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浇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70466发布日期:2021-08-06 13:07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浇注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液浇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浇注机。



背景技术:

浇注机是用来完成车间铸造浇注的设备,可以提高铸件成功率,减少铁液浪费和烧伤现象的发生。随着铸件产量的日益扩大,以及对铸件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铸造厂开始关注铸造生产中的钢液浇注这一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铸造厂靠手工操作浇包来完成铁液浇注,不仅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高,而且安全性也差。随着高效造型设备的广泛使用,生产节拍越来越快,人工操作非常紧张,往往由于浇注环节的问题使造型线生产能力受到牵制,而且铸件废品率居高不下,铁液浪费严重,浇注工烧伤现象时有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钢液浇注由于采用人工浇注而造成安全性低、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浇注机,包括:

支撑架,其顶部设置有横移支架;

溜槽,转动连接于所述横移支架上,所述溜槽分别开设有出口和进口;

钢包,设置于所述横移支架的一侧;

第一油缸,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油缸适于驱动所述横移支架沿所述支撑架的左右方向移动;

第二油缸,设置于所述横移支架上,所述第二油缸适于驱动所述溜槽转动以使所述溜槽中的钢液流出所述出口;以及

第三油缸,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第三油缸适于驱动所述钢包向所述进口处补充钢液。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横移导轨,所述横移支架的底部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与所述横移导轨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浇注机还包括液压控制系统,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箱、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回油总管路、第一回油分管路和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油口连通,所述回油总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回油总管路的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第一回油分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回油总管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回油分管路远离所述回油总管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缸的有杆腔油口连通,所述第一换向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第一换向阀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一管路上由其一端至所述第一换向阀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油泵和第一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向阀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管路、第四管路和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无杆腔油口连通,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回油分管路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四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有杆腔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换向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第二换向阀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四管路上,所述第二换向阀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五管路、第六管路、第三换向阀和截止式换向阀,所述第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截止式换向阀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油缸的无杆腔油口连通,所述截止式换向阀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截止式换向阀位于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之间,所述截止式换向阀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管路中的介质向所述第五管路流入,所述第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回油总管路连通,所述第六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油缸的有杆腔油口连通,所述第三换向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五管路上,所述第三换向阀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六管路上,所述第三换向阀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其中,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换向阀与所述截止式换向阀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七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管路连通,所述第七管路与所述第五管路的连通处位于所述截止式换向阀与所述第三换向阀之间,所述第七管路由其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油泵和第二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八管路和第四换向阀,所述第八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八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管路连通,所述第八管路与所述第五管路的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三换向阀与所述第五管路靠近所述第三油缸的一端之间,所述第四换向阀设置于所述第八管路上并用于切断或连通所述第八管路,所述第八管路上由其一端至所述第四换向阀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油泵和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油泵的流量小于所述第一油泵的流量,所述第三油泵的流量小于所述第二油泵的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七管路和所述第八管路分别连接有测压接头和溢流阀,每个所述溢流阀分别通过溢流管路与所述回油总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双向平衡阀、第一抗衡阀、第二抗衡阀和防爆阀,所述双向平衡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双向平衡阀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第一抗衡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第一抗衡阀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四管路上,所述第二抗衡阀的一端安装在所述第五管路上,所述第二抗衡阀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第六管路上,所述防爆阀安装在所述第三油缸的无杆腔油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回油总管路的末端设置有冷却器和回油过滤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浇注机,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第一油缸推动横移支架水平移动,进而推动溜槽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二油缸使溜槽在横移支架上转动,进而调节溜槽的出口的角度,以此满足钢液浇注的浇注轨迹,通过第三油缸控制钢包向溜槽的进口处补充钢液,以此满足溜槽中钢液始终充足,使得不管是钢液的浇注还是钢液的补充,都替代了传统的人力操作。解决了现有的钢液浇注由于采用人工浇注而造成安全性低、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浇注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系统的示意性原理图。

标记说明:

