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6518发布日期:2020-02-07 22:39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等温正火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正火炉为中等工业窑炉,呈长条形,车辆厂锻冶车间车轴连续正火炉原采用燃油亚高速烧嘴,主要用于火车车轴加热锻造后进行热处理,是车辆厂锻冶车间主要设备之一,正火是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从炉子中取出在空气中进行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现有技术中采用等温正火炉对金属工件的淬火和空冷回火处理,金属工件冷却到适当的温度后,再经过等温炉进行等温回火改善性能,等温炉保持温度在500~650℃的稳定性,等温保持时间为1~2小时,目前现有的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装置,在加温过程中不能有效的保持温控过程的稳定性,不能对局部的温差进行调整,降低了金属工件的淬透性,未能使工件获得最终性能,不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底端通过螺钉锁紧有烧嘴,所述壳体的内腔右侧插接有电动阀门,所述壳体的右侧内腔填充有燃气,所述壳体的左侧内腔底端通过螺栓锁紧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锁紧有圆板,所述圆板的顶端左侧卡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右侧通过转轴轴接有第一连接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轴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右侧中心位置卡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右侧卡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壁套接有橡胶垫,所述壳体的内腔左侧插接有单向阀,所述壳体的内腔顶端插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内腔插接有冷凝管,所述壳体的内腔顶端左侧螺接有注料管,所述壳体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螺接有出料管,且出料管位于导热板的顶端,所述壳体的顶端通过螺栓锁紧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底端延伸进壳体的内腔且通过轴承和导热板的顶端相轴接,所述圆杆的外壁从上至下均焊接有叶片,所述壳体的内腔顶端左右两侧均通过螺钉锁紧有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橡胶垫的长度大于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的外壁形状呈蛇形。

优选的,所述叶片间隙排列在圆杆的外壁,且相邻叶片之间的间距为10cm。

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温度传感器相对圆杆对称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通过冷凝管对壳体内腔底端的燃气燃烧后的余温进行温度控制,当液体温度超过标准温度时,系统通过控制冷凝管内水流的速度,快速的吸走液体以及燃气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恒定时,降低冷凝管内水流的速度,通过冷凝管内的水吸收燃气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降低时,停止对冷凝管内注水,通过燃气燃烧后的余温向上传递给液体,对液体进行加温,该装置可有效的对等温正火炉进行炉温控制,确保了加温过程中保持温控过程的稳定性,使得混合液体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保证了金属工件的淬透性和获得最终性能,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圆板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管俯视图。

