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具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17022发布日期:2020-07-17 15:47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磨具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砂轮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磨具加工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砂轮片是磨削加工中最主要的一类磨具。砂轮片是在磨料中加入结合剂,经压坯、干燥和焙烧而制成的多孔体,由于磨料、结合剂及制造工艺不同,砂轮片的特性差别很大,因此对磨削的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有着重要影响,砂轮片的特性主要是由磨料、粒度、结合剂、硬度、组织、形状和尺寸等因素决定。砂轮片的成型加工是将磨料放在模具中,采用冷压的工艺形成的。

现有的公告号为cn20242834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砂轮片压制模具,包括模套,模套上设置有四个圆形模腔,每个模腔内均设置有芯棒、上盖板和下盖板,模腔为通孔结构,芯棒设置在模腔的中心位置,上盖板的上端面和模套的上端面为同一水平面,下盖板的下端面与模套的下端面为同一水平面,将料直接推到模腔内,然后通过上盖板压在料上进行压制作业。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一种砂轮片压制模具虽然能够对模腔内的料进行有效的压制作业,但是在压制完成后,将压制完成的砂轮取出时,后期需要采用人工或是机械方式将模腔内的砂轮取出,操作不便捷,加工效率较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磨具加工模具,其通过在模环上设置有脱模装置,脱模装置设置在模环和下模板之间,上模板对进入下模板内的磨料压制完成后,脱模装置能够将下模板从模环内弹起,从而带动砂轮弹出,对砂轮取出时,操作便捷,加工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磨具加工模具,包括模环和设置在模环上的下模板,所述模环内设置有芯棒,所述下模板设置于模环内,且下模板套设于芯棒上,所述下模板上设置有上模板,且下模板与上模板相对设置,所述模环内设置有用于将下模板从模环内弹起的脱模装置,所述脱模装置设置于模环和下模板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加工砂轮时,将上模板从下模板上拿出,然后将磨料倒入下模板内,然后将上模板压在磨料上,通过上模板对磨料进行挤压成型,然后将上模板取出,同时将成型加工后的砂轮取出,上模板对进入下模板内的磨料压制完成后,脱模装置能够将下模板从模环内弹起,从而带动砂轮弹出,对砂轮取出时,操作便捷,加工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脱模装置包括弹簧和抵接部,所述弹簧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模环的底部,所述抵接部固定设置于弹簧的顶部,且抵接部固定设置于下模板的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板对进入下模板内的磨料进行挤压成型时,上模板对下模板施加作用力,使下模板在模环内向模环的底部运动,带动抵接部同时运动,并对弹簧进行压缩,模环上设置有承压部,下模板的下表面抵接于承压部的上表面,当下模板抵接于承压部的上表面后,下模板停止运动,上模板对磨料挤压成型,操作便捷。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模环上固定设置有弹簧套筒,所述弹簧穿设于弹簧套筒内,且弹簧的底端与弹簧套筒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环上固定设置有弹簧套筒,通过弹簧套筒的设置,能够使弹簧与弹簧套筒之间连接更加牢固,同时使弹簧的安装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模环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穿设有用于对弹簧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限制机构与限位孔滑动配合,所述抵接部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头,所述限制机构抵接于限位头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机构的设置,能够使下模板下降时,限位机构能够将下模板卡接,避免磨料成型加工完成,上模板提升后,弹簧释放弹性恢复力,直接带动下模板弹出,从而使用者无法控制砂轮在需要取出的时候进行取出,同时能够避免弹簧释放弹性恢复力,直接带动下模板与上模板发生碰撞,将模具损坏。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制机构包括限制杆和限制头,所述限制杆穿设于限位孔内,所述限制头固定设置于限制杆上靠近下模板的一端,且限制头与限位孔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限制头抵接在限位头,能够使限制头与限位头之间卡接,从而使弹簧无法带动下模板运动,当需要弹簧带动下模板运动,将砂轮取出时,拉动限制杆,使限制头向远离限位头的方向上运动,使限制头无法与限位头卡接,弹簧释放弹性恢复力,带动下模板和砂轮弹出,将砂轮取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制头上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卡接于限位头的上表面和抵接部的下表面之间,所述限位头上设置有圆弧部,所述卡接部与圆弧部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圆弧部的设置,使限位头向模环底部运动时,圆弧部与卡接部接触时,能够滑过卡接部,从而使卡接部能够滑动到限位头的上表面和抵接部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将卡接部设置在限位头的上表面和抵接部的下表面之间,能够实现卡接部与抵接部之间的卡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制杆上固定设置有拉头,且拉头的直径大小大于限位孔的直径大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杆上固定设置有拉头,且拉头的直径大小大于限位孔的直径大小,使用者对限位杆拉动时,操作更加便捷,同时能够避免限制杆滑入限位孔内,造成使用者无法将限制杆拉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制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设置于拉头和限制头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拉动拉头将限制杆拉出限位孔外,弹簧带动下模板和砂轮弹出后,释放拉头,拉头会在复位弹簧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使用者操作时,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模环上设置有承压部,所述下模板的下表面抵接于承压部的上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模板抵接于承压部的上表面后,通过承压部对下模板进行阻挡,下模板停止运动,上模板对磨料挤压成型,能够避免上模板对磨料挤压成型时,上模板的作用力太大,将脱模装置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模环上设置有脱模装置,脱模装置设置在模环和下模板之间,上模板对进入下模板内的磨料压制完成后,脱模装置能够将下模板从模环内弹起,从而带动砂轮弹出,对砂轮取出时,操作便捷,加工效率较高;