1-支撑架,11-横移导轨,2-横移支架,21-导向轮,22-溜槽,221-出口,222-进口,3-钢包,4-第一油缸,5-第二油缸,6-第三油缸,71-第一管路,711-第一油泵,712-第一单向阀,72-第二管路、73-第三管路,74-第四管路,75-第五管路,76-第六关路,77-第七管路,771-第二油泵,772-单向阀,78-第八管路,781-第三油泵,782-第二单向阀,79-回油总管路,8-第一回油分管路,81-第一换向阀,82-第二换向阀,83-第三换向阀,84-第四换向阀,85-双向平衡阀,86-第一抗衡阀,87-第二抗衡阀,88-测压接头,881-溢流阀,882-溢流管路,89-防爆阀,9-截止式换向阀,10-油箱,101-液位计,102-温度传感器,103-液位继电器,104-回油过滤器,105-冷却器,106-电加热器,107-清洗窗,108-空气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而且,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或竖直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y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左侧,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右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y轴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浇注机,包括支撑架1、溜槽22、钢包3、第一油缸4、第二油缸5和第三油缸6。支撑架1的顶部设置有横移支架2,溜槽22转动连接于横移支架2上,溜槽22分别开设有出口221和进口222,钢包3设置于横移支架2的一侧,第一油缸4设置于支撑架1上,第一油缸4适于驱动横移支架2沿支撑架1的左右方向移动,第二油缸5设置于横移支架2上,第二油缸5适于驱动溜槽22转动以使溜槽22中的钢液流出出口31,第三油缸6设置于支撑架1上,第三油缸6适于驱动钢包3向进口222处补充钢液。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架1的左右方向指的是附图1中y轴的方向上的横移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钢液的浇注,可以把出口221设置在溜槽22的右端,把进口222设置在溜槽22的上侧的左端,在不需要浇注时,可以通过第二油缸5使溜槽22的左端处于上翘的状态,相应地,需要钢液浇注时,就需要使钢液从出口221处流出,这时就需要通过第二油缸5驱动溜槽22的右端以使出口下翘,进而使钢液从出口221流出。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钢包3的顶部具有浇灌口,不对溜槽22补充钢液时,钢包3处于竖直的状态,需要对溜槽22补充钢液时,先保持第一油缸4和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伸出的长度不变,即保持溜槽22处于一个静止的状态,此时驱动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伸长,进而驱动钢包3逐渐翻转以使钢包3的浇灌口对准进口222,从而完成对溜槽22中钢液的补充。

这里,通过第一油缸4推动横移支架2水平移动,进而推动溜槽22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通过第二油缸5使溜槽22在横移支架2上转动,进而调节溜槽22的出口221的角度,以此满足钢液浇注的浇注轨迹,通过第三油缸6控制钢包3向溜槽22的进口222处补充钢液,以此满足溜槽22中钢液始终充足,使得不管是钢液的浇注还是钢液的补充,都替代了传统的人力操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浇注过程中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钢液的浇注轨迹是事先设计好的,并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油缸4和第二油缸5的伸缩配合以满足浇注轨迹,具体来说浇筑轨迹就是出口221的运动轨迹,而出口221的运动轨迹由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配合完成。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是通过溜槽22直接对模具进行浇注,因此为了保证溜槽22在浇注过程中不与其他设备(比如模具)干涉,可以从出口221到进口222的方向将溜槽22尺寸逐渐增大。另外,由于在浇注过程中,溜槽22需要频繁的运动(第一油缸推动其在左右方向上横移运动,第二油缸驱动其转动),因此,可以将溜槽22整体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小一些,进而使其体积小一些,重量轻一些,以此减轻第一油缸4和第二油缸5的负担。相应地,钢包3采取大尺寸的钢包,可以预先储存大量的钢液,在溜槽22中钢液将近用完时,通过第三油缸6驱动钢包3对溜槽22补充钢液。

参见图1,优选地,第三油缸6为两个,对称设置在钢包3的两侧。这是由于钢包3尺寸较大,再加上其内部的钢液,整体重量很重,通过两个第三油缸6,可以适当减轻每个第三油缸6的负担。

参见图1,优选地,支撑架1上设置有横移导轨11,横移支架2的底部设置有导向轮21,导向轮21与横移导轨11匹配。

这里,通过导向轮21与横移导轨11的配合,使横移支架2可以沿着支撑架1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同时,通过导向轮21与横移导轨11之间的滚动摩擦,相较于传统的滑动摩擦的关系,滚动摩擦所受阻力更加,进一步减小了第一油缸4的负担。

参见图2,优选地,浇注机还包括液压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油箱10、第一管路71、第二管路72、回油总管路79、第一回油分管路8和第一换向阀81,第一管路71的一端与油箱10连通,第一管路71的另一端与第一油缸4的无杆腔油口连通,回油总管路79的一端与油箱10连通,回油总管路79的另一端封闭设置,第一回油分管路8的一端与回油总管路79连通,第二管路72的一端与第一回油分管路8的另一端连通,第二管路72的另一端与第一油缸4的有杆腔油口连通,第一换向阀81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管路71上,第一换向阀81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管路72上,第一管路71上由其一端至第一换向阀8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油泵711和第一单向阀712。

