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除锈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3249发布日期:2020-02-04 12:41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板除锈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金属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板除锈生产线。



背景技术:

钢板在被生产出来到实际使用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因各种原因会导致钢板表面生锈,影响实际使用,因而在对生锈钢板进行使用前需要对钢板表面进行除锈处理。

目前钢板表面除锈的方法一般为酸洗除锈法。其原理是利用酸洗液中的酸与金属氧化物进行化学反应,使金属氧化物溶解,而除去钢材表面的锈蚀和污物。但钢板在酸洗除锈后一定要大量清水清洗并钝化处理,它所形成的大量废水、废酸、酸雾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金属表面过蚀,形成麻点。在各地十面“霾”伏、河流污染、土地污染的严峻形势及舆论环保压力下,国家强力治污的决心越来越强烈。这对于依旧采取酸洗工艺除锈的企业来说,其环保压力会越来越大。尽快选用新的、绿色环保的除锈工艺设备,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当然也有一些物理除锈的方式,目前该技术领域内对钢板表面的除锈抛光工艺采用的是盘刷或砂带除锈机械装置,但是实践中一方面这种除锈方式,除锈的质量不佳,除锈的效率低下且不能对钢板表面进行全面清理;另一方面当盘刷或是砂带工作磨损需要更换时,往往需要人工长时间操作,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染小、除锈效率高、可以无死角对钢板表面进行除锈处理,同时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对用于对除锈的辊轴进行自动更换的钢板除锈生产线。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板除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生产线运行方向设置的若干钢板表面除锈机、若干钢板侧面除锈机以及平行设置在生产线一侧的小车轨道,所述小车轨道上设置有至少一辆可沿轨道来回滑动的换辊小车,所述换辊小车上设有换辊机构,在小车运行至钢板表面除锈机正侧面时,换辊机构伸入钢板表面除锈机内部进行换辊操作。采用物理除锈方式对钢板进行表面除锈处理,污染小、除锈效率高、可以无死角对钢板表面进行除锈处理,同时通过换辊小车对钢板表面除锈机的破鳞辊进行自动更换,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

作为优选,钢板表面除锈机包括第一机架、夹送辊机构以及可升降除锈机构;可升降除锈机构设置在第一机架上部,用于驱动自带的破鳞辊对钢板表面进行除锈处理;夹送辊机构设置在可升降除锈机构下方的第一机架的一侧,且夹送辊机构迎着钢板行走方向设置,它用于限制钢板上下移动;第一机架包括底座、位于底座左右两侧的侧板以及与底座相对的上支架;在侧板上开设有u型孔槽,上支架由外围的钢梁环绕固定而成,可升降除锈机构安装在上支架的中心处。在两个相向的u型孔槽之间设置有换辊轨道,换辊轨道为对称设置,破鳞辊设置在两个换辊轨道的上方。

作为优选,夹送辊机构设置在底座的一侧且夹送辊机构整体与钢板在流水线上运行的方向垂直;夹送辊机构包括平行设置在两个侧板之间的两根竖梁,在竖梁上安装有一对水平设置的对辊;对辊中的位于上方的一根设置为可在竖直方向内移动并固定;在两根竖梁上对向设置有两个对辊升降夹紧机构;对辊升降夹紧机构包括对辊升降气缸、对辊轴座、升降齿轮以及升降齿条;对辊中位于上方的一根,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对辊轴座内;对辊升降气缸与对辊轴座连接,用于驱动对辊轴座在竖直方向内移动;升降齿轮安装在对辊轴座外侧,升降齿条固定安装在竖梁上。

作为优选,可升降除锈机构包括上梁、工作总梁、轴承座以及破鳞辊,工作总梁设置在上梁下方;在上梁上设置有升降电机、转角器、连接轴以及升降机构;转角器位于上梁的中心,在转角器的两侧各设有一根连接轴,连接轴的一端安装在转角器上,连接轴的另一端与升降机构配合,升降电机连接转角器,用于驱动连接轴转动,进而推动升降机构运行,由于升降机构的下端与工作总梁连接,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工作总梁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轴承座有两个,分别为轴承座一、轴承座二,两个轴承座分别安装在工作总梁下端的两侧,破鳞辊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轴承座上。

作为优选,升降机构是一种蜗轮蜗杆机构,即连接轴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一同步旋转的蜗轮,蜗轮与一竖直设置的蜗杆啮合,蜗杆装在蜗杆保护套内,蜗杆下端穿过上梁与工作总梁连接。

作为优选,上支架的前后两侧安装有第一直线滑轨,在第一直线滑轨上安装有第一直线滑块,上梁的下端固定在第一直线滑块上;在上支架左右两侧的一侧安装有上梁驱动机构,所述上梁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梁沿第一直线滑轨来回运动。

作为优选,在上梁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两组通孔,每组通孔由四个呈矩形排列的通孔组成,每个通孔上均安装有一个导套;在工作总梁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两组导杆,每组导杆包括4根,且位于一矩形的四个顶点处,所述同侧的四根导杆分别穿设在同侧的四个导套。