2.通过限位机构的设置,能够使下模板下降时,限位机构能够将下模板卡接,避免磨料成型加工完成,上模板提升后,弹簧释放弹性恢复力,直接带动下模板弹出,从而使用者无法控制砂轮在需要取出的时候进行取出,同时能够避免弹簧释放弹性恢复力,直接带动下模板与上模板发生碰撞,将模具损坏;

3.通过圆弧部的设置,使限位头向模环底部运动时,圆弧部与卡接部接触时,能够滑过卡接部,从而使卡接部能够滑动到限位头的上表面和抵接部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将卡接部设置在限位头的上表面和抵接部的下表面之间,能够实现卡接部与抵接部之间的卡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下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模环;11、弹簧套筒;12、限位孔;13、承压部;2、下模板;3、芯棒;4、上模板;5、脱模装置;51、弹簧;52、抵接部;53、限位头;531、圆弧部;6、限制机构;61、限制杆;62、限制头;621、卡接部;63、拉头;6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磨具加工模具,包括模环1和设置在模环1上的下模板2,模环1内设置有芯棒3,下模板2设置于模环1内,且下模板2套设于芯棒3上,芯棒3的顶端突出下模板2内,下模板2上设置有上模板4,且下模板2与上模板4相对设置。需要加工砂轮时,将上模板4从下模板2上拿出,然后将磨料倒入下模板2内,然后将上模板4压在磨料上,通过上模板4对磨料进行挤压成型,然后将上模板4取出,同时将成型加工后的砂轮取出,完成对砂轮的加工作业。

参照2和图3,模环1内设置有用于将下模板2从模环1内弹起的脱模装置5,脱模装置5设置于模环1和下模板2之间。上模板4对进入下模板2内的磨料压制完成后,脱模装置5能够将下模板2从模环1内弹起,从而带动砂轮弹出,由于芯棒3仅有顶端突出下模板2内,且芯棒3的顶端圆台状结构,下模板2运动时,能够带动砂轮滑动到芯棒3的顶端,从而使砂轮的中心孔与芯棒3之间形成空隙,对砂轮取出时,操作便捷,加工效率较高。