这里,第一管路71、第一油缸4、第二管路72、第一回油分管路8和回油总管路79组成第一油缸4的第一管路系统,通过第一油泵711为第一油缸4进行供油,通过第一换向阀81实现第一油缸4有杆腔油口是进油或者出油,即实现第一油缸4活塞杆的伸长或者收缩。

这里,在第一油泵711和第一换向阀81之间的第一管路71上设置第一单向阀712,保证油液被第一油泵711排出后不会回流。

参见图2,优选地,第一换向阀81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三管路管路73、第四管路74和第二换向阀82,第三管路73的一端与第一管路71连通,第三管路73的另一端与第二油缸5的无杆腔油口连通,第四管路74的一端与第一回油分管路8的另一端连通,第四管路74的另一端与第二油缸5的有杆腔油口连通,第二换向阀82的一端安装在第三管路73上,第二换向阀82的另一端安装在第四管路74上,第二换向阀82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这里,第一换向阀81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如图2所示,第一换向阀81的阀芯处于左位时,第一油缸4的无杆腔油口为进油口,第一油缸4的有杆腔油口为出油口,第一换向阀81的阀芯处于中位时(又叫常态位或者停止位),第一管路71和第二管路72均断开,第一换向阀81的阀芯处于右位时,第一油缸4的有杆腔油口为进油口,第一油缸4的无杆腔油口为出油口。同理,第二换向阀82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第二换向阀82的阀芯处于左位时,第二油缸5的无杆腔油口为进油口,有杆腔油口为出油口,第二换向阀82的阀芯处于中位时,第三管路73和第四管路74均断开,第二换向阀82的阀芯处于中位时,第二油缸5的有杆腔油口为进油口,无杆腔油口为出油口。

这里,通过使第一换向阀81的阀芯处于中位,使得在第一油泵711工作时,油箱10内的油液(可以是水乙二醇)由第一管路71向第三管路73分流,即可以实现向第二油缸5供油,并配合控制第二换向阀82的阀芯的位置,依次实现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伸长或者收缩。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一换向阀81的阀芯位置的控制以及第二换向阀82的阀芯的位置的控制的配合,可以实现油缸的九种动作:第一种、第一油缸4不工作,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伸长;第二种、第一油缸4不工作,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收缩;第三种、第一油缸4和第二油缸5均不工作;第四种、第一油缸4的活塞杆伸长,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伸长;第五种、第一油缸4的活塞杆伸长,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收缩;第六种、第一油缸4的活塞杆伸长,第二油缸5均不工作;第七种、第一油缸4的活塞杆收缩,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伸长;第八种、第一油缸4的活塞杆收缩,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收缩;第九种、第一油缸4的活塞杆收缩,第二油缸5不工作。

参见图2,优选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五管路75、第六管路76、第三换向阀83和截止式换向阀9,第五管路75的一端与截止式换向阀9的一端连通,第五管路75的另一端与第三油缸6的无杆腔油口连通,截止式换向阀9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管路71上,截止式换向阀9位于第三管路73的一端与第一单向阀712之间,截止式换向阀9用于调节第一管路71中的介质向第五管路75流入,第六管路76的一端与回油总管路79连通,第六管路76的另一端与第三油缸6的有杆腔油口连通,第三换向阀83的一端安装在第五管路75上,第三换向阀83的另一端安装在第六管路76上,第三换向阀83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其中,第三管路73与第一管路71的连通处位于第一换向阀81与截止式换向阀9之间。

这里,截止式换向阀9可以保证第一油泵711下的油液向第一油缸4供油或者向第五管路75供油,同时通过第三换向阀83保证由第一油泵711供的油液可以从第三油缸6的无杆腔油口进油或者从无杆腔油口出油。如第一换向阀81和第二换向阀82一样,第三换向阀83也为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第三换向阀83的阀芯处于左位时,第三油缸6的无杆腔油口为进油口,有杆腔油口为出油口,第三换向阀83的阀芯处于中位时,第五管路75和第六管路76切断,第三油缸6处于不工作状态,第三换向阀83的阀芯处于右位时,第三油缸6的有杆腔油口为进油口,无杆腔油口为出油口。

参见图2,优选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七管路77,第七管路77的一端与油箱10连通,第七管路77的另一端与第五管路75连通,第七管路77与第五管路75的连通处位于截止式换向阀9与第三换向阀83之间,第七管路77由其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二油泵771和第二单向阀772。

