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50712发布日期:2020-06-02 20:07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铸造与热处理领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金属液转运一般采取吊车或叉车的方式,这些方式以人力为主,工作稳定性和准确性较低,还存在较大的人身危险性,工作环境也差,生产效率低,金属液氧化和热量散失严重,影响金属成形的内在质量。本发明提出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很好地克服了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用于解决现有金属液转运中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包括:

纵向轨道;

至少一条横向轨道,设置在所述纵向轨道一侧并与所述纵向轨道的方向垂直;

纵向移动机构,在所述纵向轨道上运动,所述纵向移动机构上设置有与所述横向轨道对接的车上轨道,使所述横向轨道与所述纵向轨道之间实现连接;

横向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车上轨道上;

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纵向移动机构上;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转运系统运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转运系统还包括开盖装置,所述开盖装置沿所述纵向轨道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开盖装置包括:

竖向支架,一端连接所述纵向轨道,另一端高出所述纵向轨道;

横向支架,连接在所述竖向支架的另一端;

开盖钩,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架的底端,用于钩住浇包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横向移动机构上设置有金属液承接装置,所述金属液承接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回转机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升降工作台,设置在所述转运包的底端,所述升降工作台的顶部设有支撑杆,用于支撑浇包;

升降杆,一端连接在所述升降工作台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移动机构;

升降齿条,设置在所述升降杆一侧,所述升降齿条传动连接有齿轮;

第一驱动减速电机,与所述齿轮传动连接,带动所述齿轮啮合所述升降齿条,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杆上升或下降;

升降支架,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上,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驱动减速电机和所述升降杆。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机构包括:

回转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和浇包工作台之间;

回转齿轮,与所述回转支架之间通过回转支撑轴进行连接,所述回转齿轮的内圈安装在所述回转支撑轴上,所述回转齿轮的外圈的顶部与所述浇包工作台连接;

第二驱动减速电机,与所述回转齿轮的外圈传动啮合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回转齿轮回转,实现浇包在水平方向的回转。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轨道的一端或者所述纵向轨道的一侧设置有熔化炉,所述熔化炉一侧设置有扒渣工位。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横向轨道或者所述纵向轨道方向设置有浇注机,所述浇注机一侧设置有金属锭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轨道与所述浇注机之间或者所述纵向轨道上与所述浇注机之间设置有换包工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轨道的一端设置有烤包工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电机,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本发明通过设置车上轨道,使横向移动机构从纵向移动机构上能运动到横向轨道上,实现了各生产线设备之间的有机连接。本发明实现了整个金属液转运过程中,浇包均带包盖运行且不落地。本发明同时解决了现有金属液转运中的技术问题,例如该系统的金属液温降小、氧化少,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以及劳动强度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金属液转运系统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金属液转运系统的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开盖装置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开盖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5: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升降机构和回转机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另一个角度的升降机构和回转机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纵向轨道

11第一纵向轨道

2横向轨道

21第一横向轨道

3纵向移动机构

31车上轨道

4横向移动机构

5开盖装置

51竖向支架

52横向支架

53开盖钩

61升降工作台

62升降杆

63升降齿条

64齿轮

65升降支架

66第一驱动减速电机

71回转支架

72回转齿轮

73第二驱动减速电机

8第一开盖装置

9第二开盖装置

10浇包

a1第一熔化炉

a2第二熔化炉

b1第一扒渣工位

b2第二扒渣工位

c1第一浇注机

c2第二浇注机

d1第一金属锭槽

d2第二金属锭槽

e1第一换包工位

e2第二换包工位

f1第一烤包工位

f2第二烤包工位

g修正工位

h模壳台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通过在纵向移动机构上设置车上轨道,使横向移动机构从纵向移动机构上能运动到横向轨道上,进而实现了生产线设备之间的有机连接。

