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70931发布日期:2021-05-07 22:41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中频淬火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传动轴是汽车传动系中传递动力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与变速箱、驱动桥一起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车轮,使汽车产生驱动力,目前传动轴移动端节的更新换代在不断进行,对传动轴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热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其达到更高的硬度标准。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传动轴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外形不是呈标准的尺寸,对其进行淬火时,经常会出现有的部分淬火过度有的部位不足的现象,从而影响了传动轴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整体的淬火效果,导致成品报废,次品率增加。

为此,我们提出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够针对同一端节的不同位置进行均匀加热,从而提升淬火效果,减小次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技术中传动轴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外形不是呈标准的尺寸,对其进行淬火时,经常会出现有的部分淬火过度有的部位不足的现象,从而影响了传动轴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整体的淬火效果,导致成品报废,次品率增加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持装置;

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电动伸缩杆的一侧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所述壳体的内腔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套接有移动端节大端本体,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通槽,所述壳体的底部且位于通槽的外部固定安装有淬火箱,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依次贯穿壳体、通槽和淬火箱并延伸至淬火箱的外部固定安装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部贯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的外部螺纹连接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的顶部与底板的底部轴承支撑,所述螺纹管的表面套接有齿圈,所述底板的顶部且位于螺纹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底板并延伸至底板的下方固定安装有齿轮,所述齿轮的一侧与齿圈的表面啮合;

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板,所述壳体内腔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轨,所述滑轨内腔的两侧均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推板的前后两侧均铰接有第一推杆,所述第一推杆远离第一推板的一端贯穿滑轨并延伸至滑轨的内腔与滑块的表面铰接,所述滑块的内侧且位于第一推杆的一侧铰接有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远离滑块的一端贯穿滑轨并延伸至滑轨的外部铰接有第二推板,所述第二推板的底部与壳体内腔的底部滑动连接;

所述移动端节大端本体的外部设置有感应圈,所述感应圈远离移动端节大端本体的一侧等距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感应圈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的表面固定安装。

优选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与支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所述固定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套管,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杆体,所述杆体的底部依次贯穿固定块和固定管并延伸至固定管的内腔与套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套管的底部铰接有夹持杆,所述夹持杆远离套管的一端贯穿固定管并延伸至固定管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管内腔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杆,所述套管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滑杆相适配的滑槽,且滑槽的内壁与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夹持杆的内侧且位于固定管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夹持杆的内侧固定安装。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且位于淬火箱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风机,所述风机的进风端与淬火箱的一侧连通。

优选的,所述风机的排风端连通有过滤盒,所述过滤盒的一侧与淬火箱的一侧固定安装,所述过滤盒的另一侧与支撑板的内侧固定安装,所述过滤盒的底部连通有排气管。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表面且位于淬火箱的内腔套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底部与淬火箱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底部的两侧且位于第二推板的下方固定安装有限位杆,所述第二推板的底部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适配的限位槽,且限位槽的内壁与限位杆的表面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感应圈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隔热块,所述隔热块远离感应圈的一侧与移动端节大端本体的表面贴合。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感应圈的设置,气缸的伸缩端带动第一推板移动,第一推板的移动带动第一推杆移动,第一推杆的移动带动滑块滑动,滑块的滑动带动第二推杆移动,第二推杆的移动带动第二推板移动,第一推板和第二推板的移动通过第一弹簧带动感应圈移动至与移动端节大端本体表面贴合的位置,然后使用者将感应圈通交流电,产生交变电磁场,在金属件内感应出交变电流,由于趋肤效应,电流主要集中在金属件表面,所以表面的温度最高,从而对移动端节大端本体的表面进行加热;

2、本发明通过淬火箱的设置,移动端节大端本体加热后,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的转动带动齿圈转动,齿圈的转动带动螺纹管转动,螺纹管的转动带动螺纹杆向下移动,螺纹杆的移动通过连接杆和底座带动移动端节大端本体向下移动至淬火箱的内腔进行淬火;

