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7547发布日期:2021-07-02 19:3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涂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



背景技术:

磷化工艺在涂装工艺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序,用于涂漆前打底,提高漆膜层的附着力与防腐蚀能力。磷化工序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工件后期的涂层附着力的等级,以及盐雾试验的时间长度。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磷化工艺的具体操作是将工件吊装在磷化池内行走,工件表面与磷化液充分接触反应磷化。

现有的磷化工序存在以下问题:磷化液在与工件表面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很多磷化渣,磷化渣的产生直接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若磷化渣处理不好,大量悬浮在磷化液中,当遇到工件时,液体表面的流动性不好,就会导致磷化渣遇工件便沉积。在工件喷涂后下件检查时,会发现顶部有很多凸起物,需要后期人工将这些凸起物打磨掉重新喷漆,大大降低产品合格率及提高产品的返工率。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工件表面磷化渣沉积的装置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工件磷化处理时磷化渣易沉积在工件表面,大大降低产品合格率及提高产品的返工率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包括:

池体;

传输横管,所述传输横管横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且传输横管一端由所述池体一侧穿出,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

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与所述传输横管穿出所述池体一端连接,且循环泵用于将磷化液传输至所述传输横管;

传输竖管,所述传输竖管竖向设置在所述池体另一侧内壁旁,且传输竖管底端与所述传输横管另一端连接,顶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内顶部;

底喷嘴,所述底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与所述传输横管连接,且底喷嘴朝向所述传输竖管一侧;

顶喷嘴,所述顶喷嘴设置在所述池体顶部与所述传输竖管顶端连接,且顶喷嘴朝向远离所述传输竖管一侧;

其中,所述传输横管内磷化液流动方向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循环泵将磷化液传输至传输横管和传输竖管内,并由底喷嘴和顶喷嘴喷出,底喷嘴朝向传输竖管一侧,即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顶喷嘴朝向远离传输竖管一侧,即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同,磷化液由底喷嘴喷出后到达池体内壁,并沿池体内壁上流,在池体顶部与由顶喷嘴喷出的磷化液汇流朝工件移动方向流动,从而在池体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形成循环,大大增大了池体顶部和底部的表面流动力,从而将工件表面的磷化渣带走,有效避免磷化渣沉积在工件表面,大大提高产品合格率及降低了产品的返工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横管与所述底喷嘴之间通过底部支管连接,所述底部支管竖向设置,且底部支管底端与所述传输横管中部连接,底端延伸至所述池体底面与所述底喷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横管下方设有与传输横管垂直设置的表面流底管,所述表面流底管通过所述底部支管与所述传输横管连接,且表面流底管上均匀布置有所述底喷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传输横管传输来的磷化液通过表面流底管上均布的底喷嘴喷出,从而提高了增大池体底部表面流的范围,进一步避免磷化渣沉积。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支管上设有底部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底部阀门控制底喷嘴开关,实现底部表面流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竖管顶端连接有与所述传输横管垂直设置的表面流顶管,所述表面流顶管上均匀布置有所述顶喷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传输竖管传输来的磷化液通过表面顶管上均布的顶喷嘴喷出,从而提高了增大池体顶部表面流的范围,进一步避免磷化渣沉积。

进一步的,所述表面流顶管和表面流底管通过固定支架分别于所述池体侧壁和池体底面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传输竖管上设有顶部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顶部阀门控制顶喷嘴开关,实现顶部表面流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池体;

2、传输横管;

3、循环泵;

4、传输竖管;

5、底喷嘴;

6、顶喷嘴;

7、底部支管;

8、表面流底管;

9、底部阀门;

10、表面流顶管;

11、固定支架;

12、顶部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磷化池表面流增大装置,包括池体1,传输横管2,循环泵3,传输竖管4,底喷嘴5和顶喷嘴6。

传输横管2横向设置在池体1底部,且传输横管2一端由池体1一侧穿出,另一端延伸至池体1另一侧内壁。

循环泵3与传输横管2穿出池体1一端连接,且循环泵3用于将磷化液传输至传输横管2,传输横管2内磷化液流动方向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

传输竖管4竖向设置在池体1另一侧内壁旁,且传输竖管4底端与传输横管2另一端连接,顶端延伸至池体1内顶部。

底喷嘴5设置在池体1底部与传输横管2连接,且底喷嘴5朝向传输竖管4一侧。

顶喷嘴6设置在池体1顶部与传输竖管4顶端连接,且顶喷嘴6朝向远离传输竖管4一侧。

传输竖管4上设有顶部阀门12,通过顶部阀门12控制顶喷嘴6开关,实现顶部表面流控制。

传输横管2与底喷嘴5之间通过底部支管7连接,底部支管7竖向设置,且底部

支管底端与传输横管2中部连接,底端延伸至池体1底面与底喷嘴5连接。

底部支管7上设有底部阀门9,通过底部阀门9控制底喷嘴5开关,实现底部表面流控制。

传输横管2下方设有与传输横管2垂直设置的表面流底管8,表面流底管8通过底部支管7与传输横管2连接,且表面流底管8上均匀布置有底喷嘴5。

由传输横管2传输来的磷化液通过表面流底管8上均布的底喷嘴5喷出,从而提高了增大池体1底部表面流的范围,进一步避免磷化渣沉积。

传输竖管4顶端连接有与传输横管2垂直设置的表面流顶管10,表面流顶管10上均匀布置有顶喷嘴6。

传输竖管4传输来的磷化液通过表面顶管上均布的顶喷嘴6喷出,从而提高了增大池体1顶部表面流的范围,进一步避免磷化渣沉积。

表面流顶管10和表面流底管8通过固定支架11分别于池体1侧壁和池体1底面固定。

本实施例循环泵3将磷化液传输至传输横管2和传输竖管4内,并由底喷嘴5和顶喷嘴6喷出,底喷嘴5朝向传输竖管4一侧,即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反,顶喷嘴6朝向远离传输竖管4一侧,即与工件移动方向相同,磷化液由底喷嘴5喷出后到达池体1内壁,并沿池体1内壁上流,在池体1顶部与由顶喷嘴6喷出的磷化液汇流朝工件移动方向流动,从而在池体1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形成了循环,大大增大了池体1顶部和底部的表面流动力,从而将工件表面的磷化渣带走,有效避免磷化渣沉积在工件表面,大大提高产品合格率及降低了产品的返工率。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