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磨削小型方体零件底面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353455发布日期:2020-12-18 18:0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磨削小型方体零件底面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机械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磨削小型方体零件底面的方法。

技术背景

磨削是指用磨料,磨具切除工件上多余材料的加工方法,使用的加工工具是磨床。磨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大多数的磨床是使用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磨削加工。针对工件的底面进行平面磨削,一般使用平面磨床。此种方式一般需要人工装夹工件,且工件尺寸一般较大,不适合小尺寸大批量的工件磨削加工。因此,针对大批量的小型方体零件底面的磨削,需要发明一种自动磨削小型方体零件底面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小型方体零件的自动磨削,提高小型方体零件的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一种自动磨削小型方体零件底面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方体零件的自动磨削方法,实现此方法的装置包括:工作台1、输送装置2、分配装置3、磨削装置4、卸料装置5。

所述输送装置2设有第一振动盘21、第二振动盘17、第一直线送料槽19、第二直线送料槽18;第一振动盘21和第二振动盘17位于工作台1上且分别与第一直线送料槽19和第二直线送料槽18相连,第一直线送料槽19和第二直线送料槽18位于工作面板23上且其送料槽末端与分配装置3中的固定分料板30相连,通过第一振动盘21、第二振动盘17和第一直线送料槽19和第二直线送料槽18将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依次输送至分配装置3入口处。

所述分配装置3设有工作面板23、分配输送气缸25、活动分料板24、第一直线送料气缸20、第二直线送料气缸16、第一推料杆22、第二推料杆15、固定分料板30、固定凹型块12、加工辅助板11;活动分料板24的分配输送气缸25位于工作面板23上,与第一推料杆22、第二推料杆15分别相连的第一直线送料气缸20、第二直线送料气缸16位于工作面板23前端且与第一直线送料槽19和第二直线送料槽18平行,位于工作面板23后端位置的固定分料板30设有第一上料口14、第二上料口13,且开有两个通口,活动分料板24设有第一槽口26和第二槽口29,且相对固定分料板30移动,与加工辅助板11相连的固定凹型块12位于固定分料板30后且固定于工作面板23上,加工辅助板11开有第一通孔27和第二通孔28,第一通孔27末端为第一加工位置39,第二通孔28末端为第二加工位置40,第一推料杆22穿过固定分料板30上通口与第一通孔27对齐,第二推料杆15穿过固定分料板30上另一通口与第二通孔28对齐。

所述磨削装置4设有移动板34、滑动气缸31、电动机36、砂轮38、滑块33、滑轨32、燕尾槽型滑台35、支撑架37、固定台13;滑块33上的移动板34在位于工作台1上的滑动气缸31的驱动下在位于支撑架37上的滑轨32上滑动,位于移动板34上的电动机36驱动砂轮38转动,与支撑架37的左右侧板连接的燕尾槽型滑台35安装在工作台1上。

所述卸料装置5设有输料面板51、第一输料气缸53、第二输料气缸54、导杆41、法兰45、连接架43、第一真空吸嘴47、第二真空吸46、第一卸料槽气缸50、第二卸料槽气缸42、限位装置49、第一卸料槽48、第二卸料槽44、直线轴承52;和第一输料气缸53、第二输料气缸54、两个导杆41、法兰45垂直连接的输料面板51位于工作台1后上方,与法兰45相连的第一真空吸嘴47、第二真空吸46分别位于第一加工位置39和第二加工位置40的正上方,与第一卸料槽48、第二卸料槽44相连的第一卸料槽气缸50、第二卸料槽气缸42安装在输料面板51下侧。

小型方体零件的自动磨削方法步骤如下:

第一振动盘21将放置在其内部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输送至与其相接的第一直线送料槽19内,第二振动盘17将放置在其内部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输送至与其相接的第二直线送料槽18内,并保持零件待加工面朝下。

第一直线送料槽19中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在振动作用下被输送至相接的固定分料板30的第一上料口14,第二直线送料槽19中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在振动作用下被输送至相接的固定分料板30的第二上料口13。

活动分料板24向右移动。

当第一槽口26与第一上料口14对齐时,工件进入第一槽口26,同时第二槽口29与第二通孔28对齐。

第二推料杆15将第二槽口29工件沿着第二通孔28推入第二加工位置40。

第二输料气缸54驱动第二真空吸嘴46下移压紧工件。

第一真空吸嘴47吸住第一加工位置39已加工工件,第一输料气缸53驱动第一真空吸嘴47向上移动,同时滑动气缸31驱动移动板34向右移动,利用电动机36上砂轮38对第二加工位置40工件进行磨削加工,同时第二推料杆15回退到位。