3、本发明通过电动伸缩杆的设置,可以调节夹持装置的上下位置,通过夹持装置的设置,可以将移动端节大端本体移动至壳体的内腔并与底座套接,滑槽和滑杆的配合使用,可以对套管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套管跟随杆体转动,第二弹簧可以将两个夹持杆撑开,风机可以将淬火产生的有害气体抽出,过滤盒可以将有害气体进行过滤,密封圈可以将连接杆与淬火箱连接处进行密封,防止淬火箱中的淬火液通过连接杆和淬火箱的连接处向外部溢出;

4、本发明通过限位杆和限位槽的设置,可以对第二推板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二推板在移动的过程中路线偏离,隔热块可以将感应圈与移动端节大端本体分离,防止移动端节大端本体表面的高温对感应圈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1中a处放大图。

图中:1、底板;2、电动伸缩杆;3、支撑杆;4、夹持装置;401、固定块;402、固定管;403、套管;404、第二电机;405、杆体;406、夹持杆;5、壳体;6、支撑板;7、底座;8、移动端节大端本体;9、通槽;10、淬火箱;11、连接杆;12、螺纹杆;13、螺纹管;14、齿圈;15、第一电机;16、齿轮;17、气缸;18、第一推板;19、滑轨;20、滑块;21、第一推杆;22、第二推杆;23、第二推板;24、感应圈;25、第一弹簧;26、滑杆;27、第二弹簧;28、风机;29、过滤盒;30、排气管;31、密封圈;32、限位杆;33、隔热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7所示的传动轴移动端节大端中频淬火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顶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2,电动伸缩杆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3,支撑杆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夹持装置4,夹持装置4包括固定块401,固定块401的一侧与支撑杆3的一端固定安装,固定块40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管402,固定管402的内腔滑动连接有套管403,固定块40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404,第二电机404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杆体405,杆体405的底部依次贯穿固定块401和固定管402并延伸至固定管402的内腔与套管403的内壁螺纹连接,套管403的底部铰接有夹持杆406,夹持杆406远离套管403的一端贯穿固定管402并延伸至固定管402的外部,固定管402内腔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杆26,套管403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滑杆26相适配的滑槽,且滑槽的内壁与滑杆26的表面滑动连接,夹持杆406的内侧且位于固定管40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弹簧27,第二弹簧27的两端分别与夹持杆406的内侧固定安装;

通过电动伸缩杆2的设置,可以调节夹持装置4的上下位置,通过夹持装置4的设置,可以将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移动至壳体5的内腔并与底座7套接,滑槽和滑杆26的配合使用,可以对套管403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套管403跟随杆体405转动,第二弹簧27可以将两个夹持杆406撑开;

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电动伸缩杆2的一侧设置有壳体5,壳体5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板6,支撑板6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安装,壳体5的内腔设置有底座7,底座7的顶部套接有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壳体5的底部开设有通槽9,壳体5的底部且位于通槽9的外部固定安装有淬火箱10,底座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底部依次贯穿壳体5、通槽9和淬火箱10并延伸至淬火箱10的外部固定安装有螺纹杆12,螺纹杆12的底部贯穿底板1并延伸至底板1的外部螺纹连接有螺纹管13,螺纹管13的顶部与底板1的底部轴承支撑,螺纹管13的表面套接有齿圈14,底板1的顶部且位于螺纹杆1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5,第一电机15的输出轴贯穿底板1并延伸至底板1的下方固定安装有齿轮16,齿轮16的一侧与齿圈14的表面啮合,壳体5的底部且位于淬火箱10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风机28,风机28的进风端与淬火箱10的一侧连通,风机28的排风端连通有过滤盒29,过滤盒29的一侧与淬火箱10的一侧固定安装,过滤盒29的另一侧与支撑板6的内侧固定安装,过滤盒29的底部连通有排气管30,连接杆11的表面且位于淬火箱10的内腔套接有密封圈31,密封圈31的底部与淬火箱10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