作为优选,在工作总梁中靠近轴承座一的这端设置有滑轨支撑座,在滑轨支撑座上安装有轴座滑轨,在轴座滑轨上安装有可移动的轴座滑块;轴承座一安装在轴座滑块上,轴承座一在轴座驱动装置的作用下通过轴座滑块沿轴座滑轨来回移动。

作为优选,轴座驱动装置为安装在工作总梁上设有轴座滑轨的这端底面上的驱动油缸,驱动油缸与一安装在工作总梁底面上的油缸座铰接设置,驱动油缸的液压杆与同侧的轴承座一相连,用于驱动轴承座一沿轴座滑轨来回移动。

作为优选,两个轴承座一、二相向的一侧各自安装有一弹性辅助机构,该弹性辅助机构包括一基座,基座转动安装于轴承座一、轴承座二上,在基座端面上沿周向均匀安装有多根螺杆,在螺杆上穿设有内齿轮,且螺杆上套设有作用于内齿轮的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内齿轮与基座之间,螺杆上还连接有防止内齿轮脱出的调节螺母,基座与内齿轮通过螺杆同步旋转;在内齿轮内啮合套接有齿轮轴,破鳞辊两端的轴头上固定有外齿轮,齿轮轴的露出端具有供轴头插入的腔体,且齿轮轴的露出端相对于内齿轮的前端面向内缩进留出一空当以便于外齿轮进入。

作为优选,内齿轮内圈上分布的轮齿沿内齿轮轴向方向包括长齿和短齿两种,长齿和短齿沿周向交错排列,短齿由内齿轮的前端面沿轴向方向向内圈内收缩留出空隙;外齿轮的直径与齿轮轴的直径相等;外齿轮为梳齿齿轮,外齿轮上的齿少于内齿轮上的轮齿;所述的空隙包括:两个相邻的长齿之间留出的较大间隙,以及相邻的两个长齿、短齿之间形成的较小间隙,外齿轮的齿先进入较大间隙再进入较小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换辊小车包括底座,底座上连接有驱动底座行走的第一传动机构,在底座上并排安装有两个导辊座,导辊座连接有导辊座驱动机构,导辊座在导辊座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沿导辊座长度方向移动,导辊座的移动方向与底座的移动方向相垂直;用于承托破鳞辊的换辊机构对应设置在每个导辊座上,所述的换辊机构在第二传动机构的作用下沿导辊座长度方向行走以前进或回退。

作为优选,底座下方设有作业车轨道,第一传动机构采用链轮传动机构,它包括安装于底座上的第一电机减速机以及滚动轴,滚动轴的两端安装有滚动轮,滚动轴上安装有第一链轮,第一电机减速机的输出端也连接有链轮,两个链轮通过链条形成同步联动,带动滚动轮沿作业车轨道行走。

作为优选,所述的导辊座驱动机构为电动推杆、气杆或液压杆中的任一种,导辊座驱动机构的一端安装在底座上,导辊座驱动机构的另一端则与导辊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导辊座包括底板以及沿底板左右两侧向上延伸的围板,底板与两个围板围成一个轨道槽,换辊承托装置处在导辊座的轨道槽内;在围板上端沿围板长度方向安装有行走轨道,换辊机构沿行走轨道行走。

作为优选,换辊机构包括移动座,第二传动机构安装于移动座的一端;第二传动机构为链轮驱动机构,它包括第二电机减速机与主轴,第二电机减速机安装在移动座的端部,主轴通过主轴轴承座架设在移动座上方,主轴的两端安装有主动轮,主动轮架在行走轨道上并沿行走轨道行走,在移动座的另一端的两侧还安装有沿行走轨道行走的被动轮,第二电机减速机通过链条传动驱动主轴旋转,从而使主动轮、被动轮沿行走轨道行走。

作为优选,在移动座上还安装有用于承托破鳞辊的承托机构;移动座包括左右对称的侧边条以及间隔设置的用以连接两个侧边条的横条,移动座上设有破鳞辊承托区,承托机构设置在两个侧边条之间,并且承托机构位于破鳞辊承托区长度方向的两端。

作为优选,承托机构包括导向轴、承托块、承托轮、限位块以及弹性机构,导向轴成对设置,导向轴设置在两个侧边条之间,且每根导向轴的两端插置在侧边条内,承托块也是成对设置的,每个承托块各靠近一个侧边条;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横条上,承托块的一端抵着限位块侧面,承托块的另一端通过弹性机构与侧边条相抵,承托块与导向轴套接配合;承托轮与承托块转动连接,承托轮用于承接破鳞辊。

作为优选,承托块形状为u形,它包括承托块本体以及位于承托块本体两端的夹持块,两夹持块均位于承托块本体的同侧,承托轮安装于两个夹持块之间,承托轮的中轴线与承托块本体平行,夹持块具有上端面以及朝向另一承托块的前端面,在竖直方向承托轮的轮面向上超出夹持块的上端面,在水平方向承托轮的轮面超出夹持块的前端面,承托块本体两端的夹持块分别穿设在两根导向轴上并沿导向轴滑动。