第一卸料槽气缸50驱动第一卸料槽48向右移动到工件下方,第一真空吸嘴47松开工件,工件落入第一卸料槽48,滑入收纳盒。

第一槽口6有工件且第二推料杆15回退到位后,活动分料板24向左移动。

第一槽口6与第一通孔27对齐,同时第二槽口29与第二上料口13对齐,工件进入第二槽口29。

第一推料杆22将第一槽口6工件沿着第一通孔27推入第一加工位置39。

第一输料气缸53驱动第一真空吸嘴47下移压紧工件。

滑动气缸31驱动移动板34向左移动,对第一加工位置39的工件进行磨削加工,同时第二真空吸嘴46吸住第二加工位置40已加工工件,第二输料气缸54驱动第二真空吸嘴46上移,同时第一推料杆22回退到位。

第二卸料槽气缸42驱动第二卸料槽44左移到工件下方,第二真空吸嘴46松开工件,工件落入第二卸料槽44,滑入收纳盒。

从活动分料板24向右移动开始循环上列步骤,直到工件全部加工完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工位置39和第二加工位置40处下端设有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直线送料槽19和第二直线送料槽18下端安装有可以产生振动的直线送料调振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真空吸嘴47和第二真空吸嘴46呈圆锥形,中间开有小孔,且第一真空吸嘴47和第二真空吸嘴46上端分别通过法兰45与第一输料气缸53和第二输料气缸54连接。

优选的,所述分配装置3、磨削装置4、卸料装置5皆设有限位装置49。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除卸料装置外的俯视简图。

图4为本发明的分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磨削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卸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1.工作台;2.输送装置;3.分配装置;4.磨削装置;5.卸料装置;11.加工辅助板;12.固定凹型块;13.第二上料口;14.第一上料口;15.第二推料杆;16.第二直线送料气缸;17.第二振动盘;18.第二直线送料槽;19.第一直线送料槽;20.第一直线送料气缸;21.第一振动盘;22.第一推料杆;23.工作面板;24.活动分料板;25.分配输送气缸;26.第一槽口;27.第一通孔;28.第二通孔;29.第二槽口;30.固定分料板;31.滑动气缸;32.滑轨;33.滑块;34.移动板;35.燕尾槽型滑台;36.电动机;37.支撑架;38.砂轮;39.第一加工位置;40.第二加工位置;41.导杆;42.第二卸料槽气缸;43.连接架;44.第二卸料槽;45.法兰;46.第二真空吸嘴;47.第一真空吸嘴;48.第一卸料槽;49.限位装置;50.第一卸料槽气缸;51.输料面板;52.直线轴承;53.第一输料气缸;54.第二输料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3和图4,第一振动盘21将放置在其内部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输送至与其相接的第一直线送料槽19内,第二振动盘17将放置在其内部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输送至与其相接的第二直线送料槽18内,并保持零件待加工面朝下;然后第一直线送料槽19中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在振动作用下被输送至相接的固定分料板30的第一上料口14,第二直线送料槽19中的待加工小型方体零件在振动作用下被输送至相接的固定分料板30的第二上料口13;然后活动分料板24向右移动;当第一槽口26与第一上料口14对齐时,工件进入第一槽口26,同时第二槽口29与第二通孔28对齐;然后第二推料杆15将第二槽口29工件沿着第二通孔28推入第二加工位置40。

参照图3、图5和图6,然后第二输料气缸54驱动第二真空吸嘴46下移压紧工件;然后第一真空吸嘴47吸住第一加工位置39已加工工件,第一输料气缸53驱动第一真空吸嘴47向上移动,同时滑动气缸31驱动移动板34向右移动,利用电动机36上砂轮38对第二加工位置40工件进行磨削加工,同时第二推料杆15回退到位。

参考图3、图4和图6,然后第一卸料槽气缸50驱动第一卸料槽48向右移动到工件下方,第一真空吸嘴47松开工件,工件落入第一卸料槽48,滑入收纳盒;第一槽口6有工件且第二推料杆15回退到位后,活动分料板24向左移动;然后第一槽口6与第一通孔27对齐,同时第二槽口29与第二上料口13对齐,工件进入第二槽口29。

参考图3、图5和图6,然后第一推料杆22将第一槽口6工件沿着第一通孔27推入第一加工位置39;然后第一输料气缸53驱动第一真空吸嘴47下移压紧工件;然后滑动气缸31驱动移动板34向左移动,对第一加工位置39的工件进行磨削加工,同时第二真空吸嘴46吸住第二加工位置40已加工工件,第二输料气缸54驱动第二真空吸嘴46上移,同时第一推料杆22回退到位。

参考图6,然后第二卸料槽气缸42驱动第二卸料槽44左移到工件下方,第二真空吸嘴46松开工件,工件落入第二卸料槽44,滑入收纳盒;从活动分料板24向右移动开始循环上列步骤,直到工件全部加工完成。

以上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工作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