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具支架以及研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34564发布日期:2020-08-21 15:0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研磨具支架以及研磨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拆装地保持研磨刷等研磨具的研磨具支架。并且,涉及研磨具保持在研磨具支架的研磨工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用于切削或研磨工件的研磨工具。该文献的研磨工具具有:研磨具;以及研磨具支架,所述研磨具支架能拆装地保持研磨具。研磨具为研磨刷,具有:并排配置的多根线状磨材;以及保持这些多根线状磨材的一个端部的磨材支架。研磨具支架具备:柄;以及套筒,上述套筒与柄同轴。研磨刷以磨材支架固定于套筒内、使多根线状磨材的自由端(另一个端部)从套筒突出的姿态保持于研磨具支架。在切削或研磨工件时,研磨工具的柄连接于机床的主轴。机床使研磨工具绕柄的轴线旋转,并使从套筒突出的多根线状磨材的另一个端部与工件接触。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5096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机床以将主轴与工件间的距离维持恒定的状态对工件进行加工时,若研磨刷的线状磨材磨损,则线状磨材的自由端的位置朝着远离工件的方向移动。因此,若线状磨材过度磨损,则机床使研磨刷与工件接触的切入量降低,从而难以维持对工件的加工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到如下的技术:机床随着线状磨材的磨损使研磨工具朝着接近工件的方向移动,从而一边维持线状磨材的自由端相对于工件的位置一边进行加工动作。但是,在机床中进行这种控制的情况下,用于控制机床的控制程序复杂。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研磨具支架,即使在研磨具的磨材磨损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研磨或切削工件的加工精度。并且,提供一种研磨工具,将研磨具保持在上述这种研磨具支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研磨具支架,能拆装地保持研磨具,所述研磨具具有磨材支架以及保持于所述磨材支架的磨材,其特征是,具有:柄,所述柄连接于机床;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将所述研磨具支承成能在所述柄的轴线方向上移动;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具备驱动源,使所述研磨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负载检测器,所述负载检测器在通过由所述支承机构支承的所述研磨具研磨工件时对从所述工件一侧施加于所述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来自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输出来驱动所述移动机构而使所述研磨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

根据本发明,研磨具支架具备负载检测器,因此,能在连接于机床的研磨工具在切削或研磨工件的加工动作中对从工件侧检测施加于研磨刷的负载进行检测。此外,研磨具支架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来自负载检测器的输出来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磨材过度磨损的情况下,控制部能使研磨具朝着接近工件的方向移动,以使磨材相对于工件的切入量恢复原样。也就是说,在机床以将主轴与工件间的距离维持恒定的状态进行加工时,若磨材变成过度磨损的状态,则与工件接触的磨材一端的位置朝着远离工件的方向移动。由此,机床使磨材与工件接触的切入量降低,因此,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降低。因此,只要控制部根据来自负载检测器的输出(负载的降低)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朝接近工件的方向移动,就能增加切入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以主轴与工件间的距离维持恒定的状态开始了加工时、主轴与工件间的距离变短而对工件实施过度加工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对工件的加工精度。例如,在因工件的尺寸误差等使得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过于接近的情况下,机床使磨材与工件接触的切入量会增加。因此,会对工件施加过度的切削、研磨。在上述这种情况下,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会因切入量的上升而上升。因此,只要研磨具支架的控制部根据来自负载检测器的输出(负载的上升)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朝着远离工件的方向移动,控制部就能降低切入量。由此,能维持对工件的加工精度。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在根据来自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输出判断为从所述工件一侧施加于所述研磨具的负载与预先设定的设定负载相比降低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移动机构而使所述研磨具朝着接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如此,在磨材磨损时,能使研磨具接近工件。

较为理想的是,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在根据来自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输出判断为从所述工件一侧施加于所述研磨具的负载与预先设定的设定负载相比上升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移动机构而使所述研磨具朝着远离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如此,在使研磨具与工件接触的切入量过大的情况下,能将切入量设为适当的切入量。

较为理想的是,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控制部在驱动所述移动机构时对来自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输出进行监视,并根据所述输出来停止所述移动机构的驱动,从而停止所述研磨具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负载检测器能采用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对施加于由所述支承机构支承的所述研磨具的所述轴线方向的压力进行检测。也就是说,机床在加工动作中使磨材与工件接触。因此,当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变化时,施加于研磨具的轴线方向的压力发生变动。由此,若使用压力传感器,则能在加工动作中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

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负载检测器能采用振动检测器,所述振动检测器对由所述支承机构支承的所述研磨具的振动进行检测。也就是说,机床在加工动作中使磨材与工件接触。因此,若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变化,则研磨具的振动发生变化。因此,若使用振动检测器,则能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例如,在加工动作中研磨具的磨材过度磨损、使得与工件接触的磨材的一端的位置朝着远离工件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伴随着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变小,研磨具的振动变小。另一方面,只要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朝着接近工件的方向移动,则随着切入量增加而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变大,研磨具的振动变大。

