹带板位于所述下夹带座板的上方并与所述下夹带座板层叠,所述下夹带板还与所述下夹带座板固定连接,所述上夹带板位于所述上夹带座板的下方并与所述上夹带座板层叠,所述上夹带板还与所述上夹带座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套筒的下端安装于所述上夹带座板上,所述弹性元件弹性抵接于所述上夹带座板。

较佳地,所述下夹带座板与所述装置架体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装置架体为从上、下、左和右四个方向包围所述上夹带板、下夹带板、上夹带座板、下夹带座板、上套筒和下套筒的框式结构,所述下夹带座板的左端安装于所述框式结构的左侧框壁上,所述下夹带座板的右端安装于所述框式结构的右侧框壁上,所述调整螺杆穿置于所述框式结构的顶侧框壁并与该顶侧框壁螺纹连接,所述上套筒的上端安装于所述顶侧框壁上。

较佳地,所述上夹带板及下夹带板各横跨输送中的钢带,且所述上夹带板及下夹带板二者的长度尺寸大于钢带的宽度尺寸。

较佳地,所述上夹带板及下夹带板中至少一者为柔性结构。

较佳地,所述下套筒之上端与所述上套筒间隙配合。

较佳地,所述限位结构包含轴承、螺纹连接件和阻挡环,所述轴承套于所述调整螺杆的下端处,所述螺纹连接件穿过所述阻挡环再与所述调整螺杆的下端螺纹连接以将所述阻挡环锁定于所述调整螺杆的下端处,所述阻挡环还与所述调整螺杆的下端共同夹紧所述轴承。

较佳地,所述阻挡环呈圆环形。

较佳地,所述螺纹连接件为一螺钉,所述螺钉向上穿过所述阻挡环再与所述调整螺杆的下端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下套筒的下端与上夹带板连接,下套筒的上端呈滑移配合地套设于上套筒内,上套筒的上端安装于装置架体上,使得下套筒连同上夹带板能一起相对上套筒上下滑移,为上夹带板与下夹带板一起承托钢带创造条件;再由于调整螺杆沿装置架体上下方向穿置于装置架体并与装置架体螺纹连接,调整螺杆的下端还伸入下套筒内并选择性地相对下套筒做上下的滑移调整,且调整螺杆的下端设有用于限制调整螺杆之下端相对下套筒上下滑移范围的限位结构,弹性元件位于下套筒内,弹性元件的上端弹性抵接于限位结构或调整螺杆,弹性元件的下端弹性抵接于上夹带板,故可以通过操作调整螺杆去改变弹性元件对上夹带板所施予的弹性力,从而灵活地调整上夹带板与下夹带板之间的预紧力,一方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能适应于不同尺寸规格的钢带进行可靠承托,以确保钢带之左右两侧的边缘打磨效果;另一方面使得上夹带板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自适应地与钢带上方保持紧贴状态,故在下夹带板一起承托钢带时不会对钢带在线式(即是钢带在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承托时,此时的钢带还相对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输送)输送造成阻挡,从而确保钢带输送的顺畅性,因而进一步地确保钢带之左右两侧的边缘打磨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在辅助钢带边缘打磨机且沿输送中的钢带宽度方向投影所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在隐藏钢带边缘打磨机且沿箭头A所指方向投影所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在隐藏钢带边缘打磨机及钢带后且沿箭头B所指方向投影所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C-C线剖切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D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用于辅助钢带边缘打磨机,例如中国专利号为201210211193.6所公开的钢带边缘打磨机的结构,以确保钢带之左右两侧的边缘打磨效果;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沿钢带200的输送方向(即钢带200的长度方向)位于钢带边缘打磨机的上打磨轮210及下打磨轮220之间,使得上打磨轮210对钢带200同一侧边缘的上表面打磨,以及下打磨轮210对钢带200同一侧边缘的下表面打磨;可理解的是,由于钢带200左右两侧的边缘均需要打磨,故上打磨轮210及下打磨轮200还需沿钢带200的宽度呈一左一右的布置。