这里,可以通过第一管路71上的第一油泵711和第七管路77上的第二油泵771共同为第三油缸6供油。

参见图2,优选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第八管路78和第四换向阀84,第八管路78的一端与油箱10连通,第八管路78的另一端与第五管路75连通,第八管路78与第五管路75的连通处位于第三换向阀83与第五管路75的另一端之间,第四换向阀84设置于第八管路78上并用于切断或连通第八管路78,第八管路78上由其一端至第四换向阀84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油泵781和第三单向阀782,第三油泵781的流量小于第一油泵711的流量,第三油泵781的流量小于第二油泵771的流量。

这里,可以通过第八管路78上的第三油泵781为第三油缸6供油,其中,第四换向阀84可是是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也可以是其他的阀门,只要可以满足切断第八管路78或接通第八管路78即可。

这里,为了避免钢包对溜槽22补充钢液时发生飞溅、溢满等意外情况,需要使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较慢地伸长,即可以通过小流量的第三油泵781为第三油缸6供油使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伸长,进而使钢包3向溜槽22中补充钢液,此时油液从流通方向依次从第八管路78、第五管路75后通过无杆腔油口进入第三油缸6的无杆腔,然后有杆腔中的油液从第六管路76回到回油总管路79中(此时第三换向阀83的阀芯处于左位),最后回到油箱10中;需要对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收缩时,这时需要加快钢包3回正的时间,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通过第一油泵711和第二油泵771的合流实现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的收缩,具体是:关闭第三油泵781,并通过第三换向阀83切断第八管路78,通过截止式换向阀9使第一管路71中的油液向第五管路75流入,控制第三换向阀83的阀芯处于右位,使第三油缸6的有杆腔油口变为进油口,之后启动第一油泵711和第二油泵771即可完成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的快速收缩。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油泵711、第二油泵771和第三油泵781是分别通过一个电机进行控制开启或闭合的。

参见图2,优选地,第一管路71、第七管路77和第八管路78分别连接有测压接头88和溢流阀881,每个溢流阀881分别通过溢流管路882与回油总管路79连通。

这里,通过测压接头88配合带顶针的测量软管或测量接头相对接后就能将测压接头88打开,进而可以测量对应管路中的液压,如压力过高,可以通过对应的溢流阀881进行调压处理。

参见图2,优选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双向平衡阀85、第一抗衡阀86、第二抗衡阀87和防爆阀89,双向平衡阀85的一端安装在第一管路71上,双向平衡阀85的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管路72上,第一抗衡阀86的一端安装在第三管路73上,第一抗衡阀86的另一端安装在第四管路74上,第二抗衡阀87的一端安装在第五管路75上,第二抗衡阀87的另一端安装在第六管路76上,防爆阀89安装在第三油缸6的无杆腔油口处。

这里,通过双向平衡阀85可以保证第一油缸4进油和出油压力相对平衡,通过第一抗衡阀86可以保证第二油缸5的活塞杆在运动停止后能够即刻锁死,通过第二抗衡阀87可以保证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在运动停止后能够即刻锁死。另外,由于第三油缸6承载着重量很重的钢包,在第五管路75靠近第三油缸6无杆腔油口的位置设置防爆阀89,可以在此处管路破裂后立刻封闭无杆腔油口,防止油液外漏,以及防止第三油缸6的活塞杆带动钢包3做自由落体运动,造成事故。

参见图2,优选地,回油总管路79的末端设置有冷却器105和回油过滤器104。另外,在油箱10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清洗窗107。

这里,液压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液位计101、温度传感器102、液位继电器103、电加热器106、空气过滤器108,使液压控制系统功能更齐全。比如回油过滤器104设在回油总管路79的末端,其作用是把液压控制系统内产生或侵入的污染物在返回油箱10前过滤掉,冷却器105用于对回到油箱10前的油液进行适当的冷却作用。液位计101安装在油箱10的外侧壁上并与油箱10内部的油源连通,如此设置,液位计101用于测量油箱10中油液高度;空气过滤器108的一端与油源连通,空气过滤器108的另一端与外界空气连通,空气过滤器108用于调节液压控制系统中油源的内外压力差,空气过滤器108用于清除空气中的微粒杂质,滤清效率高,流动阻力低;液位继电器103是控制油箱10内油液液面的继电器,当液面达到一定高度时,继电器就会动作切断控制油泵工作的电机的电源,液面低于一定位置时,接通电源使油泵工作。

虽然本实用新型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