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负载检测器是声波检测器,所述声波检测器对产生于由所述支承机构支承的所述研磨具的声音的振幅进行检测。也就是说,机床在加工动作中使磨材与工件接触。因此,若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变化,则研磨具的振动变化。此外,若研磨具的振动变化,则产生于研磨具的声音的振幅变化。因此,若使用声波检测器,则能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例如,在加工动作中研磨具的磨材过度磨损、使得与工件接触的磨材的一端的位置朝着远离工件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伴随着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变小,研磨具的振动变小。因此,产生于研磨具的声音的振幅变小。另一方面,若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朝着接近工件的方向移动,则随着切入量增加而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变大,研磨具的振动变大。因此,产生于研磨具的声音的振幅变大。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具有计数部,每当所述控制部驱动所述移动机构而使所述研磨具朝着接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计数部对移动次数进行计数。如此,能根据移动次数掌握磨材的磨损状态。由此,能容易掌握研磨具的更换时期。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具有: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移动机构的所述驱动源;以及第二电源,所述第二电源将电力供给至所述控制部。如此,无需将电力从外部供给至研磨具支架。因此,容易使研磨工具与机床的主轴接触并使其旋转。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具有无线通信部,所述无线通信部用于将来自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输出发送至外部。如此,能从外部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的状态进行监视。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具有无线通信部,所述无线通信部进行所述控制部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如此,能从外部设备改变控制部的控制动作。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支承机构具备供所述磨材支架连结的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具备在所述轴线方向上贯穿的通孔,在所述通孔的内周面设有内螺纹,所述移动机构具备:作为所述驱动源的马达;轴构件,所述轴构件贯穿所述通孔并延伸;驱动力传递机构,所述驱动机传递机构将所述马达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轴构件;外螺纹,所述外螺纹设置于所述轴构件的外周面,并与所述内螺纹螺合;以及旋转限制机构,所述旋转限制机构对所述连结构件与所述轴构件的共转进行限制,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马达的驱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并使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如此,能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移动。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支承机构具备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在所述连结构件的外周侧在轴线方向上引导所述连结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具备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的槽部,所述连结构件具备朝外周侧突出并插入至所述槽部的突起,所述旋转限制机构具备所述槽部与所述突起。如此,能通过引导构件在轴线方向上引导所述连结构件,并且使用引导构件防止连结构件与轴构件的共转。因此,在驱动移动机构时,能使连结构件在轴线方向上高精度地移动。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引导构件是与所述柄同轴延伸的筒状的套筒,所述支承机构以如下方式支承研磨具,即所述磨材支架位于所述套筒内,且所述磨材的一部分从所述套筒突出。如此,在研磨具作为磨材具备线状磨材束的情况、或者研磨具作为磨材具备弹性磨石的情况等下,能通过套筒抑制磨材向外周侧挠曲的挠曲量。

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移动机构具备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将所述轴构件支承成能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移动,且能绕所述轴线旋转,所述支承构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连结构件与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之间,所述驱动力传递机构具备:最终齿轮,所述最终齿轮绕与所述轴构件平行的转轴旋转并供所述马达的驱动力传递;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同轴固定于所述轴构件,并与所述最终齿轮啮合;以及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向所述支承构件对所述输出齿轮施力,所述压力传感器对从所述轴线方向与所述轴构件接触而施加于所述轴构件的压力进行检测。如此,在因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的变化而使得连结构件在轴线方向上移动时,轴构件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通过对从轴线方向与轴构件接触而施加于所述轴构件的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能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并且,固定有输出齿轮的轴构件与最终齿轮的转轴平行,因此,即使在轴构件在轴线方向上移动了的情况下,输出齿轮与最终齿轮的啮合也不会解除,从而使马达的旋转经由驱动力传递机构传递至轴构件。

接着,本发明提供一种研磨工具,其特征是,具有:所述研磨具支架;以及所述研磨具,所述磨材具备使长度方向朝向所述轴线方向并排地排列的多根线状磨材,所述磨材支架对多根所述线状磨材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进行保持,所述研磨具保持于所述研磨具支架,并使多根所述线状磨材的另一个端部与工件接触而对所述工件进行研磨。

根据本发明的研磨工具,研磨具支架具备负载检测器,因此,能在与机床连接的研磨工具切削或研磨工件的加工动作中,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此外,研磨具支架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来自负载检测器的输出来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线状磨材过度磨损、使得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降低的情况下,研磨具支架能使研磨具接近工件侧,使得研磨具对工件的切入量恢复至之前的状态。并且,在以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维持恒定的状态进行加工时,在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接近使得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上升的情况下,研磨具支架能使研磨具远离工件,以降低研磨具对工件的切入量。由此,能维持对工件的加工精度。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研磨工具,研磨具作为磨材具备多根线状磨材。在此,线状磨材挠曲,因此,在研磨具支架使研磨具朝接近工件的方向移动而增加对工件的切入量时,能防止或抑制研磨具的磨材破损。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研磨工具,其特征是,具有:所述研磨具支架;以及所述研磨具,所述磨材为弹性磨石,所述磨材支架对所述弹性磨石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进行保持,所述研磨具保持于所述研磨具支架,并使所述弹性磨石的另一个端部与工件接触而对所述工件进行研磨。

根据本发明的研磨工具,由于研磨具支架具备负载检测器,因此,能在与机床连接的研磨工具切削或研磨工件的加工动作中,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此外,研磨具支架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来自负载检测器的输出来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磨材过度磨损使得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降低的情况下,研磨具支架能使研磨具接近工件侧,以使研磨具对工件的切入量恢复至之前的状态。并且,在以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维持恒定的状态进行加工时,在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接近使得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上升的情况下,研磨具支架能使研磨具远离工件,以降低研磨具对工件的切入量。由此,能维持对工件的加工精度。在此,研磨具的磨材具有弹性。因此,在研磨部支架使研磨具朝着接近工件的方向移动使得对工件的切入量增加时,能防止或抑制研磨具的磨材破损。