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液转运系统,包括:纵向轨道1、至少一条横向轨道2,纵向移动机构3,横向移动机构4,驱动装置和控制系统。所述至少一条横向轨道2设置在所述纵向轨道1一侧并与所述纵向轨道2的方向垂直。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在所述纵向轨道1上运动,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上设置有与所述横向轨道2对接的车上轨道31,使所述横向轨道2与所述纵向轨道1之间实现连接,本发明中所述横向轨道2的高度高于所述纵向轨道1的高度,即所述横向轨道2的高度与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的高度相对应。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设置在所述车上轨道31上。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纵向移动机构上。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转运系统运作,所述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请参阅图1-图4,所述转运系统还包括开盖装置5,所述开盖装置5沿所述纵向轨道1设置,所述开盖装置5包括:竖向支架51、横向支架52和开盖钩53。所述竖向支架51的一端连接所述纵向轨道1,另一端高出所述纵向轨道1。所述横向支架52连接在所述竖向支架51的另一端。所述开盖钩53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架52的底端,用于钩住浇包盖。本发明通过设置开盖装置,便于浇包承接金属液,使得转运效率提高,同时保证浇包承接金属液后浇包均带包盖运行且不落地。

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上设置有金属液承接装置,所述金属液承接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回转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工作台61、升降杆62、升降齿条63、齿轮64、升降支架65和第一驱动减速电机66。所述升降工作台61设置在所述转运包5的底端,所述升降工作台61的顶部设有支撑杆,用于支撑浇包。所述升降杆6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升降工作61台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所述升降齿条63设置在所述升降杆62一侧,所述升降齿条63传动连接有所述齿轮64。所述第一驱动减速电机66与所述齿轮64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减速电机66带动所述齿轮64啮合所述升降齿条63,用于驱动所述升降杆62上升或下降。所述升降支架65设置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上,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驱动减速电机66和所述升降杆62。所述回转机构包括:回转支架71、回转齿轮72和第二驱动减速电机73。所述回转支架71固定设置在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和浇包工作台之间。回转齿轮72与所述回转支架71之间通过回转支撑轴进行连接,所述回转齿轮72的内圈安装在所述回转支撑轴上,所述回转齿轮72的外圈的顶部与所述浇包工作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减速电机73与所述回转齿轮72的外圈传动啮合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回转齿轮72回转,实现浇包在水平方向的回转,有利于保证浇包在转运过程中始终处于水平状态,从而不会洒落。

请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轨道2的个数为多个,所述纵向轨道1的个数为1个,多个所述横向轨道2在纵向轨道1一侧平行排列,所述横向轨道2一端设有多台第一熔化炉a1,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例如纵向移动车在所述纵向轨道1上运动,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上设有能与所述横向轨道2对接的车上轨道31,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上设置有横向移动机构4例如横向移动车。在所述第一熔化炉a1前的所述纵向轨道1的上方设置所述第一开盖装置8例如浇包开盖架,此处所述第一开盖装置8以及下述第二开盖装置9的结构均与所述开盖装置5结构一样,仅是为了区分在不同的实施例才记为第一或者第二,所述第一开盖装置8位于每台所述第一熔化炉a1对面的所述横向轨道2与所述纵向轨道1交叉处的上方,所述升降机构将浇包举升到一定高度,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沿所述纵向轨道1移动到浇包开盖架下方,所述升降机构下降,所述浇包开盖架把浇包盖托挂住,将浇包盖与浇包分离,便于浇包到所述第一熔化炉a1前承接金属液与扒渣。所述纵向轨道1一端设有多个第一烤包工位f1,每个所述第一熔化炉a1旁设有第一扒渣工位b1。在沿所述纵向轨道1的方向的右上方设有第一浇注机c1,所述第一浇注机c1左边的纵向轨道1上方设有第一换包工位e1,所述第一浇注机c1旁设有第一金属锭槽d1,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沿纵向轨道1移动到所述第一换包工位e1、开盖装置、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时,均有固定在地面的定位机构对其进行固定,例如通过将变频调速到低速,然后配合电机抱闸实现对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的定位。