结合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包括上夹带板10、下夹带板20、上套筒30、下套筒40、弹性元件50、调整螺杆60及供输送中的钢带200滑移穿过的装置架体70。下夹带板20位于输送中的钢带200正下方,较优的是,下夹带板20横跨输送中的钢带200,使得下夹带板20的长度尺寸大于钢带200的宽度尺寸,使得下夹带板20在钢带200的宽度方向将钢带200完全承托,但不限于此;上夹带板10位于输送中的钢带200正上方,较优的是,上夹带板10横跨输送中的钢带200,使得上夹带板10的长度尺寸大于钢带200的宽度尺寸,使得上夹带板10在钢带200的宽度方向将钢带200完全抵压,但不限于此;且上夹带板10与下夹带板20之间围出供钢带200滑移穿过的托带空间80。下套筒40的下端与上夹带板10连接,下套筒40的上端呈滑移配合地套设于上套筒300内,较优的是,下套筒40之上端与上套筒30间隙配合,更便于两者之间相对滑移,但不限于此。上套筒30的上端安装于装置架体70上,由装置架体70对上套筒30提供固定支撑,从而使得下套筒40能相对上套筒30上下滑移。调整螺杆60沿装置架体70上下方向(即平行于箭头B所指方向)穿置于装置架体70并与装置架体70螺纹连接,以便于调整螺杆60相对装置架体70做上下方向的滑移调整;调整螺杆60的下端还伸入下套筒40内并选择性地相对下套筒40做上下的滑移调整,即,在操作人员对调整螺杆60旋转操作时,此时的调整螺杆60便会相对下套筒40上下滑移;且调整螺杆60的下端设有用于限制调整螺杆60之下端相对下套筒40上下滑移范围的限位结构91,以藉由限位结构91去防止调整螺杆60意外跑出下套筒40外。弹性元件50位于下套筒40内,由下套筒40隐藏弹性元件50,故更简洁;弹性元件50的上端弹性抵接于限位结构91,弹性元件50的下端弹性抵接于上夹带板10,以使得上夹带板10于弹性元件50的作用下能自适应地与钢带200的上表面保持紧贴的状态,在确保对输送中的钢带200提供预压作用的同时,还利于被预压的钢带200的输送;举例而言,弹性元件50为压缩弹簧,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为其它弹簧;同时,上夹带板10及下夹带板20各为柔性结构,更好地防止输送中的钢带200被损伤,但不以此为限。可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弹性元件的上端还可弹性抵接于调整螺杆60处,同样,上夹带板10或下夹带板20为柔性结构,但不限于此。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还包括上夹带座板92及下夹带座板93,下夹带板20位于下夹带座板93的上方并与下夹带座板93层叠,下夹带板20还与下夹带座板93固定连接,使得下夹带板20与下夹带座板93固定在一起。上夹带板10位于上夹带座板92的下方并与上夹带座板92层叠,上夹带板10还与上夹带座板92固定连接,使得上夹带板10与上夹带座板92固定在一起。下套筒40的下端安装于上夹带座板92上,由上夹带座板92来实现下套筒40的下端与上夹带板10连接的目的。此时,弹性元件50弹性抵接于上夹带座板92。具体地,下夹带座板93与装置架体70固定连接,由装置架体70对下夹带座板93提供支撑固定,同样,藉由下夹带座板93而对下夹带板20固定于装置架体70处,从而只允许上夹带板10相对下夹带板20上下滑移的目的。举例而言,装置架体70为从上、下、左和右四个方向包围上夹带板10、下夹带板20、上夹带座板92、下夹带座板93、上套筒30和下套筒40的框式结构,防止外界物件对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的干扰,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工作的可靠性;此时,下夹带座板93的左端安装于框式结构的左侧框壁71上,下夹带座板93的右端安装于框式结构的右侧框壁72上,由左侧框壁71及右侧框壁72将下夹带座板93可靠地悬置于框式结构的底侧框壁74上方;调整螺杆60穿置于框式结构的顶侧框壁73并与该顶侧框壁73螺纹连接,上套筒30的上端安装于顶侧框壁73上,以便于操作人员对调整螺杆60的手工调整,但不限于此。为便于操作人员的手工调整,调整螺杆60的上端还安装有一手工操作转轮61,手工操作转轮61位于顶侧框壁73上方,但不限于此。可理解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上夹带座板92及下夹带座板93删除,此时,下套筒40的下端安装于上夹带板10上及弹性元件50的下端弹性抵接于上夹带板10上;同时,下夹带板20可选择与装置架体70固定连接,或者,下夹带板20可选择安装在一上下驱动器(如气缸、液压缸或直线电机)的输出端上,而上下驱动器安装于装置架体70上,由上下驱动器驱使下夹带板20移至输送中的钢带200的下表面处,对输送中的钢带200进行承托,故不以上述的举例为限。