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述弹性磨石能以包括弹性发泡体、聚合物以及磨粒。

此外,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提供一种研磨工具,其特征是,具有:上述研磨具支架;以及所述研磨具,所述磨材是磨石,所述磨材支架对所述磨石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进行保持,所述研磨具保持于所述研磨具支架,并使所述磨材的另一个端部与工件接触而对所述工件进行研磨。

根据本发明,研磨工具的研磨具支架具备负载检测器,因此,能在与机床连接的研磨工具切削或研磨工件的加工动作中,对从工件侧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进行检测。此外,研磨工具的研磨具支架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来自负载检测器的输出来驱动移动机构而使研磨具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磨材过度磨损而使得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降低的情况下,研磨具支架能使研磨具接近工件侧,以使研磨具对工件的切入量恢复至之前的状态。并且,在以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维持恒定的状态进行加工时,在主轴与工件之间的距离接近而使得施加于研磨具的负载上升的情况下,研磨具支架使研磨具远离工件,从而能降低研磨具对工件的切入量。由此,能维持对工件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的立体图。

图2为作为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的研磨具的研磨刷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研磨工具的示意结构的说明图。

图4为控制部控制研磨刷的移动的控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5为控制部控制研磨刷的移动的控制动作的说明图。

图6为加工动作中从压力传感器所输出的传感器检测压力的图表。

图7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的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的研磨具的立体图。

图9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研磨工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研磨工具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应用本发明的研磨工具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所示,研磨工具1具有:研磨刷3,该研磨刷3具备多根线状磨材2(磨材);以及研磨刷支架4(研磨具支架),该研磨刷支架4能拆装地保持研磨刷3。研磨刷支架4具备:连接于机床5的柄6;以及与柄6同轴的套筒7。在柄6与套筒7之间设有与柄6以及套筒7相比直径更大的大径部8。研磨刷3以线状磨材2的端部从套筒7突出的状态保持于研磨刷支架4。

研磨工具1的研磨刷支架4的柄6连接于机床5的主轴5a(参照图4)。机床5使研磨工具1绕柄6的轴线l旋转。此外,机床5使从套筒7突出的线状磨材2的端部与工件w接触而对该工件w进行切削或研磨。以下的说明中,将柄6的轴线l方向设为研磨工具1的轴线l方向。此外,轴线l方向上,将套筒7所处的一侧设为研磨工具1的前方l1,将柄6所处的一侧设为研磨工具1的后方l2。

(研磨刷)

图2为研磨工具1具备的研磨刷3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研磨工具1的概略构造的说明图。图3中沿轴线l切断研磨工具1。

如图2所示,研磨刷3具有:并排配置的多根线状磨材2;以及磨材支架11,该磨材支架11对上述多根线状磨材2的一个端部进行保持。多根线状磨材2并排配置的状态是,在多根线状磨材2中,各线状磨材2的长度方向配置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的状态。线状磨材2是将氧化铝长纤维等之类的无机长纤维的集合线浸渍在粘结剂树脂中并使其固化而成的构件。如图3所示,磨材支架11是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支架通孔12的环状的构件。此外,如图2所示,磨材支架11在其前端面具备多个线状磨材保持孔13。各线状磨材保持孔13为圆形。多根线状磨材保持孔13以等角度间隔绕轴线l设置并围绕着支架通孔12。

多根线状磨材2以多根而小分量成束。成束状态的磨材束14的后端部(一个端部)插入至线状磨材保持孔13。各磨材束14被填充于线状磨材保持孔13的粘接剂固定于磨材支架11。此外,如图3所示,磨材支架11在其后端面具备包围支架通孔12的凹部。凹部是用于能装拆地将研磨刷3装设于研磨刷支架4的刷侧连结部15(研磨具侧连结部)。

(研磨刷支架)

如图3所示,研磨刷支架4具备:柄6;支承机构21,该支承机构21将研磨刷3支承成能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以及移动机构22,该移动机构22使研磨刷3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

支承机构21具备:套筒7;以及连接构件24,该连结构件24以能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状态配置于套筒7内。套筒7为筒状。在其后端设有向外周侧扩展的凸缘7a。凸缘7a限定大径部8的前端面。

连结构件24具有:圆盘部25,该圆盘部25具备以隔开些微之间隙的方式与套筒7的内周面7b相对的环状的相对面25a;以及突起26,该突起26从圆盘部25的中心向前方l1突出。突起26是具备嵌合于研磨刷3的刷侧连结部15的形状的连结部。研磨刷3通过其刷侧连结部15与连结构件24的连结部(突起26)嵌合,能拆装地装设于研磨刷支架4。在研磨刷3连结于连结构件24的状态下,研磨刷3与连结构件24成为一体,它们不会绕轴线l相对旋转。此外,连结构件24具备沿所述轴线l方向贯穿的通孔28。在通孔28的内周面设有内螺纹29。

