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28595发布日期:2023-03-28 22:05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炼铁喷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


背景技术:

2.高炉喷吹辅助燃料是现代高炉炼铁生产广泛采用的新技术,同时它还是现代高炉炉况调节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喷吹的燃料可以是煤粉、碳粉、粒煤或天然气,其中,喷吹脱硫脱硝后残余碳粉更是受到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高度重视,这项技术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相关的炼铁新工艺中,更是得到了不断地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3.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就是将经过脱硫和脱硝处理后的碳粉吹入高炉中,使其充分燃烧以使高炉中温度达到理想条件,但目前现有的装置结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结构设计够简单,多数是将碳粉从固定在送热风机出风口处的一根送煤管中喷出,使碳粉与热风混合,在利用风力将碳粉送至混合管与高炉的连接处,再在滤网的过滤下进入高炉中进行燃烧,由于过程中仅依靠风力使碳粉与热风混合,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碳粉混合不够均匀的问题,从而导致碳粉燃烧效率下降的问题;另外滤网在长期使用下滤孔还容易发生堵塞,那么就需要对高炉与混合管道进行拆卸,以达到对滤网的清理效果,操作起来费时费力。
4.同时当碳粉体积过大时会在自重的情况下落至第一混合管内底部,则送热风机的中心无法正对该部分碳粉进而无法向后端进行传送;同时借助滤网对部分碳粉进行过滤后会残留在喷煤管道内底部,不仅增大清理难度,同时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降低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包括送热风机,所述送热风机上连通有第一混合管,所述第一混合管远离所述送热风机的一端连通有第二混合管,所述第二混合管的内部设有混合组件,所述第二混合管远离所述第一混合管的一端连通有喷煤管道,所述喷煤管道远离所述第二混合管一端的内壁设有滤网,所述滤网的内侧设有与所述滤网相适配的清理组件;
7.所述混合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外表面均匀阵列设有多组混合杆,所述混合管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均设有膨胀气囊;
8.所述清理组件包括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与所述第二转动杆通过插接组件插接固定,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外表面设有刮杆,所述刮杆靠近所述滤网的一侧设有刷头;
9.所述第二混合管的内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喷煤管道的内底部设有落杂口,所述出料口的底部和所述落杂口的底部之间通过回流通道相连通。
10.优选的,所述出料口的顶部设有沉头槽,所述膨胀气囊远离所述混合杆的一端设有压盘,所述压盘与所述沉头槽相匹配,所述沉头槽与所述出料口相连通。
11.优选的,所述回流通道远离所述落杂口的一端通过单向排气阀设有侧通道,所述侧通道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混合管到达所述第一混合管内,所述侧通道的顶部均匀阵列设有多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混合管的内底部相连通,所述单向排气阀的通气方向为沿所述回流通道端至所述第一混合管内腔端。
12.优选的,所述滤网靠近所述第二混合管端设有斜台,所述斜台的另一端底部与落杂口的底部相匹配,所述斜台从所述滤网端向所述落杂口端斜向下倾斜。
13.优选的,所述斜台的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长度与所述刷头的长度相匹配,所述刮杆与所述落杂口相匹配,所述挡板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转动杆的转动方向相匹配,即所述第二转动杆的转动方向为沿所述斜台端至所述挡板端。
14.优选的,所述第一混合管的侧壁上可拆卸有四个送煤管,所述送煤管上均设有喷煤机,所述第一混合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四个管孔,所述送煤管设置在管孔内,且所述送煤管与所述第一混合管之间的夹角为45度,所述送煤管的前端设有固定板。