作为优选,在破鳞辊承托区旁还设有轴承座避让区,轴承座避让区位于破鳞辊承托区旁侧,在轴承座避让区内还固定设有挡块,挡块同样固定在一固定的横条上。

作为优选,所述钢板侧面除锈机包括第二机架以及侧面除锈机构,所述侧面除锈机构有两个,两个侧面除锈机构对向设置在第二机架的两侧;所述侧面除锈机构包括第二直线滑轨、在第二直线滑轨上滑动的第二直线滑块、安装在第二直线滑块上的工作辊座以及用于推动工作辊座的辊座气缸,所述辊座气缸在工作状态下,始终保持推动工作辊座的状态;所述工作辊座上还安装有导轮,在工作状态下,导轮与钢板侧面始终接触;所述工作辊座上安装有破鳞辊座,所述破鳞辊座上安装有侧刷破鳞辊,在工作状态下,侧刷破鳞辊始终与钢板侧面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工作辊座上还安装有导轮驱动机构,所述导轮驱动机构包括减速电机和丝杆,所述减速电机带动丝杆驱动导轮左右水平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物理除锈方式对钢板进行表面除锈处理,污染小、除锈效率高、可以无死角对钢板表面进行除锈处理,同时通过换辊小车对钢板表面除锈机的破鳞辊进行自动更换,自动化程度高、省时省力。

2、通过在钢板表面除锈机上设置夹送辊机构,保证在对钢板进行表面除锈过程中,钢板保持稳定状态,便于除锈的稳定进行,通过将对辊中的一根设定为可升降并固定,使得夹送辊机构可以适应不同厚度的钢板。

3、侧板上u型孔槽以及位于u型孔槽两侧的换辊轨道的结构设定,使得换辊机构可以方便伸入钢板表面除锈机,对破鳞辊进行换辊操作。

4、升降电机驱动转角器,使得连接轴发生转动,带动升降机构移动,升降机构最终带动工作总梁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实现破鳞辊的升降。通过设置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一直线滑块,使得安装在第一直线滑块上的上梁可以沿第一直线滑轨来回移动,破鳞辊的有效长度(指除锈的有效部位),大于钢板的宽度,破鳞辊随上梁来回移动,可增大破鳞辊的利用效率,延长破鳞辊的使用寿命。

5、将上梁与其中一轴承座设置为可移动式,使得破鳞辊两端的轴承座可以脱开破鳞辊或者与破鳞辊安装在一起,实现了破鳞辊的自动拆卸与更换,效率得到了提高,节省了人力,实现了自动化。

6、通过在内齿轮内啮合套接齿轮轴,两者之间周向固定、轴向可移动,在安装破鳞辊的过程中,破鳞辊的两端先插入齿轮轴,位于破鳞辊两端的外齿轮与内齿轮的前端面相抵,通过内齿轮的旋转使得外齿轮的齿对准内齿轮的齿间间隙,通过内齿轮的平移被反推产生弹力使得内外齿轮套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动力连接。

7、换辊小车具有两个工作位,即设置了两个可移动导辊座以及设置在每个导辊座上的换辊承托装置,在具体应用时,一个空载,另一个则加载新的破鳞辊,换辊小车整体移动方便相应的导辊座对准除锈机的换辊入口,而导辊座与换辊承托装置各自可以移动形成了二级接力;导辊座的移动方便靠近换辊入口,而换辊承托装置移动则可离开导辊座进入除锈机内进行送辊或接辊,两个导辊座交替作业,完成接辊与送辊作业,无需人工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使用安全性。

8、侧刷破鳞辊对钢板侧面进行除锈处理;当破鳞辊表面的磨料丝有一定损耗,导致不能对钢板侧面进行有效除锈时,导轮驱动机构驱动导轮项外侧移动,在辊座气缸的作用下,工作辊座向内移动,直至侧刷破鳞辊表面的磨料丝再次与钢板侧面接触,导轮的向外侧移动和工作辊座的向内侧移动保持同步,导轮时刻保持将钢板两侧夹紧的状态,如此自动调整,使得侧刷破鳞辊始终保持有效除锈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钢板除锈生产线的框图。

图2是钢板表面除锈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钢板表面除锈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钢板表面除锈机的正面视图。

图7是钢板表面除锈机的俯视图。

图8是钢板表面除锈机的侧面视图。

图9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2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3是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正面视图(破鳞辊完整安装)。

图15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仰视图(破鳞辊完全脱开)。

图16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俯视图。

图17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侧视图。

图18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正面视图(破鳞辊完全脱开)。

图19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五(不包含破鳞辊)。

图20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六(不包含破鳞辊)。

图21是可升降除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七(不包含破鳞辊)。

图22是图2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内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换辊小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5是换辊小车的俯视图一。