研磨刷3通过装设于连结构件24,以能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状态支承于支承机构21。此外,研磨刷3以使磨材支架11位于套筒7内,多根线状磨材2的另一个前端部(另一个端部、自由端)从套筒7突出的姿态支承于支承机构21。当研磨刷3装设于连结构件24时,连结构件24的通孔28与支架通孔12连通。支架通孔12的内径尺寸比连结构件24的通孔28的内径尺寸大。

在此,套筒7在其内周面7b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槽部31。连结构件24在环状的相对面25的周围方向的一部分具备突起32,该突起32朝外周侧突出并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连结构件24以将突起32插入套筒7的槽部31内的状态配置于套筒7内。因此,在连结构件24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时,连结构件24被槽部31引导。由此,套筒7是在轴线l方向上引导连结构件24的引导构件。另外,槽部31也可以作为沿径向贯穿并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长孔而设置于套筒7。

移动机构22具备作为驱动源的马达35。本例中,马达35为步进马达。此外,移动机构22具备:轴构件36,该轴构件36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支承构件37,该支承构件37能使轴构件36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并将所述轴构件36支承成能绕所述轴线l旋转;驱动力传递机构38,该驱动力传递机构38将马达35的旋转传递至轴构件36;外螺纹39,该外螺纹39设置于轴构件36的外周面;以及旋转限制机构40,该旋转限制机构40对连结构件24与轴构件36的绕轴线l的共转进行限制。支承构件37是朝着与轴线l正交的方向扩展的圆盘状的构件。

在此,大径部8具备壳体18,该壳体18具有:筒部16;以及封闭部17,该封闭部17将筒部16的后端开口封闭。柄6从封闭部17的中心部分向后方l2突出。支承构件37对筒部16的前端开口进行封闭。在支承构件37中位于与轴线l正交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外周面37a与筒部16的外周面一起构成大径部8的外周面。马达35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38配置于由壳体18和支承构件37区划出的大径部8的内侧的空间。

支承构件37在轴线l方向上位于驱动力传递机构38与连结构件24之间。用于支承轴构件36的轴孔41在轴线l方向上贯穿支承构件37的中心。支承构件37的前表面固定于套筒7的凸缘7a。轴构件36贯穿轴孔41,并贯穿配置在套筒7内的连结构件24的通孔28。此外,轴构件36贯穿装设于连结构件24的研磨刷3的支架通孔12并朝向前方l1延伸。轴构件36的外螺纹39与连结构件24的通孔28的内螺纹29螺合。设置在套筒7的内周面7b的槽部31与设置在连结构件24的外周面的突起32构成旋转限制机构40。

驱动力传递机构38具备:最终齿轮45,马达35的驱动力向该最终齿轮45传递;输出齿轮46,该输出齿轮46同轴固定于轴构件36并与最终齿轮45啮合;以及施力构件47,该施力构件47向支承构件37对输出齿轮46施力。最终齿轮45能旋转地支承在从支承构件37向后方l2延伸的支轴48。支轴48与轴构件36平行。因此,最终齿轮45与固定于轴构件36的输出齿轮46绕平行的转轴旋转。输出齿轮46在施力构件47的施力下从后方l2与支承构件37抵接。

当轴构件36向后方l2移动时,固定于轴构件36的输出齿轮46对抗施力构件47的施力而向后方l2移动。因此,在轴构件36向后方l2移动时,轴构件36对抗施力构件47的施力而移动。当轴构件36向后方l2移动时,输出齿轮46向后方l2远离支承构件37。

在此,固定有输出齿轮46的轴构件36与最终齿轮45的转轴平行。因此,即使在输出齿轮46于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情况,输出齿轮46与最终齿轮45的啮合仍得以维持。由此,马达35的旋转始终经由驱动力传递机构38传递至输出齿轮46。当马达35的驱动力传递至输出齿轮46时,轴构件36绕轴线l旋转。

(控制系统)

如图3所示,研磨刷支架4的控制系统具有:具备cpu的控制部51;以及连接于控制部51的非易失性存储器52。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2中存储保持有通过控制部51进行动作的控制程序。控制部51通过使控制程序动作以对研磨刷3的移动进行控制。

在控制部51的输入侧连接有压力传感器53。压力传感器53是在通过研磨刷3对工件w进行研磨时对从上述工件w侧施加于上述研磨刷3的负载进行检测的负载检测器。压力传感器53从后方l2与轴构件36接触来对施加于上述轴构件36的压力进行检测。在控制部51的输出侧连接有马达35。

控制部51在判断为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与预先确定的第一压力阈值相比降低时,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控制部51在判断为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与预先确定的第二压力阈值相比上升时,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刷3向后方l2移动。并且,在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刷3移动时,控制部51对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进行监视,并根据所监视的输出来停止马达35的驱动而停止研磨刷3的移动。

此外,在控制部51连接有计数部54和无线通信部55,其中,每当控制部51驱动马达35(移动机构22)而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时,上述计数部54对移动次数进行计数,无线通信簿55进行控制部51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计数部54对用于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而输入至马达35的驱动步数进行计数,并作为移动次数输入至控制部51。并且,计数部54也可以构成控制部51的一部分。此时,每当控制部51将用于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的驱动信号输入至马达35时,计数部54对移动次数进行计数。

无线通信部55例如经由以ieee802.11标准所规定的无线网络在外部设备与控制部51之间进行通信。控制部51将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参照图6)经由无线通信部55发送至外部设备。此外,控制部51经由无线通信部55将计数部54所计数的研磨刷3的移动次数发送至外部设备。并且,外部设备能经由无线网络以及无线通信部55对存储保持于非易失性存储器52的控制程序进行改写。

