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17180发布日期:2021-04-02 09:38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耐火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



背景技术:

在金属冶炼工厂中,无水炮泥一般需要与泥炮相配合使用,实际使用时,能够迅速准确堵塞放铁后的出铁口,使高炉快速进入下一循环的作业,而无水炮泥是指采用焦油、树脂等作为黏结剂,并用刚玉、铝矾土、黏土、碳化硅、焦粉等为原料制作的炮泥,泥炮一般使用的是液压泥炮,相比机械泥炮,液压泥炮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运行平稳、性能稳定可靠、效率高、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是目前大中小型炼铁厂家较理想的炉前设备。

在液压泥炮实际使用时,需要对炮泥进行挤出操作,由此无水炮泥补料时往往是由侧边进料的,如借助进料斗进行补料操作,而一般的进料斗结构简单,仅具备进料功能,在流动性较差的无水炮泥使用时,则不容易进入主料筒内部进行使用,还需人工进行推料输送,当需要对进料量进行判定,是否决定还需继续补料操作时,则需要人工进行查看,而在实际进料时还需对进料斗进行封堵,避免溢料现象的发生,由此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包括泥炮主体和安装在泥炮主体一端的注嘴,所述泥炮主体的周向表面垂直安装有进料筒,所述进料筒的顶端借助开闭机构安装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的顶端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传动轴,且传动轴的末端延伸至进料筒内部,所述传动轴的表面活动安装有进给板,所述开闭机构一侧的进料筒周向表面安装有观察管,观察管的表面安装有刻度线,所述观察管的内部安装有指示机构,且指示机构与进给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垫块和电动推杆,进料筒的周向表面安装有两个垫块,两个垫块沿进料筒周向间距180°,电动推杆安装在垫块的顶端,且电动推杆顶端延伸至密封盖底端。

优选的,所述进给板与传动轴经螺纹连接,且进给板与传动轴间隙处安装有连接筒,连接筒两端分别向上下方位延伸。

优选的,所述指示机构包括复位弹簧和牵引绳,复位弹簧安装在观察管的内壁底端,复位弹簧的顶端安装有指示板,牵引绳安装在指示板顶部,且牵引绳延伸至进给板的顶端表面。

优选的,所述观察管顶端与进料筒的连接处设置有导联孔。

优选的,所述进料筒的周向内壁均匀安装有至少两个导板,进给板与导板间隙处的表面设置有滑槽。

优选的,所述进给板下方的传动轴表面安装有推料叶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通过电动推杆,并和垫块结合使用,可在需要开启进料筒进行补料操作时,带动密封盖进行上下运动,为密封盖的开启提供所需的动力,进而开启进料筒,便于无水炮泥进入进料筒中进行使用,通过电机,可带动传动轴进行旋转运动,为进料筒内部无水炮泥的进料提供所需的动力。

2、本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通过进给板,借助螺纹与传动轴进行螺纹连接,可在传动轴进行旋转运动的情况下,带动进给板进行上下运动,便于进给板向下挤压无水炮泥,使得无水炮泥顺利进入泥炮主体内部,而进给板整体表面积较大,可对进料筒的底端进行一定的封堵,避免泥炮主体内部在推料导出的情况下进入进料筒内部溢出,通过推料叶片,表面存在一定螺旋形式,可带动进料筒末端的炮泥向下运动,而该区域的炮泥缓解实际压力。

