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套圈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2.在轴承套圈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对轴承套圈的两端进行打磨,保证其平整度,目前双端面打磨设备上料多为手动上料,需要人工将轴承套圈依次放入打磨装置内,在这种加工模式下,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打磨工作的效率低下,轴承套圈加工的质量难以保证,且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轴承套圈飞溅造成加工人员受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以解决轴承套圈加工过程中,加工效率低下,加工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包括设备支架、上料盘、两个相向设置的打磨组件,两个打磨组件与设备支架配合安装,所述上料盘侧面开有与轴承套圈相匹配的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安装凹槽内侧设有轴承套圈,所述上料盘安装于两个打磨组件之间,所述上料盘与上料转动组件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上料转动组件主体与设备支架固定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打磨组件与设备支架滑动连接,所述上料盘包括固定板、活动板,所述固定板和活动板的外侧均开有与轴承套圈相匹配的安装凹槽,所述固定板与上料转动组件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上固设有多个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上开有螺纹孔,所述活动板上开有与螺纹孔对应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侧设有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与固定板螺纹连接,所述安装螺栓外侧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位于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
7.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还包括储料仓,所述储料仓内具有储料腔体,所述储料腔体内设有多个倾斜设置的导向板,所述储料仓上端开有加料口,所述储料仓开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朝向上料盘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的一端与储料仓铰接,另一端开有螺纹孔,所述储料仓上开有与螺纹孔对应的弧形通孔,所述弧形通孔内侧设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与导向板螺纹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打磨组件包括打磨电机、打磨盘,所述打磨盘与打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打磨盘的外侧设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与设备支架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上固设有弧形限位条,所述弧形限位条的位置与轴承套圈的位置相对应。
11.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限位条的两侧固设有导向侧板,所述导向侧板远离弧形限位条的一端为斜面,所述斜面与导向侧板远离弧形限位条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2.进一步的,所述设备支架上开有与上料盘对应的下料凹槽,所述下料凹槽内固设有与轴承套圈对应的下料板,所述下料板倾斜设置,所述下料板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侧板。
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使用时将轴承套圈放置在安装凹槽内,上料转动组件带动上料盘的上端朝向打磨组件方向转动,安装凹槽带动轴承套圈移动,使轴承套圈在两个打磨组件之间进行打磨,加工过程中不用人工将轴承套圈放置在打磨组件之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加工质量。
15.(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防护罩起到了防止轴承套圈飞溅的作用,提高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16.(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导向侧板对轴承套圈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其能对齐两个打磨盘之间,保证了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料盘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活动板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料盘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储料仓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储料仓剖面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设备支架;2-打磨组件;3-上料盘;4-储料仓;5-上料转动组件;6-导向侧板;7-轴承套圈;8-弧形限位条;9-安装螺栓;10-压缩弹簧;11-防护罩;12-下料板;201-打磨盘;202-打磨电机;301-固定板;302-活动板;303-安装柱;304-安装凹槽;305-螺纹孔;306-安装孔;401-弧形通孔;402-调节螺栓;403-导向板;404-加料口;405-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
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2.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包括设备支架1、上料盘3、两个相向设置的打磨组件2,两个打磨组件2与设备支架1配合安装,上料盘3侧面开有与轴承套圈7相匹配的安装凹槽304,安装凹槽304的数量为多个,安装凹槽304内侧设有轴承套圈7,上料盘3安装于两个打磨组件2之间,上料盘3于上料转动组件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上料转动组件5主体与设备支架1固定连接。使用时将轴承套圈7放置在安装凹槽304内,上料转动组件5带动上料盘3的上端朝向打磨组件2方向转动,安装凹槽304带动轴承套圈7移动,使轴承套圈7在两个打磨组件2之间进行打磨,加工过程中不用人工将轴承套圈7放置在打磨组件2之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加工质量。上料转动组件5采用但不限于现有的电机。设备支架1上开有与上料盘3对应的下料凹槽,下料凹槽内固设有与轴承套圈7对应的下料板12,所述下料板12倾斜设置,下料板12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侧板。
33.如图4至图6所示,打磨组件2与设备支架1滑动连接,可以调节两个打磨组件2之间的距离,上料盘3包括固定板301、活动板302,固定板301和活动板302的外侧均开有与轴承套圈7相匹配的安装凹槽304,固定板301与上料转动组件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固定板301上固设有四个安装柱303,安装柱303上开有螺纹孔305,活动板302上开有与螺纹孔305对应的安装孔306,安装孔306内侧设有安装螺栓9,安装螺栓9与固定板301螺纹连接,安装螺栓9外侧设有压缩弹簧10,压缩弹簧10位于固定板301和活动板302之间。通过调整安装螺栓9的松紧可以改变固定板301和活动板302之间的距离,能够适用于多种厚度轴承套圈7的打磨作业。
34.如图7、图8所示,轴承套圈双端面打磨装置还包括储料仓4,储料仓4内具有储料腔体,储料腔体内设有多个倾斜设置的导向板403,储料仓4上端开有加料口404,储料仓4开有出料口405,出料口405朝向上料盘3设置,轴承套圈7从进料口进入,导向板403倾斜设置,在重力的作用轴承套圈7滚动至出料口405,然后进入安装凹槽304内。不需要人工将轴承套圈7放置在安装凹槽304内提高了工作效率。最下端的一个导向板403的一端与储料仓4铰接,另一端开有螺纹孔305,储料仓4上开有与螺纹孔305对应的弧形通孔401,弧形通孔401内侧设有调节螺栓402,调节螺栓402与导向板403螺纹连接,通过调整调节螺栓402的位置,可以调整该导向板403的倾斜度,进而改变储料仓4的出料速度。
35.如图1至图3所示,打磨组件2包括打磨电机202、打磨盘201,打磨盘201与打磨电机20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打磨盘201的外侧设有防护罩11,防护罩11与设备支架1固定连接。防护罩11起到了防止轴承套圈7飞溅的作用,提高加工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护罩11上固设有弧形限位条8,弧形限位条8的位置与轴承套圈7的位置相对应。弧形限位条8对轴承套圈7起
到了限位的作用,使其能够伴随上料盘3转动。弧形限位条8的两侧固设有导向侧板6,导向侧板6远离弧形限位条8的一端为斜面,斜面与导向侧板6远离弧形限位条8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导向侧板6对轴承套圈7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其能对齐两个打磨盘201之间,保证了加工质量。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