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184294发布日期:2020-09-11 21:48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



背景技术:

在电化学检测实验之前,都需要对其使用的电极进行抛光,以便清除电极表面上吸附的杂质或氧化层,从而提高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灵敏性以及选择性;传统的电极打磨抛光方式多为手动抛光,抛光耗时长,工作效率低,严重影响电化学检测的实验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来解决电极抛光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包括支架、抛光机构以及电极固定机构,所述电极固定机构固定于支架上,所述抛光机构设置于电极固定机构的下方,所述抛光机构包括第一动力件、转盘以及抛光布,第一动力件的输出轴末端连接于转盘下方,抛光布裹覆于转盘上方;

所述电极固定机构包括第二动力件、电极固定头以及电极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动力件的固定端固定于支架上,第二动力件的输出端与电极固定头相连接,所述电极固定头上设置有电极固定位,电极固定组件固定于电极固定位中;

所述电极固定组件包括套筒、螺栓以及限位件,所述套筒上端与电极固定位连接,所述套筒内表面设置有与螺栓相适配的内螺纹,螺栓自套筒上端旋入套筒内并与之内螺纹相适配,套筒的下端用于插设并固定待抛光电极,螺栓下端用于向待抛光电极的上端施力,套筒侧壁上开设有限位孔,限位件插设于限位孔中,用于对螺栓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固定头上设置有的电极固定位个数为两个以上,所述电极固定组件的个数与电极固定头的个数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上端与电极固定位之间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固定组件还包括电极套管,所述电极套管插设于套筒的下端,并与之过盈配合,通过选用不同壁厚的电极套管来适应不同粗细的待抛光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套管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截面均为半圆环形,第一壳体的一轴侧端与第二壳体的一轴侧端相铰接,第一壳体的另一轴侧端与第二壳体的另一轴侧端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固定组件还包括电极套管连接件,所述电极套管通过电极套管连接件插设于套筒的下端,电极套管连接件与电极套管之间可拆卸连接,

所述电极套管连接件为中空圆柱状结构,电极套管连接件套设于套筒下端的内部,所述电极固定组件内还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上端与套筒内壁相固定,弹性件的下端连接于电极套管连接件的上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下端的内壁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电极套管连接件外壁设置有滑槽相适配的滑条,所述电极套管连接件通过滑条与滑槽的结构沿套筒内壁实现上下往复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且弹性件均匀分布于电极套管连接件的上端面。

进一步地,套筒侧壁上开设有所述限位孔为螺纹孔,所述限位件为限位螺钉。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的使用方法,该方法使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所述的高效电极抛光机,包括以下步骤:

将带抛光电极装入电极套管内;

将电极套管接入套筒下方预固定的电极套管连接件中;

调节支架高度,使待抛光电极下端接触抛光布上表面;

旋转螺栓,使得电极与抛光布之间的压力达到预设值;

启动第一动力件以及第二动力件,对待抛光电极进行抛光。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利用该高效电极抛光机能够同时对多根待抛光电极同时进行抛光,且能够通过螺栓调节使待抛光电极与抛光布之间达到预设的压力值,从而达到更好的电极抛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非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电极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电极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电极套管以及电极套管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抛光机构;

11、第一动力件;

12、转盘;

13、抛光布;

2、电极固定机构;

21、第二动力件;

22、电极固定位;

23、电极固定组件;

231、套筒;

232、螺栓;

233、限位件;

234、电极套管;

2341、第一壳体;

2342、第二壳体;

235、电极套管连接件;

236、弹性件;

3、支架;

31、底座;

32、横杆;

33、竖杆;

4、待抛光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包括支架3、抛光机构1以及电极固定机构2,一般的,支架的结构为“冂”字形结构,抛光机构以及电极固定机构均设置于支架的框架之内。所述电极固定机构固定于支架上,电极固定机构固定电极时,电极待抛光端朝向设置于电极固定机构下发的抛光机构上方。