15.优选的,所述混合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合管内壁上的多根支撑杆和混合扇叶,所述支撑杆分为两组,每组所述支撑杆有三根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混合管两端且,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混合管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共同设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内均设有第一密封轴承,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密封轴承内,所述第一转动杆靠近所述第一混合管的一端设有混合扇叶。
16.优选的,所述喷煤管道的管壁上开设有壁口,所述壁口处设有盖板,所述插接组件包括多组插槽,所述插槽均匀阵列开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杆靠近所述喷煤管道端部,所述第二转动杆靠近所述第二混合管端均匀阵列设有多组插杆,所述插槽与所述插杆相匹配。
17.优选的,所述清理组件还包括多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喷煤管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共同设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内设有第二密封轴承,且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密封轴承内。
18.优选的,所述第一混合管与所述第二混合管以及所述第二混合管与所述喷煤管道之间均通过相适配的管道螺栓与管道螺母固定配合连接在一起。
1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0.1.本发明通过在第二混合管中设置混合扇叶、第一转动杆以及混合杆,提升碳粉与热风的混合效果,进而实现提高碳粉的燃烧效率的效果,使得固定在刮杆上的刷头可以对滤网上粘附的少数碳粉进行清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保持滤网滤孔畅通的效果,便于对刮杆以及刷头进行清理,进一步实现便于对滤网进行清理的效果。
21.2.本发明通过设置混合杆和刮杆,适应性强,操作简单,混合效果好,混合效率高,同时除杂排杂效果强,还能在对碳粉和热风进行混合时还能对滤网7进行除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22.3.本发明通过设置膨胀气囊和回流通道,对各内壁清洁效果好,避免造成污染影响后续装置的使用,还能对不合格的碳粉等进行回流再次混合搅拌,稳定高效,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拼接效率高,安装简单便捷,对碳粉和热风进行彻底有效的混合搅拌,混合效率高,混合效果好。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送煤管分布示意图;
26.图4为本发明第一混合管剖视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第二混合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发明喷煤管道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30.图8为图7中a处放大示意图
31.图中:1、送热风机;2、第一混合管;3、送煤管;4、喷煤机;5、第二混合管;6、喷煤管道;7、滤网;8、固定板;9、支撑杆;10、混合扇叶;11、第一转动杆;12、混合杆;13、支撑环;14、第一密封轴承;15、盖板;16、连接杆;17、连接环;18、第二密封轴承;19、插杆;20、第二转动杆;21、刮杆;22、刷头;23、挡板;24、斜台;25、落杂口;26、回流通道;27、膨胀气囊;28、压盘;29、出料口;30、侧通道;31、单向排气阀;32、沉头槽;33、插槽;34、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4.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35.第一实施例
36.如图1-6所示,一种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包括送热风机1,在送热风机1上连通有第一混合管2,第一混合管2的侧壁上可拆卸有四个送煤管3,送煤管3上均设有喷煤机4,第一混合管2远离送热风机1的一端连通有第二混合管5,在第二混合管5远离的第一混合管2的一端连通有喷煤管道6,喷煤管道6远离第二混合管5一端的内壁上设有滤网7,通过上述设置,送煤管3中的脱硫脱硝残余碳粉在风力的作用下,经过第一混合管2、第二混合管5以及喷煤管道6,在滤网7的过滤作用下进入高炉进行燃烧,可实现装置对脱硫脱硝残余碳粉的输送效果。
37.第一混合管2的管壁上开设有四个管孔以及第一螺纹孔,四个送煤管3设置在管孔内,送煤管3的前端设有固定板8,固定板8上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相适配的第一固定孔,在第一固定孔内设有与第一螺纹孔配合的第一螺钉,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对送煤管3的拆卸,方便后期的故障维修。
38.混合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杆11,第一转动杆11的外表面均匀阵列设有多组混合杆12,第一转动杆11转动时带动混合杆12转动,混合杆12转动对第二混合管5内部的碳粉和热风进行混合,提高其混合效果以及混合效率。
