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冷却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96444发布日期:2020-05-01 17:59阅读:1380来源:国知局
沸腾冷却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机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沸腾冷却床。



背景技术:

在进行型砂铸造时,经常需要对旧砂进行回收再利用;在进行旧砂回收利用过程中,需要将高温的旧砂快速恢复至一定温度,并将旧砂中的微粉进行清除。沸腾冷却床是一种将高温旧砂进行降温的设备。沸腾冷却床包括床体,床体中部设置有沸腾板,沸腾板将床体分为上部的冷却室和下部的进风室,进风室和冷却室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沸腾板上开有倾斜朝向出砂口的通风孔,风从旧砂粒经进砂口落至沸腾板,低温或常温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吹至沸腾板,旧砂粒在风的作用下翻滚前进至出砂口,从而对旧砂起到冷却降温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364931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沸腾冷却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内设置有沸腾板,所述沸腾板将床体分为在上方的冷却室和在下方的进风室,所述进风室的侧壁连接有进风管,所述冷却室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砂口和出砂口,所述沸腾板上均布有风帽,所述风帽的出风口面朝出砂口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内设置有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包括左水箱和右水箱,所述左水箱和右水箱之间阵列排列有冷却水管。

但是这种沸腾冷却床,在使用的过程中,旧砂中的微尘从除尘口排出,微尘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不利于环保,而且还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沸腾冷却床,能够对除尘口排出的灰尘进行收集,减少排放到空气中的灰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沸腾冷却床,包括工作床和盖设在工作床顶端的端盖,所述工作床的表面开设有通气孔,所述工作床的底端设置有通风口,所述端盖的顶端开设有除尘口,所述除尘口上连接有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包括与除尘口连通的除尘管、与除尘管连通的除尘组件以及为除尘组件工作提供动力的驱动组件;所述除尘组件包括除尘底座、设置在除尘底座顶端的除尘外壳、与除尘底座连通的支撑套以及套接在支撑套上的滤袋以及对滤袋进行固定的卡紧件;所述除尘底座与驱动组件连通;除尘外壳的顶端与除尘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型砂放置到工作床的表面,带动位于工作床表面的型砂沸腾,通风口通气并从通气孔排出,将型砂表面的灰尘吹入到除尘口内,进入到除尘装置内,灰尘被除尘装置内的滤袋阻挡,留在除尘外壳内部,从而阻挡排放到空气中的灰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套的顶端固定有对滤袋进行支撑的除尘支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尘支架对滤袋进行支撑,使得滤袋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形状的稳定,不影响与灰尘的接触面积,从而保持滤袋对灰尘过滤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除尘外壳与除尘底座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尘外壳与除尘底座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在将除尘外壳取下,对除尘外壳内部的灰尘进行清理,减少因为除尘外壳内灰尘过多而影响除尘外壳的通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除尘底座的顶端固定有固定套,固定套和除尘外壳的截面均为圆环形,且固定套的内径与除尘外壳的外径相同,所述固定套上固定有对插入固定套后的除尘外壳进行固定的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套不仅对除尘外壳进行固定,还能够在除尘外壳取下时,将灰尘限制在固定套的内部,方便对除尘外壳的安装固定以及对灰尘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除尘管为不透气的软质管,除尘管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卡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工作时振动电机带动工作床振动,软质的除尘管能够在工作床振动时发生形变,并不影响除尘管的强度,减小除尘管与除尘口接口处因工作床振动带来的损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除尘外壳的顶端设置有与除尘外壳内部连通的进气口,所述除尘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口上开设有供第一卡箍卡入的环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形槽供第一卡箍卡箍,能够增加第一卡箍对除尘管的卡紧效果,增加对除尘管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床和除尘外壳之间设置有对除尘管进行支撑的支撑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对除尘管进行支撑,增加除尘管工作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床倾斜设置,靠近工作床进料端一端为斜面低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设置的工作床能够增加型砂从工作床进料端到出料端的时间,增加型砂的除尘时间,从而增加对型砂的除尘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型砂放置到工作床的表面,带动位于工作床表面的型砂沸腾,通风口通气并从通气孔排出,将型砂表面的灰尘吹入到除尘口内,进入到除尘装置内,灰尘被除尘装置内的滤袋阻挡,留在除尘外壳内部,从而阻挡排放到空气中的灰尘;

2、除尘支架对滤袋进行支撑,使得滤袋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形状的稳定,不影响与灰尘的接触面积,从而保持滤袋对灰尘过滤的效率;

