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18848发布日期:2020-05-29 13:52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丸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喷丸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喷丸机。



背景技术:

喷丸机,区别于国内的喷砂机,其工艺原理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弹丸流对金属表面的冲击而使表面产生塑性循环应变层,由此导致该层的显微组织发生有利的变化并使表层引入残余压应力场,表层的显微组织和残余压应力场是提高金属零件的疲劳断裂和应力腐蚀(含氢脆)断裂抗力的两个强化因素,其结果使零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获得提高;同时,高速运动的弹丸流对金属表面进行冲击过程中会带走金属表面的氧化皮和污垢,对金属表面起到清洁作用。

喷丸机的主要用途包括:

一、预处理(电镀、喷漆、喷涂等所有被覆盖加工前喷砂处理,表面绝对清洁,同时在大提高覆盖层附着力及防腐蚀能力);

二、清理(铸造件、冲压件、焊接件、热处理件等金属工件去氧化皮、残渣、污垢;非金属制品表面清理,陶瓷胚件表面黑斑清除及还原漆纹图案);

三、光饰(所有金属制品及非金属制品(塑胶、水晶、玻璃等)表面痕迹消除,哑光雾面处理,使产品表面提升档次);

四、模具处理(模具表面亚光雾在处理,图文制作,以及模具清理,不伤及模具表面,保证模具精度);

五、毛刺处理(机加工零件微小毛刺去除,注塑零件溢胶毛边消除);

六、强化(增加金属件表面硬度,消除应力,如飞机叶片、弹簧、机加工刀具及武器等表面处理);

关于喷丸机,在沈国良的《涂料工业》中,介绍了几种很有实用意义的喷丸机和它们的控制系统;另外,在专利名称为一种改进型压送式喷丸机,申请号为201220148812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包括喷丸室和除尘器;所述喷丸室设置有安全门,其顶端设置有电气控制柜,喷丸室的底端设置有喷丸罐;电气控制柜电气连接喷丸罐,喷丸罐的顶部安装有密封蘑菇头阀,喷丸罐的底部安装有喷丸阀;所述除尘器的顶部安装有除尘风机,除尘器的底端设置有废料桶;废料桶通过风道连接喷丸室;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巧妙,采用微机电脑进行控制,从而满足不同磨料的低气压喷完作业的要求;但是,对于管状物件全方位无死角的进行喷丸处理则未有涉及,其管状物件的喷丸效果不佳,使得该技术方案存在缺陷。

针对此问题,本公司在该一种改进型压送式喷丸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喷丸机,已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喷丸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喷丸机,包括喷丸箱、运行单元、工作单元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喷丸机的工作;所述运行单元包括槽形的上支板、槽形的下支板、滑块、安装块、连接轴、正反转电机、弹性的一号丝杠和固定块;所述上支板和下支板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安装并形成一号空腔,且下支板通过支架放置在地面上,且同一方向上的上支板和下支板贯穿喷丸箱;所述固定块安装在一号腔室的侧壁上;所述正反转电机位于一号腔室内,且正反转电机安装在固定块上;弹性的所述一号丝杠一端与正反转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固定块上;所述安装块的数量至少为六,且安装块通过丝杠螺母安装在一号丝杠上;所述滑块安装在安装块的左右两端面上,且滑块在上支板和下支板形成的滑槽内滑动;所述连接轴一端固连在安装块的下端面上,另一端与工作单元连接;所述工作单元包括一号电机、一号轴和一号杆;所述一号电机固连在一号轴的端部,且一号电机的输出轴与一号轴连接;所述一号轴的数量为多组,且每个一号轴的外圈上连接有一号杆,一号杆用于放置管状物件;通过运行单元、工作单元和喷丸箱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对管状物件的多次喷丸;工作时,首先,将需要进行喷丸处理的管状物件套设在一号杆的外圈上,待每个一号杆上放置的管状物件安放完成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正反转电机带动一号丝杠转动,从而实现安装块的运动,使得与安装块安装的工作单元来回贯穿喷丸箱进行喷丸处理,提高喷丸箱对管状物件的喷丸处理效果;当正反转电机顺时针转动时,一号丝杠顺时针转动,相应的安装块带动工作单元顺时针转动;当正反转电机逆时针转动时,一号丝杠逆时针转动,相应的安装块带动工作单元逆时针转动;同时,在安装块带动工作单元来回贯穿喷丸箱时,控制器控制一号电机工作,从而使得一号轴带动一号杆转动,增加了安放在一号杆外圈上的管状物件与喷丸箱内喷出介质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管状物件被喷丸效果;待安放在一号杆上的管状物件均被喷丸箱作两次喷丸处理时,此时,依次将喷丸后的管状物件从一号杆上拿离,并重复上述操作。