在此,研磨刷支架4具备马达用电池57(第一电源),该马达用电池57将电力供给至作为移动机构22的驱动源的马达35。此外,研磨刷支架4具备控制用电池58(第二电源),该控制用电池58将电力供给至控制部51、压力传感器53、计数部54、无线通信部55。马达用电池57以及控制用电池58能从外部连接电缆以进行充电。控制部51、非易失性存储器52、计数部54、无线通信部55、马达用电池57以及控制用电池58配置于壳体18与支承构件37所区划的大径部8的内侧的空间。

(控制动作)

接着,对以下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即在通过研磨工具1对工件w进行切削或研磨的加工动作中,控制部51使保持于研磨刷支架4的研磨刷3移动的控制动作。控制部51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驱动马达35(移动机构22),而使研磨刷3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图4、图5是加工动作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在加工动作中从压力传感器53输出的传感器检测压力p的图表。在图4、图5中,上侧的图表示将研磨工具1连接于机床5以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状态。在图4、图5中,下侧的图是将上侧的图中用虚线包围的范围a放大表示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表示在加工动作中,机床5使线状磨材2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适当的状态。图5是表示在加工动作中,线状磨材2磨损,机床5使线状磨材2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降低的状态。

在本例中,如图4、图5所示,机床5以将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维持恒定的状态使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2的自由端与工件w接触,以进行工件w的加工。换言之,机床5以将研磨工具1的套筒7的前端7c与工件w间的距离d1维持恒定的状态使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2的自由端与工件w接触,以进行工件w的加工。

如图4所示,在加工动作中,在机床5使线状磨材2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s1适当的状态下,轴构件36对抗施力构件47的施力而向后方l2移动。也就是说,在加工动作中,负载(压力f1)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此外,上述负载(压力f1)经由连结构件24传至轴构件36。因此,轴构件36对抗对输出齿轮46进行施力的施力构件47的施力,而向后方l2移动。由此,如图6的时间点t0所示,压力传感器53对与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压力f1)对应的传感器检测压力p1进行检测。在此,传感器检测压力p1对应于压力f1与由施力构件47实施的施力的差分。在轴构件36向后方l2移动了的状态下,固定于轴构件36的输出齿轮46从支承构件37向后方l2远离。

接着,若线状磨材2磨损,则如图5所示,线状磨材2的前端2a的位置朝着远离工件w的方向移动,因此,机床5使线状磨材2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s1会减少,并变成切入量s2。其结果是,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变成比压力f1小的压力f2。由此,如图6的时间点t1所示,压力传感器53对与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压力f2)对应的传感器检测压力p2进行检测。

在此,控制部51在判断为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2)与预先确定的第一压力阈值p3相比降低时,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参照图5的双点划线的箭头)。换言之,控制部51在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判断为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压力f2与预先确定的设定负载相比降低时,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

并且,控制部51在驱动马达35使研磨刷3移动时对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进行监视,并根据监视的输出来停止马达35的驱动从而停止研磨刷3的移动。由此,如图4所示,形成切入量s2接近切入量s1的状态,维持研磨工具1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

此外,在本例中,控制部51在驱动马达35使研磨刷3移动时对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进行监视,并根据监视的输出来停止马达35的驱动,因此,即使在因磨损使线状磨材2的全长变化并由此使得研磨刷3切削或研磨工件w的加工性能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研磨工具1的加工精度。

也就是说,在线状磨材2的磨损少且线状磨材2的全长长的情况下,线状磨材2的韧度低,且研磨刷3的加工性能低。因此,在使研磨刷3接近工件w的初始时间点,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压力(负载)小。由此,控制部51在研磨刷3的移动中对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进行监视,如图6所示,若在该传感器检测压力p成为预定的传感器检测压力p4的时间点t2停止研磨刷3的移动(停止马达35的驱动),则研磨刷3的移动量会变大。若研磨刷3的移动量变大,则机床5使研磨刷3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变大,因此,即使在线状磨材2的韧度弱的情况下,研磨刷3仍能维持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加工精度。

另一方面,在线状磨材2磨损使得线状磨材2的全长变短的情况下,线状磨材2的韧度变强,研磨刷3的加工性能上升。因此,从使研磨刷3接近工件w的初始时间点开始,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压力(负载)大。由此,控制部51在研磨刷3的移动中对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进行监视,如图6所示,若在该传感器检测压力p成为预定的传感器检测压力p4的时间点t2停止研磨刷3的移动(停止马达35的驱动),则研磨刷3的移动量会变小。若研磨刷3的移动量变小,则机床5使研磨刷3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会变小,因此,即使在线状磨材2的韧度强的情况,研磨刷3仍能维持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加工精度。

并且,根据本例,在以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维持恒定的状态开始了加工时,即使在因工件w的尺寸误差等使得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变短、从而对工件w实施过度加工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

也就是说,在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过度接近的情况下,机床5使线状磨材2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增加,因此,有时会对工件w实施过度的切削、研磨。在上述这种情况下,使线状磨材2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上升,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压力)上升。因此,控制部51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刷3向后方l2移动。也就是说,控制部51在判断为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与预先确定的第二压力阈值(传感器检测压力p)相比上升时,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刷3向后方l2移动。

