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3D曲面玻璃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智能终端产品显示器上使用的玻璃盖板可分为:2D玻璃、 2.5D玻璃及3D曲面玻璃,其中,2D玻璃即普通的纯平面玻璃,没有任何弧形设计;2.5D玻璃则中间是平面设计,边缘采用弧形设计;3D曲面玻璃则中间和边缘部分都可以设计成弯曲的弧形。3D曲面玻璃主要使用热弯机进行弯曲而成,可以达到更高的弯曲弧度,3D曲面玻璃的一些物理特性明显优于2D和2.5D玻璃。3D曲面玻璃具有轻薄、透明洁净、抗指纹、防眩光、坚硬、耐刮伤、耐候性佳等优点,不仅可以提升智能终端产品的外观新颖性,还可以带来出色的触控手感,带来更好的显示及触控体验。
目前3D曲面玻璃的生产工序主要有:开料、CNC、棱抛、热弯、研磨抛光、镀膜等,其中,在热弯加工后的研磨抛光尤为重要,在整个工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最终3D曲面玻璃良品率的高低。而在研磨抛光工序中,往往需要用到抛光机构。
3D曲面玻璃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特异性,即其表面的曲面弧度较多,由此导致现有的抛光机构存在以下缺陷:由于3D曲面玻璃的外表面平整度不一,现有的抛光盘上的抛光毛刷很难深入到3D曲面玻璃,这就导致3D曲面玻璃被抛光的尺寸不一,造成抛光不均匀,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再者,现有的抛光机构无法实施调整抛光时抛光盘施加于3D曲面玻璃上的压力,容易导致抛光侵入尺寸不足或抛光过度等现象。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其在抛光时通过时时控制抛光盘进行上下左右平移来使得抛光盘上的毛刷与3D曲面玻璃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抛光均匀性,同时,通过时时控制抛光盘施加于3D曲面玻璃上的压力,来避免抛光不足或抛光过度的问题,依次来提高3D曲面玻璃的表面质量。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包括:
X向导轨,其沿水平方向延伸;
Z向导轨,其位于X相导轨的下方且沿竖直方向延伸;
与X向导轨滑动配接的抛光安装架;以及
设于抛光安装架正下方的传动转向器,
其中,传动转向器的外侧与Z向导轨滑动连接,传动转向器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有抛光驱动电机,传动转向器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有抛光组件。
优选的是,抛光驱动电机位于传动转向器的旁侧,抛光组件位于传动转向器的正下方。
优选的是,抛光安装架的上表面安装有升降驱动器,升降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抛光安装架后与传动转向器相连。
优选的是,抛光安装架的旁侧设有用于驱动其沿着X向导轨往复滑移的滑移驱动器。
优选的是,抛光组件上罩设有防护组件,该防护组件包括防护安装架与防护裙,防护裙固接于防护安装架的外周并且从该防护安装架的外周向下延伸。
优选的是,抛光组件包括:
与传动转向器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的抛光盘;以及
从内至外设于抛光盘上表面的内拦液圈与外拦液圈,
其中,内拦液圈与外拦液圈关于传动转向器的动力输出端同心设置,抛光盘上、内拦液圈内开设有至少三个内排液通孔,抛光盘上、内拦液圈与外拦液圈之间开设有至少两个外排液通孔,所述内排液通孔的数量大于所述外排液孔的数量。
优选的是,防护安装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通往内拦液圈的抛光液导流孔,内拦液圈的顶部低于外拦液圈的顶部。
优选的是,防护安装架上设有用于感应抛光盘反馈压力的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与升降驱动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其在抛光时通过时时控制抛光盘进行上下左右平移来使得抛光盘上的毛刷与3D曲面玻璃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抛光均匀性,同时,通过时时控制抛光盘施加于3D曲面玻璃上的压力,来避免抛光不足或抛光过度的问题,依次来提高3D曲面玻璃的表面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的正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在另一视角下的三维结构视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的内部结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参照图1~图4,3D曲面玻璃抛光机构1包括:
X向导轨111,其沿水平方向延伸;
Z向导轨18,其位于X相导轨111的下方且沿竖直方向延伸;
与X向导轨111滑动配接的抛光安装架11;以及
设于抛光安装架11正下方的传动转向器13,
其中,传动转向器13的外侧与Z向导轨(18)滑动连接,传动转向器 13的动力输入端传动连接有抛光驱动电机15,传动转向器13的动力输出端 131传动连接有抛光组件14。
进一步地,抛光驱动电机15位于传动转向器13的旁侧,抛光组件14位于传动转向器13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抛光安装架11的上表面安装有升降驱动器12,升降驱动器 12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抛光安装架11后与传动转向器13相连。
进一步地,抛光安装架11的旁侧设有用于驱动其沿着X向导轨111往复滑移的滑移驱动器16。
进一步地,抛光组件14上罩设有防护组件17,该防护组件17包括防护安装架171与防护裙173,防护裙173固接于防护安装架171的外周并且从该防护安装架171的外周向下延伸。
进一步地,抛光组件14包括:
与传动转向器13的动力输出端131传动连接的抛光盘141;以及
从内至外设于抛光盘141上表面的内拦液圈143与外拦液圈142,
其中,内拦液圈143与外拦液圈142关于传动转向器13的动力输出端 131同心设置,抛光盘141上、内拦液圈143内开设有至少三个内排液通孔,抛光盘141上、内拦液圈143与外拦液圈142之间开设有至少两个外排液通孔,所述内排液通孔的数量大于所述外排液孔的数量。
进一步地,防护安装架17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通往内拦液圈143的抛光液导流孔172,内拦液圈143的顶部低于外拦液圈142的顶部。
进一步地,防护安装架171上设有用于感应抛光盘141反馈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74,该压力传感器174与升降驱动器12电连接。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