如图4及图5所示,限位结构91包含轴承911、螺纹连接件912和阻挡环913;轴承911套于调整螺杆60的下端处,螺纹连接件912穿过阻挡环913再与调整螺杆60的下端螺纹连接,以将阻挡环913锁定于调整螺杆60的下端处,阻挡环913还与调整螺杆60的下端共同夹紧轴承911,以防止轴承911沿装置架体70的上下方向窜动;其中,藉由螺纹连接件912,以便于轴承911的装卸,而轴承911的设置而使得调整螺杆60的上下滑移调整更平稳,更顺畅。具体地,阻挡环913呈圆环形,以便于阻挡环913的制造加工,螺纹连接件912为一螺钉,螺钉向上穿过阻挡环913再与调整螺杆60的下端螺纹连接,以简化将轴承911及阻挡环913稳固于调整螺杆60上的结构,但不限于此。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首先,旋转调整螺杆60,使得调整螺杆60相对装置架体70向上滑移,从而由向上滑移的调整螺杆60带动限位结构91、弹性元件50、下套筒40、上夹带座板92及上夹带板10一起向上滑移,从而扩大由上夹带板10与下夹带板20所围的托带空间80;接着,沿箭头A所指方向将钢带200穿过由上夹带板10和下夹带板20所围的承托空间80;然后,操作人员反方向地旋转调整螺杆60,使调整螺杆60相对装置架体70做向下滑移,从而由向下滑移的调整螺杆60带动限位结构91、弹性元件50、下套筒40、上夹带座板92及上夹带板10一起向下滑移,直到上夹带板10抵压于钢带200上方为止;此时,根据上夹带板10对钢带200的预紧力大小需要,由操作人员继续旋转调整螺杆60,使得调整螺杆60继续向下滑移,从而由向下滑移的调整螺杆60继续带动限位结构91向下滑移,由于此时的下套筒40、弹性元件50、上夹带座板92及上夹带板10四者因上夹带板10受到钢带200上方的阻挡而无法继续向下滑移,故使得继续向下滑移的调整螺杆60带动限位结构91压缩弹性元件50以调节弹性元件50的弹性力,从而灵活地改变上夹带板10对钢带200的预紧力;当上夹带板10对钢带200的预紧力设置好后,此时钢带200在外界的牵引力作用下沿箭头A所指方向滑移,而上夹带板10藉由弹性元件50而与输送的钢带200之上方保持紧贴位置,有效地克服输送中钢带200被打磨时因得到承托而晃动的缺陷。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下套筒40的下端与上夹带板10连接,下套筒40的上端呈滑移配合地套设于上套筒30内,上套筒30的上端安装于装置架体70上,使得下套筒40连同上夹带板10能一起相对上套筒30上下滑移,为上夹带板10与下夹带板20一起承托钢带200创造条件;再由于调整螺杆60沿装置架体70上下方向穿置于装置架体70并与装置架体70螺纹连接,调整螺杆60的下端还伸入下套筒40内并选择性地相对下套筒40做上下的滑移调整,且调整螺杆60的下端设有用于限制调整螺杆60之下端相对下套筒40上下滑移范围的限位结构91,弹性元件50位于下套筒40内,弹性元件50的上端弹性抵接于限位结构91或调整螺杆60,弹性元件60的下端弹性抵接于上夹带板10,故可以通过操作调整螺杆60去改变弹性元件50对上夹带板10所施予的弹性力,从而灵活地调整上夹带板10与下夹带板20之间的预紧力,一方面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能适应于不同尺寸规格的钢带200进行可靠承托,以确保钢带200之左右两侧的边缘打磨效果;另一方面使得上夹带板10在弹性元件50的作用下自适应地与钢带200上方保持紧贴状态,故在下夹带板20一起承托钢带200时不会对钢带200在线式(即是钢带在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承托时,此时的钢带200还相对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输送)输送造成阻挡,从而确保钢带200输送的顺畅性,因而进一步地确保钢带200之左右两侧的边缘打磨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钢带边缘打磨用托带装置100还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值得注意者,钢带200的输送方向即是钢带200的长度方向,也是图1中箭头A所指方向;钢带200的宽度方向即是各与图1中箭头A所指方向和箭头B所指方向相垂直的方向,钢带200的厚度方向即图1中平行于箭头B所指方向,也是装置架体70的上下方向;因此,上夹带板10及下夹带板20横跨钢带200的方向即是指钢带200的宽度方向,使得此时的上夹带板10及下夹带板20的长度方向各沿钢带200的宽度方向布置。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