本实施例的金属液转运流程如下:例如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一起移动到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取下浇包10,然后移动到所述开盖装置下方,所述升降机构带浇包下降,使浇包盖脱离包体。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带浇包移动到第一熔化炉a1前承接金属液,浇包充满金属液后,位于所述第一扒渣工位b1的操作人员进行扒渣操作。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带浇包向右移动到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上,所述升降机构带浇包上升,浇包盖与包体闭合。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浇包与浇包盖一起向所述第一换包工位e1移动,同时,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上的回转机构将浇包旋转180°,所述升降机构下降把带盖浇包放到所述第一换包工位e1的支架上。所述第一浇注机c1取走浇包,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移动到另一个换包位,所述升降机构上升托起空浇包,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与浇包前往所述第一熔化炉a1承接金属液,重复上述过程。在此过程中,例如先把浇包放在远离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一侧的所述第一换包工位e1的支架上,所述第一浇注机c1随后再取走满包,模壳台车h将空浇包移走。如果浇包内有残余金属液,须在换包前将残余金属液倾倒在所述第一金属锭槽d1中形成金属锭,以便回收再使用。正常生产流程中,两个浇包轮换使用,有两个备用浇包在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待用,共计四个浇包供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使用。根据在线使用浇包的内衬或整体质量状况,安排一个或两个备用浇包预烘烤。备用浇包换包流程为: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移动到修整工位,所述升降机构升起托住浇包,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向上移动到修整工位g,所述升降机构下降把待修正浇包放在修整托架上。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移动到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上的升降机构升起托起已烘烤浇包,所述升降机构下降并带动浇包右移到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上,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动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把浇包移动到开盖装置处。所述升降机构下降把浇包与浇包盖分离,随后进行正常生产。烤包流程为: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移动并与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前的所述横向轨道2对接,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带着待预热浇包移动到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所述升降机构升起浇包,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锁紧机构顶起浇包10并锁紧,进行烤包。所述升降机构下降脱离浇包,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移动离开所述第一烤包工位f1。以上每个工作流程中,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停留时需要定位的阶段均有定位机构对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实现稳定定位。

请参阅图2,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转运系统中各设备的排布方式不同,纵向轨道的个数为1个,所述横向轨道的个数为1个,为了避免与上述实施例混淆,这里记为第一纵向轨道11和第一横向轨道21,所述第一纵向轨道11左边设有多个第二熔化炉a2。在第一纵向轨道11上方设有第二开盖装置9例如浇包开盖架,所述第一纵向轨道11一端设有多个第二烤包工位f2。在沿所述第一横向轨道21方向的右端上方设有第二浇注机c2,所述第二浇注机c2与所述第一横向轨道21之间设有两个第二换包工位e2,所述第二浇注机c2旁设有第二金属锭槽d2,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沿轨道移动到第二换包工位e2、开盖装置、所述第二烤包工位f2时,均有固定在地面的定位机构对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实现稳定定位,例如通过将变频调速到低速,然后配合电机抱闸实现定位。

本实施例中金属液转运流程如下: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带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一起移动到第二烤包工位f2前,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沿所述第一横向轨道21移动到第二烤包工位f2取下浇包,然后,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开回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上,并随着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沿所述第一纵向轨道11移动到所述第二熔化炉a2前的所述第二开盖装置9例如浇包开盖架处,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下降使浇包盖脱离包体,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左移到所述第二熔化炉a2前,完成承接金属液。所述第二扒渣工位b2的操作人员进行扒渣操作。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右移开回纵向移动机构3上,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上升使包体与浇包盖闭合。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沿所述第一纵向轨道11移动到所述第二换包工位e2,同时,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将浇包顺时针旋转90°后下降放到所述第二换包工位e2的支架上。所述第二浇注机c2取走满浇包,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移动到另一个换包工位,所述升降机构上升托起空浇包,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左移到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上,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移动到浇包开盖架处,所述升降机构下降把浇包盖与包体分离,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移动到所述第二熔化炉a2前承接金属液。所述纵向移动机构3和所述横向移动机构4重复上述过程。其它功能与运行与其它实施例中的一样。

在本发明中,整个转运系统通过不同的布局方式、对各生产线的设备进行改进、对各生产线之间的连接方式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金属液转运过程自动化,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通过设置开盖装置,使得浇包承接金属液过程效率大大提高,也带动整个转运过程的效率提高。具体的,本发明通过设置车上轨道,使横向移动机构从纵向移动机构上能运动到横向轨道上,实现了各生产线设备之间的有机连接。本发明实现了整个金属液转运过程中,浇包均带包盖运行且不落地。本发明同时解决了现有金属液转运中的技术问题,例如该系统的金属液温降小、氧化少,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以及劳动强度低。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发明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