图中:1、壳体,2、烧嘴,3、电动阀门,4、燃气,5、第一电机,6、圆板,7、连接块,8、第一连接杆,9、第一挡板,10、第二连接杆,11、第二挡板,12、橡胶垫,13、单向阀,14、导热板,15、冷凝管,16、注料管,17、出料管,18、第二电机,19、圆杆,20、叶片,21、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等温正火炉炉温控制系统,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腔底端通过螺钉锁紧有烧嘴2,烧嘴2的型号为hongxing,壳体1的内腔右侧插接有电动阀门3,电动阀门3的型号为dn15-150,壳体1的右侧内腔填充有燃气4,壳体1的左侧内腔底端通过螺栓锁紧有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的型号为r107r77,第一电机5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锁紧有圆板6,圆板6的顶端左侧卡接有连接块7,连接块7的右侧通过转轴轴接有第一连接杆8的一端,第一连接杆8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轴接有第一挡板9,通过第一电机5正常工作后促使圆板6带动连接块7旋转,通过连接块7从左侧向右侧运动时,连接块7推动第一连接杆8、第一挡板9、第二连接杆10、第二挡板11和橡胶垫12向右侧运动,将空气通过单向阀13推入进壳体1的内腔中心位置,第一挡板9的右侧中心位置卡接有第二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0的右侧卡接有第二挡板11,第二连接杆10的外壁套接有橡胶垫12,壳体1的内腔左侧插接有单向阀13,壳体1的内腔顶端插接有导热板14,导热板14的内腔插接有冷凝管15,通过冷凝管15对壳体1内腔底端的燃气4燃烧后的余温进行温度控制,当液体温度超过标准温度时,系统通过控制冷凝管15内水流的速度,快速的吸走液体以及燃气4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恒定时,降低冷凝管15内水流的速度,通过冷凝管15内的水吸收燃气4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降低时,停止对冷凝管15内注水,通过燃气4燃烧后的余温向上传递给液体,对液体进行加温,壳体1的内腔顶端左侧螺接有注料管16,壳体1的内腔右侧中心位置螺接有出料管17,且出料管17位于导热板14的顶端,壳体1的顶端通过螺栓锁紧有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的型号为mr-j2s-10a,第二电机18的输出端连接有圆杆19,通过第二电机18正常启动后促使圆杆19和叶片20旋转,对液体进行搅拌混合均匀,使得液体温度分布均匀,圆杆19的底端延伸进壳体1的内腔且通过轴承和导热板14的顶端相轴接,圆杆19的外壁从上至下均焊接有叶片20,壳体1的内腔顶端左右两侧均通过螺钉锁紧有温度传感器21,温度传感器21为耐高温温度传感器,型号为pt100,通过温度传感器21可以对壳体1内腔的液体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壳体1内腔的液体始终处于恒温状态,保证了金属工件的淬透性和获得最终性能。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橡胶垫12的长度大于第一挡板9和第二挡板11,通过第一电机5正常工作后促使圆板6带动连接块7旋转,通过连接块7从左侧向右侧运动时,连接块7推动第一连接杆8、第一挡板9、第二连接杆10、第二挡板11和橡胶垫12向右侧运动,将空气通过单向阀13推入进壳体1的内腔中心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冷凝管15的外壁形状呈蛇形,通过冷凝管15对壳体1内腔底端的燃气4燃烧后的余温进行温度控制,当液体温度超过标准温度时,系统通过控制冷凝管15内水流的速度,快速的吸走液体以及燃气4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恒定时,降低冷凝管15内水流的速度,通过冷凝管15内的水吸收燃气4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降低时,停止对冷凝管15内注水,通过燃气4燃烧后的余温向上传递给液体,对液体进行加温。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叶片20间隙排列在圆杆19的外壁,且相邻叶片20之间的间距为10cm,通过第二电机18正常启动后促使圆杆19和叶片20旋转,对液体进行搅拌混合均匀,使得液体温度分布均匀。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温度传感器2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温度传感器21相对圆杆19对称设置,通过温度传感器21可以对壳体1内腔的液体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壳体1内腔的液体始终处于恒温状态,保证了金属工件的淬透性和获得最终性能。

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具体工作如下。

使用时,将液体通过注料管16注入进壳体1的内腔,接通烧嘴2、电动阀门3、第一电机5、第二电机18和温度传感器21的电源,第二电机18正常启动后促使圆杆19和叶片20旋转,对液体进行搅拌混合均匀,使得液体温度分布均匀,当温度传感器21正常工作时检测到壳体1内腔的液体温度较低时,通过控制系统启动烧嘴2、电动阀门3和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正常工作后促使圆板6带动连接块7旋转,通过连接块7从左侧向右侧运动时,连接块7推动第一连接杆8、第一挡板9、第二连接杆10、第二挡板11和橡胶垫12向右侧运动,将空气通过单向阀13推入进壳体1的内腔中心位置,电动阀门3正常启动后打开,促使燃气4流通进壳体1的内腔中心位置,烧嘴2正常启动后进行点火,使得燃气4燃烧,系统通过控制第一电机5旋转的转数,控制燃气4燃烧程度,从而控制燃气4燃烧时的温度,燃气4燃烧后的温度通过导热板14向上传递给壳体1内腔顶端的液体,对液体进行加热,通过第二电机18带动圆杆19和叶片20对液体进行搅拌,使得液体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当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液体温度达到标准温度时,控制系统将烧嘴2、电动阀门3和第一电机5进行关闭,并对冷凝管15的内腔进行注水,通过冷凝管15对壳体1内腔底端的燃气4燃烧后的余温进行温度控制,当液体温度超过标准温度时,系统通过控制冷凝管15内水流的速度,快速的吸走液体以及燃气4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恒定时,降低冷凝管15内水流的速度,通过冷凝管15内的水吸收燃气4燃烧后向上传递的余温,当液体温度降低时,停止对冷凝管15内注水,通过燃气4燃烧后的余温向上传递给液体,对液体进行加温,该装置结构简单,操控使用方便,保证了金属工件的淬透性和获得最终性能,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轴接”、“底端”、“一端”、“顶端”、“中心位置”、“另一端”、“左侧”、“右侧”、“顶部”、“内腔”、“前侧”、“两侧”、“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同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卡接”、“轴接”、“插接”、“焊接”、“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