本实施例中,抛光机构设置于电极固定机构的正下方;支架的下方还连接有底座31,抛光机构固定于底座上。

本实施例中,“冂”字形结构的支架包括横杆32以及连接于横杆两端的竖杆33,竖杆均为手动调节伸缩杆或电动伸缩杆,两竖杆之间同步调节,为电极抛光提供纵向预定位作用。

所述抛光机构包括第一动力件11、转盘12以及抛光布13,第一动力件为电机,电机的固定端通过连接件锁设在底座上,电机的输出端向上延伸并连接于转盘下方,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在转盘的中心位置,抛光布裹覆于转盘上方,抛光布被固定在转盘上,随转盘转动从而对上方的电极进行抛光。抛光布为将有氧化铝、氢氧化铝、氧化铈、金刚石、碳酸钙以及碳化硅等物质的一种或多种磨料涂布于高强耐磨布基表面而成。抛光布在抛光使用过程中会发生损耗,抛光布为可更替的,抛光布通过卡环卡设于转盘上,卡环为环形结构,或者卡环为卡箍结构,卡环的大小与转盘外缘相适配。

所述电极固定机构包括第二动力件21、电极固定头以及电极固定组件23,第二动力件是电机,所述第二动力件的固定端固定于支架上,第二动力件的输出端与电极固定头相连接,第二动力件的固定端一般是固定在“冂”字形结构支架的横杆中心位置,第二动力件对“冂”字形结构支架的两端竖杆的作用力相当,在第二动力件转动的过程中,支架整体仍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同时设置第一动力件以及第二动力件,其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变换电极在抛光布上的抛光位置,有效延长抛光布的使用寿命。

所述电极固定头上设置有电极固定位22,电极固定组件固定于电极固定位中,电极固定组件与电极固定头的电极固定位之间的固定方式通常为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固定头上设置有的电极固定位个数为两个以上,可通过该高效电极抛光机对多根电极进行同步抛光,所述电极固定组件的个数与电极固定头的个数相对应,当抛光电极数少于设置的电极固定位以及电极固定组件个数时,任意选取电极固定组件进行电极固定,其余的电极固定组件可不安装于电极固定位中。

电极固定位为上下贯穿的孔状结构,使用者调节螺栓时,通过电极固定位上端开口对螺栓进行调节。

所述电极固定组件包括套筒231、螺栓232以及限位件233,套筒为中空的筒状结构。

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套筒的内螺纹与螺栓的外螺纹相适配,套筒内的内螺纹的区域长度短于外螺纹上设置外螺纹的区域长度,螺栓的螺母一端设置于套筒的上端,螺栓自套筒上端旋入套筒内。

所述套筒上端与电极固定位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套筒与电极固定位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套筒的外壁上端设置有外螺纹,电极固定位为设置于电极固定头上的内螺纹孔,套筒的外螺纹与电极固定位的内螺纹相适配,套筒上端旋入电极固定位内实现固定。套筒的外壁上端设置有滑条结构,电极固定位为设置于电极固定头上的孔状结构,且电极固定位内设置有滑槽结构,该滑槽结构与套筒的滑条结构相适配,当套筒插入电极固定位后,套筒的滑条卡入电极固定位的滑槽内,再通过一个简单的旋转动作,使得滑条与滑槽的位置错开,使得套筒不会从电极固定位中脱落,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筒与电极固定位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卡槽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或者其他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

套筒的下端开口用于插设并固定待抛光电极4,待抛光电极插入套筒后,待抛光电极与套筒之间相对固定,螺栓下端用于向待抛光电极的上端施力,通过旋转螺栓向待抛光电极向下施力,改变电极突出套筒下端面的长度。套筒侧壁上开设有限位孔,限位件插设于限位孔中,用于对螺栓进行限位。