图26是换辊小车的俯视图二。

图27是换辊小车的侧视图一。

图28是换辊小车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9是换辊小车的侧视图二。

图30是换辊小车的侧视图三。

图31是换辊小车的侧视图四。

图32是换辊小车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3是换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换辊小车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36是换辊机构与破鳞辊的配合示意图。

图37是换辊机构重要部件的结构图。

图38是钢板侧面除锈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9是图38中f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钢板侧面除锈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1是钢板侧面除锈机的正面视图。

图42是钢板侧面除锈机的俯视图。

图43是钢板侧面除锈机的侧视图;

图44是齿轮轴与内齿轮套接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如下所示:

钢板表面除锈机(1)、钢板侧面除锈机(2)、小车轨道(3)、换辊小车(4)、换辊机构(41)、第一机架(11)、夹送辊机构(12)、可升降除锈机构(13)、底座(111)、侧板(112)、上支架(113)、u型孔槽(1121)、换辊轨道(14)、上梁(131)、工作总梁(132)、轴承座(133)、破鳞辊(134)、升降电机(135)、转角器(136)、连接轴(137)、升降机构(138)、第一直线滑轨(15)、第一直线滑块(16)、通孔(1311)、导套(1312)、轴座滑轨(1322)、轴座滑块(1323)、内齿轮(1331)、外齿轮(1332)、基座(1333)、四根螺杆(1334)、第一碟簧(1335)、调节螺母(1336)、齿轮轴(1337)、长齿(13311)、短齿(13312)、底座(42)、导轨座(43)、移动座(411)、第二传动机构(414)、主动轮(412)、被动轮(413)、承托机构(414)、导向轴(4141)、承托块(4142)、承托轮(4143)、限位块(4144)、第二碟簧(4145)、挡块(4146)、第二机架(21)、侧面除锈机构(22)、第二直线滑轨(221)、第二直线滑块(222)、工作辊座(223)、辊座气缸(224)、破鳞辊座(225)、破鳞辊(226)、导轮(227)、导轮驱动机构(228)、减速电机(2281)、丝杆(2282)、引导轴(23)、对辊升降夹紧机构123、对辊升降气缸1231、对辊轴座1232、升降齿轮1233以及升降齿条1234、上梁减速电机171、上梁驱动丝杆172、驱动油缸139、安全销13231、垫片1338、滑轨支撑座1320、蜗杆保护套1381、挡板1235、滑轨支撑座1320、轴承座一13300、轴承座二13301,油缸座1390、锁定孔13232、锁定头13233、轴头1339、腔体1401、空隙1331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破鳞辊换辊作业车为除锈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述的除锈生产线可以为钢板除锈生产线,也可以是钢丝除锈生产线,无论哪种生产线,都带有用于磨刷铁锈或氧化皮的破鳞辊,接下来以钢板除锈生产线为例,作详细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以钢板为参照物,钢板在生产线的运动方向为前、反方向为后,钢板运动方向的左右两侧定义为左和右,竖直方向定义为上和下,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上方、上部、上端、下方、下部、下端、左侧、右侧等方位。在本实施例中,将用于对钢板表面进行除锈的辊轴称之为“破鳞辊”;例如,本实施例的破鳞辊可采用专利号为:cn201720567999.7中公开的除锈辊。

如图1所示的钢板除锈生产线,包括沿生产线运行方向设置的若干钢板表面除锈机1、若干钢板侧面除锈机2以及平行设置在生产线一侧的作业车轨道3,在作业车轨道3上设置有可沿轨道来回滑动的换辊作业车4。钢板表面除锈机1中一些用于处理钢板上表面锈迹,称之为钢板上表面除锈机,另一些用于处理钢板下表面锈迹,称之为钢板下表面除锈机。理论上,钢板表面除锈机1和钢板侧面除锈机2可以任意排列均能起到对钢板的全面除锈效果,但为了便于维护,我们将钢板上表面除锈机集中为一组,钢板下表面除锈机集中为一组,钢板侧面除锈机2集中为一组,并将钢板侧面除锈机2排放在钢板下表面除锈机和钢板下表面除锈机之间。

如图2、图5~图8所示,钢板表面除锈机1包括第一机架11、夹送辊机构12以及可升降除锈机构13。可升降除锈机构13设置在第一机架11上部,用于对钢板表面进行除锈处理,夹送辊机构12设置在可升降除锈机构13下方第一机架11的一侧,且夹送辊机构12迎着钢板行走方向设置,它用于限制钢板上下移动。第一机架11包括底座111、位于底座111左右两侧的侧板112以及与底座111相对的上支架113。在侧板112上开设有u型孔槽1121,所述的u型孔槽1121也可称为换辊入口;上支架113由外围的钢梁环绕固定而成,可升降除锈机构13安装在上支架113的中心处。在两个相向的u型孔槽1121之间设置有换辊轨道14,换辊轨道14为对称设置,破鳞辊134设置在两个换辊轨道14的上方。