3、本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通过复位弹簧,具有弹性复位效果,可在受力情况下进行拉伸运动,并和牵引绳结合使用,可在进给板向下运动的情况下,传递牵引拉力,带动复位弹簧向上拉伸,通过指示板,处于复位弹簧的顶端区域,可随复位弹簧的拉伸进行上下运动,和观察管结合使用,可直接观察到指示板所处实际位置,进而可判断进给板实际所在位置,判定进料筒内部是否向下给料完成,方便后续进行人工补料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料筒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料筒侧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泥炮主体;2、垫块;3、密封盖;4、电机;5、电动推杆;6、进料筒;7、注嘴;8、观察管;9、推料叶片;10、进给板;11、连接筒;12、导联孔;13、传动轴;14、导板;15、指示板;16、牵引绳;17、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补料用无水炮泥结构,包括泥炮主体1和安装在泥炮主体1一端的注嘴7,泥炮主体1为筒状结构,内部存在挤压机构可带动内部的炮泥向注嘴7挤压并导出,便于对出铁口进行补料操作,泥炮主体1的周向表面垂直安装有进料筒6,进料筒6为筒状结构部件,二者的内部相互导通,可将所需的无水炮泥经进料筒6进入泥炮主体1内部进行使用,进料筒6的顶端借助开闭机构安装有密封盖3,密封盖3底端与进料筒6之间安装有密封垫,可对进料筒6顶端开口进行密封操作,密封盖3的顶端安装有电机4,电机4可由外部电源提供电能开启,而电机4的型号可选为y90s-2电机,并配备有plc控制部件,电机4的输出端安装有传动轴13,且传动轴13的末端延伸至进料筒6内部,传动轴13的表面设置有螺纹,实际使用时可由电机4带动传动轴13进行旋转运动,传动轴13的表面活动安装有进给板10,可在传动轴13旋转的情况下,带动进给板10进行上下运动,由此使得进给板10对下方的无水炮泥进行挤压,开闭机构一侧的进料筒6周向表面安装有观察管8,观察管8为透明管柱结构,可选用硬质透明塑料制造而成,观察管8的表面安装有刻度线,刻度线的单位以厘米计,观察管8的内部安装有指示机构,且指示机构与进给板10连接,可由进给板10对指示机构进行操作,而指示机构与刻度线相互配合使用。

具体的,开闭机构包括垫块2和电动推杆5,进料筒6的周向表面安装有两个垫块2,两个垫块2沿进料筒6周向间距180°,实际为金属支撑块件,电动推杆5安装在垫块2的顶端,且电动推杆5顶端延伸至密封盖3底端,电动推杆5可由外部电源提供电能,并配备有行程控制开关,开启后可带动杆件向上延伸,进而调动密封盖3向上运动,由此开启进料筒6,便于实现进料操作。

进一步的,进给板10与传动轴13经螺纹连接,类似于滚珠丝杠,当传动轴13旋转时,可借助螺纹推动进给板10进行上下直线运动,由此达到推料的效果,且进给板10与传动轴13间隙处安装有连接筒11,连接筒11两端分别向上下方位延伸,即,实际连接筒11安装在进给板10的内壁表面,存在一个上下导通开口,开口内存在螺纹与传动轴13表面螺纹连接,由连接筒11代替进给板10与传动轴13连接,因连接筒11上下两端延伸,连接筒11则存在较大的接触面积与传动轴13接触,结构稳定性强。

进一步的,指示机构包括复位弹簧17和牵引绳16,复位弹簧17安装在观察管8的内壁底端,非固定端可受外力作用下在观察管8内进行伸缩运动,复位弹簧17的顶端安装有指示板15,可随复位弹簧17的伸缩进行同步运动,牵引绳16安装在指示板15顶部,且牵引绳16延伸至进给板10的顶端表面,牵引绳16可选用钢丝绳,作为力矩传动部件使用,可在进给板10受力向下运动的情况下,带动牵引绳16同步向下运动,进而拉动复位弹簧17进行运动,指示板15向上运动,借助透明的观察管8和其上的刻度线,可直接得到进给板10向下进给的深度,便于人工判定是否需要打开密封盖3进行加料操作。

进一步的,观察管8顶端与进料筒6的连接处设置有导联孔12,导联孔12使得观察管8顶部区域与进料筒6内部顶部区域导通,内壁光滑,可作为牵引绳16运动的通道使用。

进一步的,进料筒6的周向内壁均匀安装有至少两个导板14,导板14为u型板结构,垂直向下延伸,进给板10与导板14间隙处的表面设置有滑槽,滑槽可选用u型槽结构,实际使用时,滑槽卡在导板14上,由此使得进给板10的侧边表面受导板14进行限位,保证传动轴13在旋转时不会带动进给板10进行旋转,保持进给板10上下运动状态。

更进一步的,进给板10下方的传动轴13表面安装有推料叶片9,推料叶片9的表面设置有一个特定旋向的螺纹叶片,表面积较大,可随传动轴13进行同步旋转,进而推动四周的无水炮泥向下运动,达到充分挤压进料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