在此,当研磨刷3向后方l2移动时,伴随着研磨刷3远离工件w,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压力)减少。由此,若控制部51在研磨刷3的移动中对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进行监视,并在该传感器检测压力p1成为预定的传感器检测压力p4的时间点停止研磨刷3的移动,则机床5使研磨刷3与工件w接触的切入量变得适当。由此,能维持研磨刷3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加工精度。

此外,根据本例,在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2磨损而变短时,为了维持加工精度,机床5无需使主轴5a朝着接近工件w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根据本例,机床5在加工动作中使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恒定,从而能维持加工姿态。

(作用效果)

根据本例,研磨刷支架4具备压力传感器53,因此,能在与机床5连接的研磨工具1切削或研磨工件w的加工动作中,对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压力)进行检测。此外,研磨刷支架4的控制部51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驱动移动机构22而使研磨刷3在上述轴线l方向上移动。由此,即使在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2磨损的情况下,研磨工具1也能维持对工件w的研磨或切削的加工精度。因此,无需使机床5进行伴随着线状磨材2磨损而使研磨工具1朝着接近工件w的方向移动等复杂的控制动作。由此,能避免用于控制机床5的控制程序的复杂化。另外,根据本例,在以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维持恒定的状态开始了加工时,即使在因工件w的尺寸误差等使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变短从而对工件w实施过度加工的情况下,也能维持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

并且,在本例中,研磨具的磨材由多根线状磨材14构成。在此,线状磨材14挠曲,因此,在研磨刷支架4使研磨刷3朝着接近工件w的方向移动而增加对工件w的切入量时,能防止或抑制研磨具的磨材破损。

此外,根据本例,机床5能在加工动作中使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保持恒定,因此,能维持其加工姿态。因此,能在机床5不受机床5的静态精度的影响的情况下对工件w进行加工。由此,在装设有研磨工具1的机床5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加工动作中,从加工动作的开始时间点到结束时间点之间容易将加工动作保持恒定。

在此,机床5在加工动作中将主轴5a与工件w间的距离d保持恒定。因此,无论线状磨材2的全长是否过度变短,均能避免机床5使研磨工具1接近工件w。由此,能防止研磨工具1的套筒7与工件w或位于工件w附近的其它构件接触的干涉事故。

此外,在本例中,套筒7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槽部31。另一方面,连结构件24具备朝外周侧突出并插入至槽部31的突起32。由此,套筒7在轴线l方向上对连结构件24进行引导。此外,套筒7的槽部31和连结构件24的突起32构成对连结构件24与轴构件36的共转进行限制的旋转限制机构40。因此,在驱动了马达35(移动机构22)时,能使连结构件24(研磨刷3)在轴线l方向上高精度地移动。

另外,在本例中,研磨刷支架4具备套筒7,因此,能在使研磨工具1旋转了时对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14向外周侧挠曲的挠曲量进行限定。

此外,在本例中,控制部51经由无线通信部55将由计数部54计数的研磨刷3的移动次数发送至外部设备。因此,在接收到移动次数的外部设备中,能根据移动次数掌握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2的磨损状态。由此,能掌握研磨刷3的更换时期。

并且,在本例中,控制部51经由无线通信部55将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发送至外部设备。因此,能通过外部设备对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的状态进行监视,从而掌握负载的状态。在此,只要能掌握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的状态,就能掌握在由研磨工具1进行研磨工序之前对工件w进行的前续工序所形成的加工状态、例如前续工序中产生的毛边的大小等状态。

此外,在本例中,研磨刷支架4具备马达用电池57和控制用电池58。因此,无需从外部给研磨刷支架4供给电力。由此,容易使研磨工具1在连接于机床5的主轴5a的状态下旋转。

(变形例)

马达用电池57以及控制用电池58也可以采用能无线充电的结构。此外,马达用电池57以及控制用电池58相对于研磨刷支架4能拆装,从而能进行更换。并且,也可以不将马达用电池57以及控制用电池58保持于研磨刷支架4,而从外部供给电力。另外,马达用电池57与控制用电池58还能作为一个电池而从同一电源供给电力。

此外,无线通信部55还能经由红外线通信或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等在外部设备与控制部51之间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示例中,对连结构件24和套筒7的、绕轴线l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的旋转限制机构40,由设置于套筒7的内周面7b的凹部和设置于连结构件24的外周面的突起32构成,但旋转限制机构40的结构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套筒7的内周面7b具备向内周侧突出并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突起32,在连结构件24的、与套筒7的内周面7b相对的相对面25上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槽部31。此时,通过连结构件24以套筒7的突起32插入到上述连结构件24的槽部31的状态配置于套筒7内,以构成旋转限制机构40。此外,例如,还能将套筒7设为方筒形状,将从轴线l方向观察研磨刷3的磨材支架11时的形状设成与套筒7的形状对应的多边形,以构成旋转限制机构40。

此外,还能采用通过马达35直接驱动轴构件36的直接驱动式机构。在上述情况下,将马达35的转子(输出轴)与轴构件36的后方l2同轴连接。驱动力传递机构38是连接马达35的转子(输出轴)与轴构件36的连接构件。此外,在上述情况下,在马达35中,预先将转子支承成能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并使压力传感器53从后方l2与转子接触。压力传感器53对施加于马达3的转子的压力进行检测,以作为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