优选的,所述一号杆与一号轴间的夹角为三十度,降低了放置在一号杆上管状物件的脱落几率;通过将一号杆与一号轴间的夹角设为三十度,在一号电机通过一号轴带动一号杆转动时,避免由于一号杆转动的速率过快,而使得安放在一号杆上的管状物件向远离一号轴的一侧运动,导致管状物件脱离一号杆并甩向喷丸箱的侧壁,对喷丸箱造成损害,且被甩离的管状物件被喷丸处理的效果不佳,需要后续再次对未充分喷丸处理的管状物件进行喷丸,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

优选的,每个所述一号轴内开设有腔室,腔室内设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动推杆、带有斜齿的齿条和斜形的齿轮;所述电动推杆一端安装在腔室内,另一端与齿条连接,且齿条通过弹簧安装在腔室内壁上;所述齿轮套设在深入到腔室内的一号杆的端部,齿条位于齿轮的后侧,且齿条和齿轮啮合传动,通过电动推杆、齿条和齿轮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一号杆的转动,增大管状物件的喷丸效果;通过设置控制单元,且控制单元为电动推杆、带有斜齿的齿条和斜形的齿轮,当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工作,电动推杆推动齿条向远离电动推杆的一侧运动时,齿条搓动齿轮,使得齿轮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一号杆逆时针转动;当电动推杆推动齿条向靠近电动推杆的一侧运动时,由于齿条和齿轮的啮合搓动作用,使得齿轮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一号杆顺时针转动;通过一号杆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使得安放在一号杆上的管状物件均被喷丸箱内喷出的介质处理,消除了管状物件未被喷出介质处理的可能,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对管状物件喷丸处理的效果。

优选的,每个所述一号杆的外圈上设有辅助单元;所述辅助单元包括推块、推动杆、套筒和一号环;所述套筒和一号环均套设在一号杆的外圈上,且套筒与一号环固连,管状物件放置在套筒的外圈,套筒能够随一号杆一起工作;所述推块安装在电动推杆的活动杆上;所述推动杆一端位于腔室内且位于推块下方,另一端与一号环转动连接,且位于一号轴外侧的推动杆上套设有弹簧;通过推块、推动杆和一号环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套筒在一号杆上的滑动,增大了管状物件的喷丸效果;通过设置辅助单元,且辅助单元为推块、推动杆、套筒和一号环,进一步增大了管状物件与被喷出介质的次数,进一步提高了管状物件被喷丸处理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当电动推动推动齿条向远离电动推杆的一侧运动时,推块进行相应的运动,且推块对推动杆产生挤压,使得位于腔室内的推动杆向远离腔室的一侧运动,相应的推动杆推动一号环向远离一号轴的一侧运动;当电动推杆推动齿条向靠近电动推杆的一侧运动中,推块进行相应的运动,且推块不对推动杆产生挤压,推动杆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使得一号环带动套筒向靠近一号轴的一侧运动;通过套筒带动管状物件在一号杆在来回运动,增加了喷丸箱喷出介质与管状物件在一号杆横向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对管状物件进行喷丸处理。