参照图3和图4,脱模装置5包括弹簧51和抵接部52,弹簧51的底端固定设置于模环1的底部,模环1上固定设置有弹簧套筒11,弹簧51穿设于弹簧套筒11内,且弹簧51的底端与弹簧套筒11固定连接。通过弹簧套筒11的设置,能够使弹簧51与弹簧套筒11之间连接更加牢固,同时使弹簧51的安装更加方便。抵接部52固定设置于弹簧51的顶部,且抵接部52固定设置于下模板2的下表面。上模板4对进入下模板2内的磨料进行挤压成型时,上模板4对下模板2施加作用力,使下模板2在模环1内向模环1的底部运动,带动抵接部52同时运动,并对弹簧51进行压缩。模环1上设置有承压部13,下模板2的下表面抵接于承压部13的上表面。当下模板2抵接于承压部13的上表面后,通过承压部13对下模板2进行阻挡,下模板2停止运动,上模板4对磨料挤压成型,能够避免上模板4对磨料挤压成型时,上模板4的作用力太大,将脱模装置5损坏。

参照图3和图4,模环1上开设有限位孔12,限位孔12内穿设有用于对弹簧51进行限制的限制机构6,限制机构6与限位孔12滑动配合,抵接部52上固定设置有限位头53,限制机构6抵接于限位头53上。通过限位机构6的设置,能够使下模板2下降时,限位机构6能够将下模板2卡接,避免磨料成型加工完成,上模板4提升后,弹簧51释放弹性恢复力,直接带动下模板2弹出,从而使用者无法控制砂轮在需要取出的时候进行取出,同时能够避免弹簧51释放弹性恢复力,直接带动下模板2与上模板4发生碰撞,将模具损坏。

参照图3和图4,限制机构6包括限制杆61和限制头62,限制杆61穿设于限位孔12内,限制头62固定设置于限制杆61上靠近下模板2的一端,且限制头62与限位孔12滑动配合。通过将限制头62抵接在限位头53,能够使限制头62与限位头53之间卡接,从而使弹簧51无法带动下模板2运动,当需要弹簧51带动下模板2运动,将砂轮取出时,拉动限制杆61,使限制头62向远离限位头53的方向上运动,使限制头62无法与限位头53卡接,弹簧51释放弹性恢复力,带动下模板2和砂轮弹出,将砂轮取出。为了使用者对限位杆61拉动时,操作更加便捷,限制杆61上固定设置有拉头63,且拉头63的直径大小大于限位孔12的直径大小,同时能够避免限制杆61滑入限位孔12内,造成使用者无法将限制杆61拉出。

参照图3和图4,限制头62上设置有卡接部621,卡接部621卡接于限位头53的上表面和抵接部52的下表面之间,限位头53上设置有圆弧部531,卡接部621与圆弧部531滑动配合。通过圆弧部531的设置,使限位头53向模环1底部运动时,圆弧部531与卡接部621接触时,能够滑过卡接部621,从而使卡接部621能够滑动到限位头53的上表面和抵接部52的下表面之间,通过将卡接部621设置在限位头53的上表面和抵接部52的下表面之间,能够实现卡接部621与抵接部52之间的卡接。

参照图3和图4,限制杆61上套设有复位弹簧64,且复位弹簧64设置于拉头63和限制头62之间。使用者拉动拉头63将限制杆61拉出限位孔12外,弹簧51带动下模板2和砂轮弹出后,释放拉头63,拉头63会在复位弹簧64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使用者操作时,更加便捷。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加工砂轮时,将上模板4从下模板2上拿出,然后将磨料倒入下模板2内,然后将上模板4压在磨料上,通过上模板4对磨料进行挤压成型,然后将上模板4取出,同时将成型加工后的砂轮取出。上模板4对磨料挤压时,上模板4对下模板2施加作用力,使下模板2在模环1内向模环1的底部运动,带动抵接部52同时运动,并对弹簧51进行压缩,同时圆弧部531能够滑过卡接部621,使卡接部621能够滑动到限位头53的上表面和抵接部52的下表面之间,此时,下模板2的下表面抵接在承压部13上,上模板4对磨料进行挤压成型。将磨料挤压成型需要将砂轮取出时,拉动拉头63,使限制头62向远离限位头53的方向上运动,使限制头62无法与限位头53卡接,弹簧51释放弹性恢复力,带动下模板2和砂轮弹出。由于芯棒3仅有顶端突出下模板2内,且芯棒3的顶端圆台状结构,下模板2运动时,能够带动砂轮滑动到芯棒3的顶端,从而使砂轮的中心孔与芯棒3之间形成空隙,便于砂轮的取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