并且,也能使用对由支承机构21支承的研磨刷3的振动进行检测的振动检测器来取代压力传感器53,以作为负载检测器。也就是说,机床5在加工动作中使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2的前端部与工件w接触,因此,若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变化,则研磨刷3的振动变化。因此,若使用振动检测器,则能对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进行检测。例如,在加工动作中研磨刷3过度磨损而使得线状磨材2的前端2a的位置朝着远离工件w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伴随着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变小,研磨刷3的振动变小。另一方面,若驱动移动机构22而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则伴随着切入量增加而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变大,研磨刷3的振动变大。在此,振动检测器例如能采用如下方式:通过对轴构件36的后端的振动进行检测,以对研磨刷3的振动进行检测。

此外,还能使用对产生于由支承机构21支承的研磨刷3的声音的振幅进行检测的声波检测器来取代压力传感器53,以作为负载检测器。也就是说,机床5在加工动作中使研磨刷3的线状磨材2的前端部与工件w接触,因此,若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变化,则研磨刷3的振动变化。此外,若研磨刷3的振动变化,则产生于研磨刷3的声音的振幅变化。由此,若使用声波检测器,则能对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进行检测。例如,在加工动作中研磨刷3过度磨损、使得线状磨材2的前端2a的位置朝着从工件w离开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伴随着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的变小,使得研磨刷3的振动变小。因此,研磨刷3产生的声音的振幅变小。另一方面,若驱动移动机构22使研磨刷3向前方l1移动,则伴随着切入量增加使得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刷3的负载的变大,研磨刷3的振动变大。因此,研磨刷3产生的声音的振幅变大。

(实施例2)

图7是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的外观立体图。图8是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所具备的研磨具的立体图。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1a的研磨具60具备弹性磨石61以作为磨材,不具备线状磨材14。并且,研磨工具1a具备与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1对应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对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研磨工具1a具有:研磨具60;以及研磨具支架4,该研磨具支架4能拆装地保持研磨具60。如图8所示,研磨具60具备:磨材支架11;以及保持于磨材支架11的弹性磨石61。研磨具支架4具备与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1的研磨刷支架4相同的结构。

(研磨具)

如图8所示,研磨具60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弹性磨石61以作为磨材。磨材支架11对弹性磨石61的轴线l方向的一个端部进行保持。弹性磨石61包括:弹性发泡体、聚合物和磨粒。在本例中,弹性发泡体为三聚氰胺树脂发泡体。此外,在本例中,弹性发泡体是通过朝一个方向压缩而对弹力赋予各向异性的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

弹性磨石61的基材是通过使各向异性发泡体浸渍在包括聚合物与磨粒的分散液中,并通过烧结而得到的。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中弹力最强的方向为压缩方向。弹性磨石61形成为,在研磨具60保持于研磨具支架4时,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的压缩方向与轴线l方向一致。

聚合物具有粘着剂的功能。聚合物有环氧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酯类树脂和或聚轮烷中的任一个。在本例中,聚合物为聚轮烷。磨粒能根据工件的种类适当选择。作为磨粒,能使用钻石、氧化铝、二氧化硅、碳化硅、氮化硅、碳化硼、二氧化钛、氧化铈或氧化锆。此外,磨材为胡桃壳、合成树脂等有机物。在本例中,磨粒为氧化铝。

此外,本例的弹性磨石61满足以下的条件。

聚合物与磨粒间的结合力>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与聚合物的内部结合力>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的内部结合力

由于满足以上的条件,因此,弹性磨石61在加工动作时,首先,内部结合力小的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脱落,使结合力比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大的聚合物与磨粒以一定的比例露出。接着,聚合物和磨粒脱落,使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露出。在此,由于各向异性弹性发泡体容易脱落,因此,使聚合物与磨粒再度以一定的比例露出。其结果是,在弹性磨石61中,聚合物与磨粒露出的比例保持为一定范围。因此,通过由弹性磨石61进行的加工动作能获得精密的表面精度。

如图8所示,磨材支架11是具备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支架通孔12的环状的构件。此外,磨材支架11在其前端面具备包围支架通孔12的圆形的磨材保持凹部13。支架通孔12的前端开口在磨材保持凹部13的圆形底面的中心处开口。弹性磨石61的轴线l方向的后端部分插入至磨材保持凹部13,并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磨材支架11。此外,磨材支架11在其后端面具备包围支架通孔12的凹部。凹部是用于将研磨具60能拆装地装设于研磨具支架4的研磨具侧连结部15。

研磨具60中,研磨具侧连结部15装设于研磨具支架4的连结构件24的连结部(突起26)。由此,研磨具60以能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的状态支承于研磨具支架4的支承机构21。此外,研磨具60以磨材支架11位于套筒7内,弹性磨石61的前端部从套筒7突出的姿态支承于支承机构21。当研磨具60装设于连结构件24时,连结构件24的通孔28与支架通孔12连通。

并且,在研磨具60支承于支承机构21的状态下,移动机构22的轴构件36在套筒7内贯穿连结构件24的通孔28。此外,轴构件36的前端部分处于插入至装设于连结构件24上的研磨刷3的支架通孔12中的状态。

在此,在通过研磨工具1a切削或研磨工件w的加工动作中,研磨具支架4的控制部51使研磨具60移动的控制动作与在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1中研磨刷支架4的控制部51使研磨刷3移动的控制动作相同。