优选的,所述一号杆上开设有一号通道和一组一号孔,且每个一号孔与一号通道连通;所述套筒上设有一号槽,一号槽处通过弹簧连接有推板,靠近所述管状物件的推板的端面上设有一组凸起;通过推块运动产生的气流经一号通道与一组一号孔并作用于推板,避免管状物件从套筒处脱落;通过设置推板,利用推板上的一组凸起增大了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摩擦,消除了管状物件脱离套筒的可能,减少后续再次对管状物件的处理,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当电动推杆推动齿条在腔室内运动中,推板将下方的气体压入到一号通道内,并通过一组一号孔均匀作用于推板上,使得推板向靠近管状物件内壁的一侧运动,缩小了一组凸起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间隙,增大了凸起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摩擦力,进一步降低了管状物件在转动中被脱离套筒的可能性;当位于气体作用于推板时,推板在弹簧作用下复位,增加了一组凸起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间隙,便于将喷丸处理好的管状物件拿离套筒。

优选的,所述一号轴上开设一组二号孔,二号孔的截面形状为“v”字形,且二号孔位于齿条的下方;通过设置“v”形的二号孔,当齿条向远离电动推杆的一侧运动中产生的气体从二号孔喷出,对喷丸箱喷出的介质产生向上的推力,使得介质再次对管状物件进行喷丸处理,且能够避免喷出的介质经过二号孔进入到腔室内,即使喷出的介质进入了二号孔,但仍会留在二号孔的转折处,不能进入到腔室内影响齿条的运动,且在后期气体从二号孔喷出时,能将留在二号孔转折处的介质吹离;通过气流多次从二号孔喷出,既能增加了介质对管状物件的再次喷丸处理,又能消除介质进入腔室影响后续工作的可能,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喷丸机,通过运行单元和工作单元间的相互配合,通过正反转电机作用,使得固定块两次从喷丸箱通过,增加了喷丸箱对管状物件的喷丸次数,提高了管状物件的喷丸效果;同时,在工作单元穿过喷丸箱时,利用一号电机带动一号轴转动,使得管状物件无死角被喷丸处理,减少了后期再次对未喷丸处理到的管状物件的死角进行再处理,降低了喷丸成本,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喷丸机,通过将一号杆与一号轴间的夹角设为三十度,在一号电机通过一号轴带动一号杆转动时,避免由于一号杆转动的速率过快,而使得安放在一号杆上的管状物件向远离一号轴的一侧运动,导致管状物件脱离一号杆并甩向喷丸箱的侧壁,对喷丸箱造成损害,且被甩离的管状物件被喷丸处理的效果不佳,需要后续再次对未充分喷丸处理的管状物件进行喷丸,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喷丸箱1、运行单元2、上支板21、下支板22、滑块23、安装块24、连接轴25、正反转电机26、一号丝杠27、固定块28、工作单元3、一号电机31、一号轴32、二号孔321、一号杆33、一号通道331、一号孔332、控制单元4、电动推杆41、齿条42、辅助单元5、推块51、推动杆52、套筒53、一号环54、推板55、凸起5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喷丸机,包括喷丸箱1、运行单元2、工作单元3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喷丸机的工作;所述运行单元2包括槽形的上支板21、槽形的下支板22、滑块23、安装块24、连接轴25、正反转电机26、弹性的一号丝杠27和固定块28;所述上支板21和下支板22通过螺栓与螺母配合安装并形成一号空腔,且下支板22通过支架放置在地面上,且同一方向上的上支板21和下支板22贯穿喷丸箱1;所述固定块28安装在一号腔室的侧壁上;所述正反转电机26位于一号腔室内,且正反转电机26安装在固定块28上;弹性的所述一号丝杠27一端与正反转电机26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转动安装在固定块28上;所述安装块24的数量至少为六,且安装块24通过丝杠螺母安装在一号丝杠27上;所述滑块23安装在安装块24的左右两端面上,且滑块23在上支板21和下支板22形成的滑槽内滑动;所述连接轴25一端固连在安装块24的下端面上,另一端与工作单元3连接;所述工作单元3包括一号电机31、