夹送辊机构12设置在底座111的一侧且夹送辊机构12整体与钢板在流水线上运行的方向垂直。夹送辊机构12包括平行设置在两个侧板112之间的两根竖梁121,在竖梁121上安装有一对水平设置的对辊122。钢板被夹在对辊之间。为了使钢板能够在竖直方向被固定,也为了使两个对辊122可以夹紧不同厚度的钢板;我们将对辊122中的位于上方的一根设置为可在竖直方向内移动并固定。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在两根竖梁121上对向设置有两个对辊升降夹紧机构123。对辊升降夹紧机构123包括对辊升降气缸1231、对辊轴座1232、升降齿轮1233以及升降齿条1234。对辊122中位于上方的一根,其两端分别固定在对辊轴座1232内。对辊升降气缸1231与对辊轴座1232连接,用于驱动对辊轴座1232在竖直方向内移动。升降齿轮1233安装在对辊轴座1232外侧,升降齿条1234固定安装在竖梁121上。当钢板进入对辊122之间后,对辊升降气缸1231驱动对辊轴座1232向下运动,将钢板夹紧,在此过程中,升降齿轮1233向下运动,并与升降齿条1234保持啮合状态;在升降齿条1234上还固定有用于限制升降齿轮1233沿自身轴线方向外移的挡板1235。

如图3、图9~图23所示,可升降除锈机构13包括上梁131、工作总梁132、轴承座133以及破鳞辊134,工作总梁132设置在上梁131下方。在上梁131上设置有升降电机135、转角器136、连接轴137以及升降机构138。转角器136位于上梁131的中心,在转角器136的两侧各设有一根连接轴137,连接轴137的一端安装在转角器136上,连接轴137的另一端与升降机构138配合,升降电机135连接转角器136,用于驱动连接轴137转动,进而推动升降机构138运行,由于升降机构138的下端与工作总梁132连接,在升降机构138的驱动下,工作总梁13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轴承座133有两个,分别为轴承座一13300、轴承座二13301,两个轴承座133分别安装在工作总梁132下端的两侧,破鳞辊134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轴承座133上。

工作总梁132的上下调节过程为:升降电机135的输出端通过转角器带动连接轴137发生转动,带动升降机构138动作,其中升降机构138是一种蜗轮蜗杆机构,即连接轴137的另一端固定设置一同步旋转的蜗轮,蜗轮与一竖直设置的蜗杆啮合,蜗杆装在蜗杆保护套1381内,蜗杆下端穿过上梁131与工作总梁132连接,升降机构最终带动工作总梁13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实现破鳞辊的升降。

上支架113的前后两侧安装有第一直线滑轨15,在第一直线滑轨15上安装有第一直线滑块16,上梁13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直线滑块16上。在上支架113左右两侧的一侧安装有上梁驱动机构17,所述上梁驱动机构17用于驱动上梁131沿第一直线滑轨15来回运动。上梁驱动机构17由上梁减速电机171和上梁驱动丝杆172构成,上梁减速电机171驱动上梁驱动丝杆172从而驱动上梁131来回移动;具体的说,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即上梁减速电机171的输出端连接上梁驱动丝杆172,上梁驱动丝杆172的一端被限制在丝杆座173上,使得上梁驱动丝杆172只能沿丝杆座173转动,而上梁驱动丝杆172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丝母(未图示),丝母与上梁131固定连接,所以上梁驱动丝杆172转动的同时带动丝母和上梁131同步移动。

在上梁13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两组通孔1311,每组通孔1311由四个呈矩形排列的通孔1311组成,每个通孔1311上均安装有一个导套1312;在工作总梁132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两组导杆1321,每组导杆1321包括4根,且位于一矩形的四个顶点处,所述同侧的四根导杆1321分别穿设在同侧的四个导套1312。

通过设置第一直线滑轨和第一直线滑块,使得安装在第一直线滑块上的上梁可以沿第一直线滑轨来回移动,破鳞辊的有效长度(指除锈的有效部位),大于钢板的宽度,破鳞辊随上梁来回移动,可增大破鳞辊的利用效率,延长破鳞辊的使用寿命。

如图9-15所示,在工作总梁132中远离上梁驱动机构17的一端设置有滑轨支撑座1320,在滑轨支撑座1320上安装有轴座滑轨1322,在轴座滑轨1322上安装有可移动的轴座滑块1323;轴承座一13300安装在轴座滑块1323上,并通过轴座滑块1323沿轴座滑轨1322来回移动。而轴承座二13301则安装在工作总梁132上与轴承座一13300相对的一端,且轴承座二13301为固定设置。

工作总梁132上设有轴座滑轨1322的这端底面上安装有驱动油缸139,驱动油缸139与一安装在工作总梁132底面上的油缸座1390铰接设置,驱动油缸139的液压杆与同侧的轴承座一13300相连,用于驱动轴承座一13300沿轴座滑轨1322来回移动。