(作用效果)

本例的研磨工具1a也能获得与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1相同的作用效果。

也就是说,在本例中,研磨具支架4具备压力传感器53,因此,在连接于机床5的研磨工具1a切削或研磨工件w的加工动作中,能对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具60的负载(压力)进行检测。此外,研磨具支架4的控制部51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驱动移动机构22,而使研磨具60在所述轴线l方向上移动。由此,即使在研磨具60的弹性磨石61磨损的情况,研磨工具1a仍能维持对工件w的研磨或切削的加工精度。因此,无需使机床5进行伴随着弹性磨石61磨损而使研磨工具1a朝着接近工件w的方向移动等复杂的控制动作。由此,能避免用于控制机床5的控制程序的复杂化。并且,根据本例,在以将主轴5a与工件w之间的距离d维持恒定的状态开始了加工时,即使在因工件w的尺寸误差等使得主轴5a与工件w之间的距离d变短而对工件w实施过度加工的情况下,仍能维持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

此外,在本例中,研磨具3的磨材(弹性磨石61)具备弹性。因此,在研磨具支架4使研磨具3朝着接近工件w的方向移动而增加对工件w的切入量时,能防止或抑制研磨具3的磨材破损。在此,弹性磨石61也可以包含磨粒与橡胶等结合剂。并且,弹性磨石61也可以包含磨粒与环氧树脂等结合剂。

此外,在本例中,研磨具支架4具备套筒7,因此,能在使研磨工具1a旋转时对研磨具3的弹性磨石61向外周侧挠曲的挠曲量进行限定。

在本例的研磨工具1a中,也能采用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1的变形例。

(实施例3)

图9为实施例3的研磨工具的立体图。本例的研磨工具1b将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1a的研磨具60的磨材从弹性磨石61改变为刚性的磨石71。如图9所示,研磨工具1b具有:研磨具70;以及研磨具支架4,该研磨具支架4能拆装地保持研磨具60。研磨具70具备:磨材支架11;以及刚性的磨石71,该磨石71保持于磨材支架11。磨石71是以陶瓷等结合剂将磨粒硬化而成的构件,或是天然磨石。磨石71是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研磨工具1b中除了磨石71以外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的研磨工具1a相同。因此,对于研磨工具1b中的、与研磨工具1a对应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作用效果)

本例的研磨工具1b中,也能获得与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1相同的作用效果。

也就是说,在本例中,研磨具支架4具备压力传感器53,因此,能在连接于机床5的研磨工具1b切削或研磨工具w的加工动作中,对从工件w侧施加于研磨具70的负载(压力)进行检测。此外,研磨具支架4的控制部51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驱动移动机构22而使研磨具70在所述轴线l方向上移动。由此,研磨工具1b即使在研磨具70的磨石71磨损的情况,仍能维持对工件w的研磨或切削的加工精度。因此,无需使机床5进行伴随着磨石71磨损而使研磨工具1b朝着接近工件w的方向移动等复杂的控制动作。由此,能避免用于控制机床5的控制程序复杂化。另外,根据本例,在以主轴5a与工件w之间的距离d维持恒定的状态开始了加工时,即使在因工件w的尺寸误差等使得主轴5a与工件w之间的距离d变短而对工件w实施过度加工的情况下,仍能维持着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

在此,在本例中,研磨具70的磨材为刚性的磁铁71,因此,若对工件w设定过剩的切入量,则磁铁71可能会破损。因此,在使用本例的研磨工具1b开始加工动作时,首先,预先将轴线l方向上的研磨具70的位置配置在研磨具70的能移动范围内的最后方l2。由此,在机床5将主轴5a与工件w之间设为距离d(参照图4)时,磨石71的前端面71a处于不与工件接触的状态。

接着,控制部51驱动马达35而使研磨具3向前方l1移动。并且,控制部51在使研磨具3移动时对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传感器检测压力p)进行监视,并根据所监视的输出来停止马达35的驱动,使研磨具3的移动停止。也就是说,当控制部51根据来自压力传感器53的输出而检测到磨石71的前端面71a已与工件w接触的状态时,停止马达35的驱动,使研磨具3的移动停止。由此,能避免研磨具3相对于工件w的切入量过剩,因此,能防止或抑制加工动作时磨石71破损。

并且,在本例的研磨工具1b中,也能采用实施例1的研磨工具1的变形例。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研磨工具1~1b中,研磨具支架4具备套筒7以作为在轴线l方向上引导连结构件24的引导构件。但是,引导构件并不限于筒状的套筒7。例如,也能将沿轴线l延伸的四根圆柱等角间隔配置在连结构件24的外周侧,以作为取代套筒7的引导构件。

此时,引导构件为周向上相邻的两根圆柱之间的间隙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槽部31。因此,若将连结构件24的突起32插入至槽部31,则在连结构件24在轴线l方向上移动时,连结构件24沿槽部31被引导。此外,槽部31与连结构件24的突起32构成对连结构件24与轴构件36共转进行限制的旋转限制机构40。因此,在驱动了马达35(移动机构22)时,能使连结构件24在轴线l方向上高精度地移动。

另外,在研磨具支架4不具备套筒7的情况下,机床5将其主轴5a与工件w之间的距离d维持恒定而进行加工动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