3、工作时振动电机带动工作床振动,软质的除尘管能够在工作床振动时发生形变,并不影响除尘管的强度,减小除尘管与除尘口接口处因工作床振动带来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工作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现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体现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除尘组件的剖视图。

图中:1、支撑架;2、工作床;21、端盖;22、加料口;23、出料口;24、除尘口;25、振动电机;26、通气板;261、通气孔;3、连接组件;31、固定柱;32、弹簧;33、连接套;4、通风口;5、除尘装置;51、除尘管;511、支撑块;512、第一卡箍;52、除尘组件;521、除尘底座;5211、出气口;522、除尘外壳;5221、固定套;5222、螺栓;523、支撑套;524、除尘支架;525、滤袋;5251、第二卡箍;526、进气口;5261、环形槽;53、连通管;54、气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沸腾冷却床,参见图1,包括支撑架1、设置在支撑架1顶端的工作床2、连接在工作床2和支撑架1之间的连接组件3、设置在工作床2底端的通风口4以及对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的除尘装置5。

工作床2的顶端盖设有端盖21,端盖21的一端开设有加料口22,工作床2远离加料口22的一端开设有出料口23,端盖21的顶端开设有除尘口24,且除尘口24与除尘装置5连通。工作床2整体倾斜设置,且靠近加料口22的一端为斜面低的一端。

参见图1和图2,工作床2的侧边固定有振动电机25,振动电机25带动工作床2做固定频率的振动,将位于工作床2进料端的型砂运动至工作床2的出料端。工作床2的表面为通气板26,通气板26的表面开设有若干的通气孔261,通气孔261的开口小于型砂的目数。通风口4通入的气流进入到工作床2的内部,并通过通气孔261排出,吹掉型砂表面的粉尘。

参见图1和图3,连接组件3包括固定在支撑架1顶端的固定柱31、套接在固定柱31上的弹簧32以及套接在弹簧32外侧的连接套33。弹簧32和连接套33的高度相同,且二者的顶端、底端分别与工作床2的底端、支撑架1的顶端固定连接。固定柱31的长度短于弹簧32的高度,用于对弹簧32的位置进行稳定。

参见图1和图4,除尘装置5包括与除尘口24连通的除尘管51、与除尘管51连通的除尘组件52、与除尘组件52连通的连通管53以及与连通管53连通的气泵54。灰尘从除尘口24飞出进入到除尘管51内,并进入到与除尘管51连通的除尘组件52内,除尘组件52将灰尘进行收集,减少进入到空气中的灰尘;在此过程中,气泵54提供动力。

除尘管51为不透气的软质管(如涂层面料),工作床2和除尘组件52之间设置有对除尘管51进行支撑的支撑块511。除尘管51的两端分别套接在除尘口24的顶端和除尘组件52的顶端,且除尘管51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卡箍512,第一卡箍512将除尘管51固定在除尘口24和除尘组件52的顶端。

参见图4和图5,除尘组件52包括除尘底座521、设置在除尘底座521顶端的除尘外壳522、与除尘底座521连通的支撑套523、固定在支撑套523顶端的除尘支架524、套接在除尘支架524上的滤袋525以及开设在除尘外壳522顶端的进气口526。除尘底座521的底端开设有出气口5211,且出气口5211与支撑套523连通。除尘底座521的顶端固定有固定套5221,固定套5221和除尘外壳522的截面均为圆环形,且固定套5221的内径与除尘外壳522的外径相同,固定套5221的侧壁螺纹连接有螺栓5222,除尘外壳522插入固定套5221内后,螺栓5222能够与除尘外壳522抵接,对插入到固定套5221内的除尘外壳522进行固定。套接在除尘支架524上的滤袋525的长度大于除尘支架524的长度,使得滤袋525的底端能够与支撑套523接触;滤袋525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卡箍5251,第二卡箍5251能够将滤袋525的底端固定在支撑套523上。进气口526的外壁开设有环形槽5261,环形槽5261供第一卡箍512放置,增加对除尘管51的固定效果。

工作过程及原理:型砂从加料口22加入到工作床2上,之后振动电机25工作带动位于工作床2上的型砂沸腾,通风口4吹气并从通气孔261排出,对工作床2上的型砂进行吹拂,除尘将型砂表面的灰尘与型砂进行分离。在此过程中,除尘装置5的气泵54工作,将吹起的灰尘通过除尘口24吸入到除尘管51内。进入到除尘管51内的灰尘在滤袋525的阻挡下,遗留在滤袋525的表面和除尘外壳522的内部,对灰尘进行集中处理,减少排放到空气中的灰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