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9722发布日期:2021-11-25 11:4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具体是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
3.现有的模具在压合成型后,其冷却速度较慢,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散热速度快的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满足当前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包括成型模具,所述成型模具内设置有成型槽,所述成型模具的顶部安装有两个圆杆,两个所述圆杆的顶部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压合装置,两个所述圆杆上均连接有一个风冷装置,所述成型模具的底部安装有延伸至其内部的顶升装置,所述成型模具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贴合的循环水冷装置,所述成型模具的底部安装有冷却机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第二水箱、导热杆和散热球,所述第二水箱位于成型模具的下方,所述导热杆延伸至成型模具内部,所述导热杆的底部延伸至第二水箱内与散热球相连。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风冷装置包括:转接板、转动杆、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风扇和滚轮,所述转接板与圆杆相连,所述转接板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底部与第一齿轮相连,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安装有与之转动配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底部安装有风扇,所述第二齿轮的内圈通过多个滚轮与圆杆转动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升装置包括:第二液压缸和顶升板,所述第二液压缸安装于成型模具的底部,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伸缩杆延伸至成型模具内与顶升板相连。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循环水冷装置包括:第一水箱、水泵、水管和吸热壳体,所述第一水箱安装于地面上,所述第一水箱内安装有水泵,所述成型模具的侧面安装有多个吸热壳体,所述吸热壳体呈圆形,多个所述吸热壳体之间通过水管相连通,所述水管的一端与水泵相连,所述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水箱相连。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合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和压板,所述第一液压缸安装于安装板的顶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伸缩杆延伸至安装板的下侧与压板相
连。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热壳体、导热杆和散热球均采用铜制成。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使用时,通过压合装置对材料进行压合,使其在成型槽内成型,然后,通过第二液压缸带动顶升板将成型后的零件顶起,此时,通过转动杆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二齿轮转动,通过第二齿轮转动带动风扇转动,使得风扇转动到成型零件的上方,通过风扇吹风对成型零件进行散热;通过水泵将冷水输送至吸热壳体内,通过吸热壳体内的冷水对成型模具侧面的热量进行吸收,吸收热量后的水流通过水管回流到第一水箱内冷却,使得成型模具的散热效果更好;通过导热杆对成型模具底部的热量进行吸收,导热杆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球上,通过散热球的球形设计使其表面积更大,散热更快,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散热速度快。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中a

a向视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中b

b向视图。
17.图中:1

成型模具,101

成型槽,2

圆杆,3

安装板,4

压合装置,401

第一液压缸,402

压板,5

风冷装置,501

转接板,502

转动杆,503

第一齿轮,504

第二齿轮,505

风扇,506

滚轮,6

顶升装置,601

第二液压缸,602

顶升板,7

循环水冷装置,701

第一水箱,702

水泵,703

水管,704

吸热壳体,8

冷却机构,801

第二水箱,802

导热杆,803

散热球,9

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是为了清楚说明产品部件进行的编号,不代表任何实质性区别。“上”“下”“左”“右”的方向均以附图所示方向为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0.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1.实施例1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包括成型模具1,所述成型模具1内设置有成型槽101,所述成型模具1的顶部安装有两个圆杆2,两个所述
圆杆2的顶部连接有安装板3,所述安装板3上安装有压合装置4,所述压合装置4包括:第一液压缸401和压板402,所述第一液压缸401安装于安装板3的顶部,所述第一液压缸401的伸缩杆延伸至安装板3的下侧与压板402相连,两个所述圆杆2上均连接有一个风冷装置5,所述风冷装置5包括:转接板501、转动杆502、第一齿轮503、第二齿轮504、风扇505和滚轮506,所述转接板501与圆杆2相连,所述转接板501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杆502,所述转动杆502的底部与第一齿轮503相连,所述第一齿轮503的一侧安装有与之转动配合的第二齿轮504,所述第二齿轮504的底部安装有风扇505,所述第二齿轮504的内圈通过多个滚轮506与圆杆2转动连接,所述成型模具1的底部安装有延伸至其内部的顶升装置6,所述顶升装置6包括:第二液压缸601和顶升板602,所述第二液压缸601安装于成型模具1的底部,所述第二液压缸601的伸缩杆延伸至成型模具1内与顶升板602相连,当第二液压缸601处于收缩状态时,顶升板602的顶面与成型槽101的底面保持齐平,所述成型模具1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个与之相贴合的循环水冷装置7,所述循环水冷装置7包括:第一水箱701、水泵702、水管703和吸热壳体704,所述第一水箱701安装于地面上,所述第一水箱701内安装有水泵702,所述成型模具1的侧面安装有多个吸热壳体704,所述吸热壳体704呈圆形,使其表面积更大,吸热效果更好,多个所述吸热壳体704之间通过水管703相连通,所述水管703的一端与水泵702相连,所述水管703的另一端与第一水箱701相连,所述成型模具1的底部安装有冷却机构8,所述冷却机构8包括:第二水箱801、导热杆802和散热球803,所述第二水箱801位于成型模具1的下方,第二水箱801内存放有冷却液,所述导热杆802延伸至成型模具1内部,所述导热杆802的底部延伸至第二水箱801内与散热球803相连,所述成型模具1的底部安装有多个支腿9。使用时,通过压合装置4对材料进行压合,使其在成型槽101内成型,然后,通过第二液压缸601带动顶升板602将成型后的零件顶起,此时,通过转动杆502带动第一齿轮503转动,通过第一齿轮503转动带动第二齿轮504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04转动带动风扇505转动,使得风扇505转动到成型零件的上方,通过风扇505吹风对成型零件进行散热;通过水泵702将冷水输送至吸热壳体704内,通过吸热壳体704内的冷水对成型模具1侧面的热量进行吸收,吸收热量后的水流通过水管703回流到第一水箱701内冷却,使得成型模具1的散热效果更好;通过导热杆802对成型模具1底部的热量进行吸收,导热杆802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球803上,通过散热球803的球形设计使其表面积更大,散热更快,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
23.实施例2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吸热壳体704、导热杆802和散热球803均采用铜制成,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新型快速冷却成型压铸模具,使用时,通过压合装置4对材料进行压合,使其在成型槽101内成型,然后,通过第二液压缸601带动顶升板602将成型后的零件顶起,此时,通过转动杆502带动第一齿轮503转动,通过第一齿轮503转动带动第二齿轮504转动,通过第二齿轮504转动带动风扇505转动,使得风扇505转动到成型零件的上方,通过风扇505吹风对成型零件进行散热;通过水泵702将冷水输送至吸热壳体704内,通过吸热壳体704内的冷水对成型模具1侧面的热量进行吸收,吸收热量后的水流通过水管703回流到第一水箱701内冷却,使得成型模具1的散热效果更好;通过导热杆802对成型模具1底部的热量进行吸收,导热杆802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球803上,通过散热球803的球形设计使其表面积更大,散热更快,有利于提高散热速度。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