由于在工作状态下,破鳞辊134处于转动状态,为了防止因驱动油缸139失压而造成轴承座沿轴座滑轨1322移动而使得破鳞辊134脱开,如图11所示,我们在轴座滑块1323上设置了安全销13231;安全销13231呈l形,它可以预先设置在轴座滑块1323上,比如安全销13231与轴座滑块1323螺纹连接,安全销13231具有一锁定头13233,在轴座滑轨1322上设有多个锁定孔13232;在工作状态下,轴承座一13300移动到位后,将安全销13231转动使其锁定头13233插入相邻近的锁定孔13232内,可使得轴座滑块1323与轴座滑轨1322抱死,有效防止因驱动油缸139失压而造成轴承座沿轴座滑轨1322移动而使得破鳞辊脱开故障的发生。当然也可以在轴座滑块1323上设置安装孔,可以在轴承座一13300移动到位后,再在安装孔内插入安全销13231。

轴承座二13301旁设有驱动电机1400,在轴承座一13300、轴承座二13301相对的一面上各转动设有内齿轮1331,而在破鳞辊134的两端的轴头1339上各固定套设有外周带齿的花键联轴器,在这里可以将花键联轴器形象的称为外齿轮1332,在工作状态下,外齿轮1332与内齿轮1331套接啮合,驱动电机1400驱动内齿轮1331旋转,进而带动外齿轮1332和破鳞辊134一起转动进行除锈工作。

在破鳞辊134磨损较多需要更换新辊时,卸辊较为容易,即通过在工作总梁132上设置轴座滑轨1322及轴座滑块1323,安装在轴座滑块1323上的轴承座一13300可沿轴座滑轨1322移动,在换辊操作中,换辊承托装置沿换辊轨道伸入钢板表面除锈机,升降电机驱动升降机构运作,使得工作总梁132下降,破鳞辊落在换辊承托装置上,此时驱动油缸139回拉,轴承座一13300沿轴座滑轨1322向外侧移动,使得破鳞辊的一端脱离轴承座一13300,此时上梁驱动机构17驱动上梁131沿第一直线滑轨15移动,使得破鳞辊的另一端也脱离轴承座二13301,此时换辊承托装置退出将旧的破鳞辊带出。

此后,换辊承托装置将新的破鳞辊伸入钢板表面除锈机,升降电机驱动升降机构运作,使得工作总梁下降至合适位置,上梁驱动机构驱动上梁沿第一直线滑轨移动,使得破鳞辊的一端轴头安装入临近的轴承座二,此时轴承座一沿轴座滑轨向内侧移动,使得破鳞辊的另一端的轴头也装配入临近的轴承座一,升降电机驱动升降机构运作,使得工作总梁移动到工作预备位。由于在装辊动作时,主要是依靠轴承座一13300、上梁131的轴向移动,所以外齿轮133的齿很难直接对准内齿轮1331的齿间隙,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解决方案如下:

如图22所示,两个轴承座133相向一侧安装有弹性辅助机构,该弹性辅助机构包括一圆形的基座1333,基座1333转动安装于轴承座一13300、轴承座二13301上,在基座1333端面上均匀安装有四根螺杆1334,每根螺杆上均套设有第一碟簧1335,内齿轮1331穿设在四根螺杆1334上,基座1333与内齿轮1331可同步旋转;第一碟簧1335的一端与基座1333接触,第一碟簧1335的另一端与内齿轮1331轮面接触;所述螺杆1334的另一端安装有调节螺母1336以及垫片1338。在破鳞辊134的两端的轴头1339上各固定套接有一个外齿轮1332,内齿轮1331和外齿轮1332相互啮合完成破鳞辊134的安装。内齿轮1331穿设在四根螺杆1334上,且其后端面1500与第一碟簧1335相抵,前端面13310与垫片1338相抵。在内齿轮1331内啮合套接有齿轮轴1337,齿轮轴1337的露出端1502具有供轴头1339插入的腔体1401,齿轮轴1337始终与内齿轮1331啮合;如图44所示,齿轮轴1337的露出端1502相对于内齿轮1331的前端面13310向内缩进留出一空当1503以便于外齿轮1332进入。

如图23所示,内齿轮1331的内圈上沿周向分布有轮齿,且内齿轮1331的轮齿包括长齿13311和短齿13312两种,长齿13311和短齿13312沿周向交错排列,短齿13312由内齿轮1331的前端面13310沿轴向向内圈内收缩留出空隙13313,即两个相邻的长齿13311之间留出较大间隙,而相邻的两个长齿13311、短齿13312之间形成较小间隙。

外齿轮1332的直径与齿轮轴1337的直径相等;外齿轮1332为梳齿齿轮,其外周上沿周向分布有较稀疏的齿13320,即齿13320的数量为内齿轮1331长短齿数量总和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优选为:内齿轮上长齿13311与短齿13312的数量总和等于外齿轮1332的齿13320数量的两倍,例如,内齿轮长齿和短齿的数量共计44个,而外齿轮的齿13320数量为22个。