本实施例中,套筒侧壁上开设的限位孔为螺纹孔,限位件为限位螺丝,限位螺丝旋入套筒侧壁上的螺纹孔中,当螺栓旋入适当位置后,旋紧限位螺丝,从而对螺栓进行固定,进而固定电极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固定组件还包括电极套管234,电极套管用于固定待抛光电极,电极套管插入套筒的下端开口处,并与之过盈配合,避免在第二动力件工作时,固定有待抛光电极的电极套管从套筒中被甩出。不论带抛光电极的径向尺寸如何,与之适配的电极套管的外径始终一致,电极套管均可插入套筒的下端开口处并与之过盈配合,通过选用不同壁厚的电极套管来适应不同粗细的待抛光电极,壁厚尺寸较大的电极套管用于固定较细的待抛光电极,壁厚尺寸较小的电极套管用于固定较粗的待抛光电极,电极套管的外径尺寸大于任何使用该抛光机进行抛光的电极外径尺寸,电极套管的内径与待抛光电极之间的适配方式也是过盈配合。

具体的,所述电极套管包括第一壳体2341以及第二壳体2342,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截面均为半圆环形,第一壳体的一轴侧端与第二壳体的一轴侧端相铰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的另一轴侧端与第二壳体的另一轴侧端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未铰接端抱合后形成中空电极套管,设计成铰接抱合式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便于将待抛光电极装入电极套管内,也便于将抛光处理后的电极从电极套管中取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固定组件还包括电极套管连接件235,电极套管连接件用于将装夹有待抛光电极的电极套管固定于套筒下方,所述电极套管通过电极套管连接件插设于套筒的下端,电极套管连接件与套筒之间具有连接关系,电极套管连接固定于套筒内后,装夹有待抛光电极的电极套管可拆卸连接于电极套管连接件内,具体的可拆卸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或其他连接方式。更替电极时,将电极套管拆下,将电极套管内抛光后的电极取下,换上带抛光电极进行抛光即可进行新的电极抛光工作。

所述电极套管连接件为中空圆柱状结构,电极套管连接件套设于套筒下端的内部,电极套管连接件与套筒之间有连接固定关系,本实施例中,电极套管连接件与套筒之间通过弹性件236来连接固定,所述弹性件的上端与套筒内壁相固定,弹性件的下端连接于电极套管连接件的上端面。具体的,套筒下端内表面设置有台阶状结构,台阶状结构的下端面与套筒的下端面平齐,弹性件的上端固定在台阶状结构上,弹性件的下端连接电极套管连接件上端面,使得电极套管连接件能够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沿着套筒内壁上下运动。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筒下端的内壁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电极套管连接件外壁设置有滑槽相适配的滑条,所述电极套管连接件通过滑条与滑槽的结构沿套筒内壁实现上下往复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筒下端的内壁上设置有滑条,电极套管连接件外壁设置有与滑条相适配的滑槽,也可以实现电极套管连接件通过滑条与滑槽的结构沿套筒内壁实现上下往复运动。滑槽与滑条的个数相对应,滑槽与滑条的个数可以是两个以上。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个数为两个以上,且弹性件均匀分布于电极套管连接件的上端面。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利用螺栓向下顶出电极的过程中,在弹性件的均匀拉力作用下,使得电极套筒运动平稳。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高效电极抛光机的使用方法,该方法使用上述任意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高效电极抛光机,包括以下步骤:

将带抛光电极装入电极套管内;

将电极套管接入套筒下方预固定的电极套管连接件中;

调节支架高度,使待抛光电极下端接触抛光布上表面;

旋转螺栓,使得电极与抛光布之间的压力达到预设值;

启动第一动力件以及第二动力件,对待抛光电极进行抛光。

旋转螺栓使是使用预设力矩值的力矩螺丝刀进行旋转。

该高效电极抛光机的使用步骤如下:选用合适的电极套管,并将待抛光电极套于电极套管内,待抛光电极的上端面与电极套管的上端面平齐,将电极套管插入电极套管连接件中,螺栓的下端顶在电极套管内的电极上,调节支架的高度,使得被固定在电极套管内的待抛光电极下端接触抛光布上方,通过力矩螺丝刀预设待抛光电极抛光时需要的压力,通过力矩螺丝刀旋转螺栓,将固定在电极套管内的电极向下顶压,直至力矩螺丝刀将所有力矩施加在螺栓上,螺栓向电极施力,从而使得电极对抛光布之间的压力达到预定的压力值。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发明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