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89525发布日期:2022-05-30 21:06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涂附磨具产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体、磨料和粘结剂,其中基体最为重要。其都是以各种纸基、布基为基体,以普通的棕刚玉或碳化硅为磨料,用酚醛树脂做粘结剂制作而成的一种磨削工具。因纸、布的精度不够造成涂附磨具产品只适合一般的磨削和抛光。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工业产品对涂附磨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普通磨削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特别是电子行业、仪器、仪表行业、航空、航天行业对涂附磨具产品的要求更苛刻、更高,仅有超精密研磨带才能满足高精密磨削要求,磨床是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加工的机床。大多数的磨床是使用高速旋转的砂轮进行磨削加工,少数的是使用油石、砂带等其他磨具和游离磨料进行加工,如珩磨机、超精加工机床、砂带磨床、研磨机和抛光机等。磨床能加工硬度较高的材料,如淬硬钢、硬质合金等;也能加工脆性材料,如玻璃、花岗石。磨床能作高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很小的磨削,也能进行高效率的磨削,如强力磨削等。
3.现有的打磨抛光装置,在磨削加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如果处理不当,长期被工作人员吸入体内,对身体的危害程度极大,严重的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对磨具加工之前,需要工作人员对磨具进行加持,对外径不同的磨具进行加持时,需要更换相适配的夹具,加持的过程中,操作相对麻烦,故现有的模具生产加工用的打磨抛光装置存在降尘效果较差和不便于加持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所述底座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有卡盘,所述卡盘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的两侧面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卡块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表面与第一滑槽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远离卡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开设有吸尘口,所述吸尘口的出口端固定连接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吸尘箱,所述通风管的内壁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安装有风扇电机,所述风扇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扇叶,所述吸尘箱的底部设置有灰尘箱,所述吸尘箱的外表面开设有排风口。
8.可选的,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主臂,所述主臂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臂,所述伸缩臂的下表面安装有砂轮。
9.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旋转台,所述旋转台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旋转台的上表面安装有卡盘,所述凹槽的底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表面传动连接有旋转台。
10.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限位销,所述卡盘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通过限位销在限位槽内滑动。
11.可选的,所述吸尘箱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的数量为五个,且呈矩形阵列分布。
12.可选的,所述第一滑槽和卡块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卡块的侧面开设有两个位置相互错落第二滑槽,卡块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下表面的限位销在限位槽内的直线运动。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通过卡块、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设置,使该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具备了固定磨具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拧动把手带动螺纹杆,进而带动卡块,卡块通过带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进而带动其余三个卡块向内移动,通过左右拧动把手便可拆装磨具,进而达到了便于加持磨具的目的。
16.2、该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通过吸尘箱、风扇电机和扇叶的设置,使该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具备了降尘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磨具打磨抛光时所产生的灰尘,通过打开风扇电机,使扇叶反转,灰尘通过吸尘口进入吸尘箱内,再通过过滤网的过滤后,灰尘落入灰尘箱内,过滤后的空气通过排风口排出,进而起到了减少粉尘被工作人员吸入体内的作用,达到了降尘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持装置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尘箱正面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台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底座正面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底座;2、外壳;3、主臂;4、伸缩臂;5、砂轮;6、吸尘口;7、通风管;8、吸尘箱;9、凹槽;10、电机;11、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旋转台;14、第一滑槽;15、卡块;16、第一连接杆;17、第二连接杆;18、固定块;19、螺纹杆;20、把手;21、限位销;22、限位槽;23、卡盘;24、支撑杆;25、风扇电机;26、扇叶;27、灰尘箱;28、过滤网;29、排风口;30、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外壳2,外壳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主臂3,主臂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臂4,伸缩臂4的下表面安装有砂轮5,底座1的上表面活动连接有卡盘23,卡盘2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滑槽14,第一滑槽14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卡块15,卡块15的两侧面滑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6和第二连接杆17,第一连接杆16和第二连接杆17的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限位销21,卡盘23的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22,第一连接杆16和第二连接杆17通过限位销21在限位槽22内滑动,卡块15的表面活动连接有螺纹杆19,螺纹杆19的表面螺纹连接有固定块18,固定块18的表面与第一滑槽14的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滑槽14和卡块15的数量均为四个,卡块15的侧面开设有两个位置相互错落第二滑槽30,卡块15通过第一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7下表面的限位销21在限位槽22内的直线运动,螺纹杆19远离卡块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手20,外壳2的内侧壁开设有吸尘口6,吸尘口6的出口端固定连接有通风管7,通风管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吸尘箱8,吸尘箱8的内部安装有过滤网28,过滤网28的数量为五个,且呈矩形阵列分布,通风管7的内壁设置有支撑杆24,支撑杆24的一端安装有风扇电机25,风扇电机2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扇叶26,吸尘箱8的底部设置有灰尘箱27,吸尘箱8的外表面开设有排风口29,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凹槽9,凹槽9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旋转台13,旋转台1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12,旋转台13的上表面安装有卡盘23,凹槽9的底部安装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1,第一齿轮11的表面传动连接有旋转台13。
25.使用时,将卡块15调整到适当位置,将磨具放入卡块15的支撑部位内,工作人员使用扳手向右拧动把手20(为保证磨具基体不被夹伤,在加持位置垫上砂纸),把手20带动螺纹杆19在固定块18的表面螺纹转动,进而带动卡块15向内移动,移动过程中,卡块15带动其表面滑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杆16和第二连接杆17移动,移动时通过第一连接杆16和第二连接杆17下表面的限位销21在限位槽22内延槽做直线移动,两个连接杆移动时,位置相互错落,且第二滑槽30与侧面的连接杆的倾斜角度一致,以确保连接杆与卡块15之间的棱形接合,使第一连接杆16和第二连接杆17延限位槽22的方向向内同步运动,进而将磨具固定,拆卸时只需向左拧动把手20即可,操作简单便捷,达到了便于加持的目的,打开电机10,电机10带动第一齿轮11,进而带动第二齿轮12转动,进而使旋转台13通过其表面的滑块在凹槽9内壁的滑道内转动,进而使固定在旋转台13上表面的卡盘23转动,通过配合转动的砂轮5(砂轮为磨具专用砂轮)对磨具进行打磨抛光,在打磨抛光的过程中,若产生灰尘,则打开风扇电机25,风扇电机25带动扇叶26反转,进而将装置内产生的灰尘通过吸尘口6再经过通风管7吸入吸尘箱内,灰尘进而吸尘箱8后,通过过滤网28将灰尘过滤,灰尘落入灰尘箱27内,空气从排风口29排出,增加了空气质量,达到了降尘的目的。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通过卡块15、第一连接杆16、第二连接杆17的设置,使该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具备了固定磨具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拧动把手20带动螺纹杆19,进而带动卡块15,卡块15通过带动第一连接杆16和第二连接杆17,进而带动其余三个卡块15向内移动,通过左右拧动把手20便可拆装磨具,进而达到了便于加持磨具的目的,通过吸尘箱8、风扇电机25和扇叶26的设置,使该磨具生产加工的打磨抛光装置具备了降尘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磨具打磨抛光时所产生的灰尘,通过打开风扇电机
25,使扇叶26反转,灰尘通过吸尘口6进入吸尘箱8内,再通过过滤网28的过滤后,灰尘落入灰尘箱27内,过滤后的空气通过排风口29排出,进而起到了减少粉尘被工作人员吸入体内的作用,达到了降尘的目的。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