通过在内齿轮内啮合套接齿轮轴,两者之间周向固定,而内齿轮1331轴向可移动,在安装破鳞辊的过程中,破鳞辊两端的轴头1339先进入齿轮轴1337的腔体1401;接着,破鳞辊在升降电机作用下上移,如图20所示,位于破鳞辊两端的外齿轮1332贴近内齿轮1331的前端面13310,由于破鳞辊被轴向限位或者在轴向方向是不动的,所以外齿轮1332不动,齿轮轴1337与内齿轮1331继续移动,并且内齿轮1331被外齿轮1332反向压迫,第一碟簧1335被压缩产生弹力,同时驱动电机1400的输出端驱动轴承座二13301上的齿轮轴旋转,当空隙13313对准齿13320时,内齿轮1331在弹力作用下回移,外齿轮1332先进入空当1503内,同时外齿轮的齿13320进入内齿轮长齿和长齿之间形成的较大的空隙13313内,如此时外齿轮的齿13320无法进入长齿13311和短齿13312之间的间隙,例如齿13320与内齿轮1331的短齿13312相抵,内齿轮1331又压向第一碟簧1335使其产生弹力,此时齿轮轴1337继续转动,当齿13320对准长齿13311、短齿13312之间的较小间隙时,第一碟簧1335又释放弹力,将内齿轮1331朝破鳞辊方向回推,最终齿13320进入到长齿13311、短齿13312之间的较小间隙内,如图19所示,内齿轮1331和外齿轮1332完成套接啮合,实现两者之间的动力连接,破鳞辊134随之转动。外齿轮梳齿的设计,便于与内齿轮的啮合。

如图24~37所示,换辊作业车4包括沿作业车轨道3行走的底座42,底座42上设有第一传动机构4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机构420采用链轮传动机构,它包括安装于底座42上的第一电机减速机421以及滚动轴422,滚动轴422的两端安装有滚动轮423,滚动轴422上安装有第一链轮424,第一电机减速机421的输出端也连接有链轮,所述链轮通过链条(未图示)与第一链轮424形成同步联动,带动滚动轮423沿作业车轨道3行走。

在底座42上并排安装有两个导辊座43,导辊座43连接有导辊座驱动机构434,导辊座43在导辊座驱动机构434的作用下沿导辊座43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的导辊座43包括底板430以及沿底板430左右两侧向上延伸的围板431,底板430与两个围板431围成一个轨道槽432,换辊承托装置41处在导辊座43的轨道槽432内;其中一个换辊承托装置41上安放新的破鳞辊,另一个换辊承托装置41上空置,用于安放待拆卸破鳞辊;所述的导辊座驱动机构434为一电动推杆,当然也可以是液压杆,电动推杆的一端安装在底座42上并与底座42铰接,电动推杆的另一端则与导辊座43的底板430铰接,电动推杆的伸缩即带动导辊座43移动。换辊作业车4的移动方向与导辊座43、换辊承托装置41的运动方向相垂直。

在围板431上端沿围板431长度方向安装有行走轨道433,换辊承托装置41可沿行走轨道433行走,行走轨道433与钢板表面除锈机1的换辊轨道14处于同一高度;当换辊作业车4沿作业车轨道3移动至钢板表面除锈机1的侧面,等导辊座43的行走轨道433与换辊轨道14对准后,导辊座驱动机构驱动导辊座43移动,使得行走轨道433与换辊轨道14接触对齐,换辊承托装置41沿导辊座43的行走轨道433移动至换辊轨道14内再继续前移至破鳞辊下方进行换辊操作的准备。

换辊承托装置41包括移动座411,在移动座411的一端安装有第二传动机构414,第二传动机构414为链轮驱动机构;具体的说,它包括第二电机减速机415与主轴416,第二电机减速机415安装在移动座411的端部,主轴416通过主轴轴承座418架设在移动座411上方,主轴416的两端安装有主动轮412,主动轮412架在行走轨道433上并沿行走轨道433行走,在移动座411的另一端的两侧还安装有沿行走轨道433行走的被动轮413,第二电机减速机415通过第二链轮417与链条(未图示)传动驱动主轴416旋转,从而使主动轮412、被动轮413沿行走轨道433、换辊轨道14行走。

在移动座411上还安装有用于承托破鳞辊134的承托机构4140。承托机构4140有两个,分别承托破鳞辊134的两端。移动座411包括左右对称的侧边条4110以及间隔设置的用以连接两个侧边条4110的横条4111,移动座411上设有破鳞辊承托区4112,承托机构4140设置在两个侧边条4110之间,并且承托机构4140位于破鳞辊承托区4112长度方向的两端。