一号轴32和一号杆33;所述一号电机31固连在一号轴32的端部,且一号电机31的输出轴与一号轴32连接;所述一号轴32的数量为多组,且每个一号轴32的外圈上连接有一号杆33,一号杆33用于放置管状物件;通过运行单元2、工作单元3和喷丸箱1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对管状物件的多次喷丸;工作时,首先,将需要进行喷丸处理的管状物件套设在一号杆33的外圈上,待每个一号杆33上放置的管状物件安放完成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正反转电机26带动一号丝杠27转动,从而实现安装块24的运动,使得与安装块24安装的工作单元3来回贯穿喷丸箱1进行喷丸处理,提高喷丸箱1对管状物件的喷丸处理效果;当正反转电机26顺时针转动时,一号丝杠27顺时针转动,相应的安装块24带动工作单元3顺时针转动;当正反转电机26逆时针转动时,一号丝杠27逆时针转动,相应的安装块24带动工作单元3逆时针转动;同时,在安装块24带动工作单元3来回贯穿喷丸箱1时,控制器控制一号电机31工作,从而使得一号轴32带动一号杆33转动,增加了安放在一号杆33外圈上的管状物件与喷丸箱1内喷出介质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管状物件被喷丸效果;待安放在一号杆33上的管状物件均被喷丸箱1作两次喷丸处理时,此时,依次将喷丸后的管状物件从一号杆33上拿离,并重复上述操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一号杆33与一号轴32间的夹角为三十度,降低了放置在一号杆33上管状物件的脱落几率;通过将一号杆33与一号轴32间的夹角设为三十度,在一号电机31通过一号轴32带动一号杆33转动时,避免由于一号杆33转动的速率过快,而使得安放在一号杆33上的管状物件向远离一号轴32的一侧运动,导致管状物件脱离一号杆33并甩向喷丸箱1的侧壁,对喷丸箱1造成损害,且被甩离的管状物件被喷丸处理的效果不佳,需要后续再次对未充分喷丸处理的管状物件进行喷丸,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每个所述一号轴32内开设有腔室,腔室内设有控制单元4;所述控制单元4包括电动推杆41、带有斜齿的齿条42和斜形的齿轮;所述电动推杆41一端安装在腔室内,另一端与齿条42连接,且齿条42通过弹簧安装在腔室内壁上;所述齿轮套设在深入到腔室内的一号杆33的端部,齿条42位于齿轮的后侧,且齿条42和齿轮啮合传动,通过电动推杆41、齿条42和齿轮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一号杆33的转动,增大管状物件的喷丸效果;通过设置控制单元4,且控制单元4为电动推杆41、带有斜齿的齿条42和斜形的齿轮,当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41工作,电动推杆41推动齿条42向远离电动推杆41的一侧运动时,齿条42搓动齿轮,使得齿轮逆时针转动,从而使得一号杆33逆时针转动;当电动推杆41推动齿条42向靠近电动推杆41的一侧运动时,由于齿条42和齿轮的啮合搓动作用,使得齿轮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一号杆33顺时针转动;通过一号杆33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使得安放在一号杆33上的管状物件均被喷丸箱1内喷出的介质处理,消除了管状物件未被喷出介质处理的可能,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对管状物件喷丸处理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每个所述一号杆33的外圈上设有辅助单元5;所述辅助单元5包括推块51、推动杆52、套筒53和一号环54;所述套筒53和一号环54均套设在一号杆33的外圈上,且套筒53与一号环54固连,管状物件放置在套筒53的外圈,套筒53能够随一号杆33一起工作;所述推块51安装在电动推杆41的活动杆上;所述推动杆52一端位于腔室内且位于推块51下方,另一端与一号环54转动连接,且位于一号轴32外侧的推动杆52上套设有弹簧;通过推块51、推动杆52和一号环54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套筒53在一号杆33上的滑动,增大了管状物件的喷丸效果;通过设置辅助单元5,且辅助单元5为推块51、