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高塑中锰钢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3816155发布日期:2023-04-19 16:4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快速加热热成形工艺,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冷却至室温的所述中锰钢板进行烘烤,得到微观组织包括奥氏体、马氏体以及铁素体的高强高塑中锰钢的步骤中,所述奥氏体在高强高塑中锰钢中的体积比为[10,25]%,所述马氏体在高强高塑中锰钢中的体积比为[70,90]%,所述铁素体在高强高塑中锰钢中的体积比小于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包括c、mn、si和fe,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还包括nb,所述nb的质量百分比为[0,0.2]wt%。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还包括mo,所述mo的质量百分比为[0,3.0]wt%。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还包括质量百分比为[0,1.0]wt%的v、质量百分比为[0,0.5]wt%的ti、质量百分比为[0,5.0]wt%的ni和质量百分比为[0,5.0]wt%的cu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轧制的中锰钢板进行逆相变退火的步骤中,所述退火的温度为550-700℃,所述退火的时间为1-10h。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退火的温度为620-650℃,所述退火的时间为2-8h。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逆相变退火后的所述中锰钢板进行快速加热至奥氏体单相区温度范围内,在该奥氏体单相区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冲压成形,然后冷却至室温的步骤中,所述快速加热的速率为20-300℃/s,所述奥氏体单相区温度范围为780-1000℃,所述热冲压成形的时间为0-180s,所述冷却的速率5-1000℃/s。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加热的速率为40-100℃/s,所述奥氏体单相区温度范围为820-920℃,所述热冲压成形的时间为0-5s,所述冷却的速率20-300℃/s。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冷却至室温的所述中锰钢板进行烘烤的步骤中,所述烘烤的温度为100-400℃,所述烘烤的时间为5-180min。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烤的温度为150-250℃,所述烘烤的时间为10-60min。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轧制的中锰钢板进行逆相变退火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15.一种由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高强高塑中锰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包括c、mn、si和fe,其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高强高塑中锰钢,其特征在于,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高强高塑中锰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具有微观组织,所述微观组织包括奥氏体、马氏体以及铁素体,其中所述奥氏体在高强高塑中锰钢中的体积比为[10,25]%,所述马氏体在高强高塑中锰钢中的体积比为[70,90]%,所述铁素体在高强高塑中锰钢中的体积比小于5%。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高强高塑中锰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还包括nb,所述nb的质量百分比为[0,0.2]wt%。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8所述的高强高塑中锰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还包括mo,所述mo的质量百分比为[0,3.0]wt%。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高强高塑中锰钢,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还包括质量百分比为[0,1.0]wt%的v、质量百分比为[0,0.5]wt%的ti、质量百分比为[0,5.0]wt%的ni和质量百分比为[0,5.0]wt%的cu中的至少一种。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强高塑中锰钢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快速加热热成形工艺,包括:对轧制的中锰钢板进行逆相变退火;对逆相变退火后的所述中锰钢板进行快速加热至奥氏体单相区温度范围内,在该奥氏体单相区温度范围内进行热冲压成形,然后冷却至室温;以及对冷却至室温的所述中锰钢板进行烘烤,得到微观组织包括奥氏体、马氏体以及铁素体的高强高塑中锰钢。高强高塑中锰钢的化学组分包括C、Mn、Si和Fe,其中:C在所述高强高塑中锰钢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05‑0.35wt%,Mn的质量百分比为2.0‑5.0wt%,Si的质量百分比为0.1‑2.0wt%。用快速加热热成形工艺制备的高强高塑中锰钢抗拉强度超过1600MPa,强塑积大于30GPa%,且易于加工生产,加工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王岩,杨志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华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