承托机构4140包括导向轴4141、承托块4142、承托轮4143、限位块4144以及弹性机构,导向轴4141成对设置,导向轴4141设置在两个侧边条4110之间,且每根导向轴4141的两端插置在侧边条4110内,承托块4142也是成对设置的,每个承托块4142各靠近一个侧边条4110;承托块4142形状为u形,它包括承托块本体4147以及位于承托块本体4147两端的夹持块4148,承托轮4143安装于两个夹持块4148之间,承托轮4143的中轴线与承托块本体4147平行,夹持块4148具有上端面4149以及朝向另一承托块4142的前端面4150,在竖直方向承托轮4143的轮面41430向上超出夹持块4148的上端面4149,在水平方向承托轮4143的轮面41430超出夹持块4148的前端面4150,以便于承托破鳞辊而使得破鳞辊不会碰触到夹持块4148。承托块本体4147两端的夹持块4148分别穿设在两根导向轴4141上并沿导向轴4141滑动,弹性机构设置在承托块4142与侧边条411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机构采用碟簧,可称之为第二碟簧4145。

限位块4144固定设置在横条4111上,限位块4144至少为两个,两个限位块4144各自靠近一个承托机构4140,如图36所示,当破鳞辊134降落在破鳞辊承托区4112内,限位块4144恰好与破鳞辊辊芯的端面相抵,用于限制破鳞辊沿自身轴向方向移动;在自然状态下,弹性机构抵着承托块4142,而承托块4142则抵着限位块4144的侧面,具体的说,是夹持块4148的前端面4150抵着限位块4144的侧面;当破鳞辊134降落时,破鳞辊134的外周面两端落在承托轮4143上,并向着侧边条4110方向挤压承托块4142,同时使得弹性机构被压缩产生复位弹力,弹性机构被压缩的同时,起到缓冲作用。当然,破鳞辊134一步降落到位时,也可以不向外挤压承托块4142;承托机构4140的作用除了用于承托破鳞辊,更多的是起到过压保护的作用。

在钢板表面除锈机1的第一机架11上设有升降电机工作位检测开关,例如可采用一个光电开关,升降电机工作位检测开关与升降电机控制器均连接到控制中心;当升降电机驱动破鳞辊下降到预设位置时,升降电机工作位检测开关检测到并给出信号,控制中心控制升降电机使其停止工作,破鳞辊不再下降;但如果升降电机工作位检测开关失灵,则破鳞辊继续下行会造成破坏。

基于上述情况,为了防止在换辊操作中,破鳞辊过压(也就是升降电机工作位检测开关失灵使得升降电机过压),在承托块4142上还安装有限位检测器(一个光电传感器,未标识),在移动座的侧边条4110上安装有报警器(图上未标识),限位检测器检测破鳞辊下压过程中,承托块4142朝着侧边条4110移动的距离,当承托块4142移动到预设的极限距离时,触动报警器报警,控制中心控制设备全部停止运转,有效保护设备。

再进一步说,在破鳞辊承托区4112旁还设有轴承座避让区4113,轴承座避让区4113位于主轴416与破鳞辊承托区4112之间,在轴承座避让区4113内靠近主轴416的位置还固定设有挡块4146,挡块4146同样固定在一固定的横条4111上;当工作总梁132上的其中一轴承座降落至轴承座避让区4113内时,挡块4146刚好抵住该轴承座,防止其在轴向方向移动,并避免碰到主轴416;而另一个轴承座则处在移动座411外部。

如图38~图43所示,钢板侧面除锈机2包括第二机架21以及侧面除锈机构22。侧面除锈机构22有两个,两个侧面除锈机构22对向设置在第二机架21的两侧。侧面除锈机构22包括第二直线滑轨221、在第二直线滑轨221上滑动的第二直线滑块222、安装在第二直线滑块222上的工作辊座223以及用于推动工作辊座223的辊座气缸224,所述辊座气缸224在工作状态下,始终保持推动工作辊座223的状态。工作辊座223上安装有破鳞辊座225,破鳞辊座225上安装有侧刷破鳞辊226,在工作状态下,侧刷破鳞辊226始终与钢板侧面接触。在工作辊座223上还安装有导轮227,在工作状态下,导轮227与钢板侧面始终接触。在工作辊座223上还安装有导轮驱动机构228,所述导轮驱动机构228包括减速电机2281和丝杆2282,导轮227通过一转轴安装在一滑移块上,所述的滑移块与丝杆2282螺纹连接,减速电机2281带动丝杆驱动滑移块及导轮227左右水平移动。在第二机架21的进入端安装有钢板的引导轴23。

钢板通过引导轴进入钢板侧面除锈机,辊座气缸推动工作辊座向内侧移动,直至破鳞辊与钢板的侧面接触,导轮驱动机构驱动导轮向内侧移动,与钢板牢牢相抵,此时破鳞辊对钢板侧面进行除锈处理;当破鳞辊表面的磨料丝有一定损耗,导致不能对钢板侧面进行有效除锈时,导轮驱动机构驱动导轮向外侧移动,在辊座气缸的作用下,工作辊座向内移动,直至破鳞辊表面的磨料丝再次与钢板侧面紧密接触,导轮的向外侧移动和工作辊座的向内侧移动保持同步,导轮时刻保持将钢板两侧夹紧的状态,如此自动调整,使得破鳞辊始终保持有效除锈状态。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