推动杆52、套筒53和一号环54,进一步增大了管状物件与被喷出介质的次数,进一步提高了管状物件被喷丸处理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当电动推动推动齿条42向远离电动推杆41的一侧运动时,推块51进行相应的运动,且推块51对推动杆52产生挤压,使得位于腔室内的推动杆52向远离腔室的一侧运动,相应的推动杆52推动一号环54向远离一号轴32的一侧运动;当电动推杆41推动齿条42向靠近电动推杆41的一侧运动中,推块51进行相应的运动,且推块51不对推动杆52产生挤压,推动杆52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使得一号环54带动套筒53向靠近一号轴32的一侧运动;通过套筒53带动管状物件在一号杆33在来回运动,增加了喷丸箱1喷出介质与管状物件在一号杆33横向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对管状物件进行喷丸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一号杆33上开设有一号通道331和一组一号孔332,且每个一号孔332与一号通道331连通;所述套筒53上设有一号槽,一号槽处通过弹簧连接有推板55,靠近所述管状物件的推板55的端面上设有一组凸起56;通过推块51运动产生的气流经一号通道331与一组一号孔332并作用于推板55,避免管状物件从套筒53处脱落;通过设置推板55,利用推板55上的一组凸起56增大了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摩擦,消除了管状物件脱离套筒53的可能,减少后续再次对管状物件的处理,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当电动推杆41推动齿条42在腔室内运动中,推板55将下方的气体压入到一号通道331内,并通过一组一号孔332均匀作用于推板55上,使得推板55向靠近管状物件内壁的一侧运动,缩小了一组凸起56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间隙,增大了凸起56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摩擦力,进一步降低了管状物件在转动中被脱离套筒53的可能性;当位于气体作用于推板55时,推板55在弹簧作用下复位,增加了一组凸起56与管状物件内壁间的间隙,便于将喷丸处理好的管状物件拿离套筒5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一号轴32上开设一组二号孔321,二号孔321的截面形状为“v”字形,且二号孔321位于齿条42的下方;通过设置“v”形的二号孔321,当齿条42向远离电动推杆41的一侧运动中产生的气体从二号孔321喷出,对喷丸箱1喷出的介质产生向上的推力,使得介质再次对管状物件进行喷丸处理,且能够避免喷出的介质经过二号孔321进入到腔室内,即使喷出的介质进入了二号孔321,但仍会留在二号孔321的转折处,不能进入到腔室内影响齿条42的运动,且在后期气体从二号孔321喷出时,能将留在二号孔321转折处的介质吹离;通过气流多次从二号孔321喷出,既能增加了介质对管状物件的再次喷丸处理,又能消除介质进入腔室影响后续工作的可能,从而提高了该喷丸机的实用性。

工作时,首先,将需要进行喷丸处理的管状物件套设在套筒53的外圈上,待每个套筒53上放置的管状物件安放完成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正反转电机26带动一号丝杠27转动,从而实现安装块24的运动,使得与安装块24安装的工作单元3来回贯穿喷丸箱1进行喷丸处理,提高喷丸箱1对管状物件的喷丸处理效果;当正反转电机26顺时针转动时,一号丝杠27顺时针转动,相应的安装块24带动工作单元3顺时针转动;当正反转电机26逆时针转动时,一号丝杠27逆时针转动,相应的安装块24带动工作单元3逆时针转动;同时,在安装块24带动工作单元3来回贯穿喷丸箱1时,控制器控制一号电机31工作,从而使得一号轴32带动一号杆33转动,增加了安放在一号杆33外圈上的管状物件与喷丸箱1内喷出介质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管状物件被喷丸效果;待安放在一号杆33上的管状物件均被喷丸箱1作两次喷丸处理时,此时,依次将喷丸后的管状物件从一号杆33上拿离,并重复上述操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