通过第一电机15的设置,在对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加热后,使用者可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第一电机15,第一电机15的输出轴带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的转动带动齿圈14转动,齿圈14的转动带动螺纹管13转动,螺纹管13的转动带动螺纹杆12向下移动,螺纹杆12的移动通过连接杆11和底座7带动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向下移动至淬火箱10的内腔进行淬火,风机28可以将淬火产生的有害气体抽出,过滤盒29可以将有害气体进行过滤,密封圈31可以将连接杆11与淬火箱10连接处进行密封,防止淬火箱10中的淬火液通过连接杆11和淬火箱10的连接处向外部溢出;

壳体5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气缸17,气缸17的伸缩端贯穿壳体5并延伸至壳体5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板18,壳体5内腔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滑轨19,滑轨19内腔的两侧均滑动连接有滑块20,第一推板18的前后两侧均铰接有第一推杆21,第一推杆21远离第一推板18的一端贯穿滑轨19并延伸至滑轨19的内腔与滑块20的表面铰接,滑块20的内侧且位于第一推杆21的一侧铰接有第二推杆22,第二推杆22远离滑块20的一端贯穿滑轨19并延伸至滑轨19的外部铰接有第二推板23,第二推板23的底部与壳体5内腔的底部滑动连接,壳体5内腔底部的两侧且位于第二推板23的下方固定安装有限位杆32,第二推板23的底部开设有与限位杆32相适配的限位槽,且限位槽的内壁与限位杆32的表面滑动连接;

通过气缸17的设置,气缸17的伸缩端带动第一推板18移动,第一推板18的移动带动第一推杆21移动,第一推杆21的移动带动滑块20滑动,滑块20的滑动带动第二推杆22移动,第二推杆22的移动带动第二推板23移动,第一推板18和第二推板23的移动通过第一弹簧25带动感应圈24移动至与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表面贴合的位置,限位杆32和限位槽的配合配合使用,可以对第二推板23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二推板23在移动的过程中路线偏离;

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的外部设置有感应圈24,感应圈24远离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的一侧等距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25,第一弹簧25远离感应圈24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推板18和第二推板23的表面固定安装,感应圈24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隔热块33,隔热块33远离感应圈24的一侧与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的表面贴合;

通过感应圈24的设置,感应圈24通交流电,产生交变电磁场,在金属件内感应出交变电流,由于趋肤效应,电流主要集中在金属件表面,所以表面的温度最高,从而对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的表面进行加热,隔热块33可以将感应圈24与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分离,防止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表面的高温对感应圈24造成影响。

工作原理:使用者使用本装置时,将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放置在两个夹持杆406之间,然后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第二电机404,第二电机404的输出轴带动杆体405转动,杆体405的转动带动套管403在固定管402的内腔滑动,套管403的移动带动夹持杆406移动,此时夹持杆406的外侧与固定管402的底部抵紧,从而使夹持杆406的底部向内侧移动对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进行夹紧,然后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电动伸缩杆2,电动伸缩杆2的伸缩端带动支撑杆3移动,支撑杆3的移动通过夹持装置4带动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向下移动至壳体5的内腔并与底座7套接;

然后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气缸17,气缸17的伸缩端带动第一推板18移动,第一推板18的移动带动第一推杆21移动,第一推杆21的移动带动滑块20滑动,滑块20的滑动带动第二推杆22移动,第二推杆22的移动带动第二推板23移动,第一推板18和第二推板23的移动通过第一弹簧25带动感应圈24移动至与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表面贴合的位置,然后使用者将感应圈24通交流电,产生交变电磁场,在金属件内感应出交变电流,由于趋肤效应,电流主要集中在金属件表面,所以表面的温度最高,从而对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的表面进行加热;

对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加热后,使用者通过外置控制器打开第一电机15,第一电机15的输出轴带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的转动带动齿圈14转动,齿圈14的转动带动螺纹管13转动,螺纹管13的转动带动螺纹杆12向下移动,螺纹杆12的移动通过连接杆11和底座7带动移动端节大端本体8向下移动至淬火箱10的内腔进行淬火。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