39.混合组件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混合管5内壁上的多根支撑杆9和混合扇叶10,支撑杆9分为两组,每组支撑杆9有三根且分别设置在第二混合管5两端,支撑杆9的一端与第二混合管5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杆9的另一端共同设有一支撑环13,支撑环13内均设有第一密封轴承14,第一转动杆11转动连接在第一密封轴承14内,在第一转动杆11靠近第一混合管2的一端设有混合扇叶10,因此,热风与碳粉在第一混合管2中进行初步混合进入第二混合管5后,混合扇叶10在风力的作用开始旋转,从而带动固定连接在第一转动杆11上的多根混合杆12转动,并对处于第二混合管5中的热风与碳粉进行混合搅拌,以此来提升碳粉与热风的混合效果,提高碳粉的燃烧效率。
40.每个送煤管3与第一混合管2之间的夹角为45度,四个送煤管3分别开设在第一混合管2管壁的四等分点处,四个送煤管3的末端均做收口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在提高装置对碳粉输送效率的同时,增强碳粉与热风混合效果。
41.第一混合管2与第二混合管5以及第二混合管5与喷煤管道6之间均通过相适配的管道螺栓与管道螺母固定配合连接在一起,通过此设置,便于第一混合管2、第二混合管5以及喷煤管道6之间的拆卸,便于后期故障的排查与维修,体现装置的适应性。
42.在支撑杆9远离支撑环13的一端均轴向开设有第二螺纹孔,在第二混合管5的管壁上配合开设有第二固定孔,在第二固定孔内设有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的第二螺钉,通过第二螺钉使支撑杆9与第二混合管5在固定在一起,实现混合组件的拆卸效果,便于对零部件进行更换。
43.其中清理组件包括第二转动杆20,第一转动杆11与第二转动杆20通过插接组件插接固定,第二转动杆20的外表面设有刮杆21,刮杆21靠近滤网7的一侧设有刷头22,当第一转动杆11转动时通过插接组件带动第二转动杆20转动,第二转动杆20转动时会带动刮杆21转动,刮杆21转动时借助端部的刷头22对滤网7表面进行刮除清洁,进一步提高滤网7的过滤性和清洁性。
44.插接组件包括多组插槽33,插槽33均匀阵列开设于第一转动杆11靠近喷煤管道6端部,第二转动杆20靠近第二混合管5端均匀阵列设有多组插杆19,插槽33与插杆19相匹配,因此当第一转动杆11转动时通过插槽33和插杆19相配合带动第二转动杆20同步转动,从而对滤网7进行清洁,提高工作效率,节能减排。
45.喷煤管道6的管壁上开设有壁口,在壁口处设有盖板15,在壁口的两侧开设有第三螺纹孔,在盖板15上开设有与第三螺纹孔相适配的第三固定孔,在第三固定孔内设有与第三螺纹孔配合的第三螺钉,通过第三螺钉提高盖板15对喷煤管道6的密封性,其中通过第三螺钉、第三固定孔以及第三螺纹孔相互配合,使盖板15与喷煤管道6固定在一起,方便对清理组件进行拆卸,便于对刮杆21以及刷头22进行清理。
46.清理组件还包括多组连接杆16,连接杆16的一端与喷煤管道6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杆16的另一端共同设有连接环17,在连接环17内设有第二密封轴承18,且第二转动杆20转动连接于第二密封轴承18上,则借助清理组件对滤网7进行清理,进一步实现便于对滤网7进行清理的效果。
47.当在第二混合管5中进行混合的热风与碳粉进入喷煤管道6后,在滤网7的过滤作用下进入高炉进行燃烧,在风力的作用下第一转动杆11带动第二转动杆20转动,第二转动杆20转动带动刮杆21转动,使得固定在刮杆21上的刷头22可以对滤网7上粘附的少数碳粉
进行清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保持滤网7滤孔畅通的效果。
48.使用时,喷煤机4启动并将碳粉沿送煤管3喷至第一混合管2,同时送热风机1启动,送热风机1向第一混合管2内喷入热风,热风和碳粉在第一混合管2内进行一阶混合,混合完成后在热风的风力作用下到达第二混合管5内进行二阶的混合,尤其的,热风与混合扇叶10冲击后带动混合扇叶10转动,混合扇叶10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杆11转动,第一转动杆11转动时带动外表面的多组混合杆12转动,多组混合杆12在第二混合管5内转动并对内部的碳粉和热风进行混合搅拌,进一步的提高碳粉和热风的混合成程度,进而保证后续使用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49.混合之后在热风的风力作用下带动第二混合管5内的碳粉和热风到达喷煤管道6内部,并沿喷煤管道6穿过滤网7进入高炉内部进行后续的燃烧使用,借助滤网7进一步的提高了进入高炉内碳粉和热风的细密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碳粉的充分燃烧,保证高炉内的温度满足所需要求。
50.同时第一转动杆11转动时通过插接组件带动第二转动杆20转动,第二转动杆20转动时带动刮杆21转动,刮杆21转动时带动刷头22转动,刷头22与滤网7紧密贴合,因此刷头22转动时将滤网7端部卡接的杂质等进行刮除排出,避免滤网7的堵塞降低碳粉和热风的排风效率。
51.该装置适应性强,操作简单,混合效果好,混合效率高,同时除杂排杂效果强,还能在对碳粉和热风进行混合时还能对滤网7进行除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52.第二实施例
53.如图7和图8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将碳粉沿送煤管3送至第一混合管2内时,而由于碳粉的体积大小不一,因此部分碳粉由于其体积较大,或者沿送煤管3喷至第一混合管2内时并未到达送热风机1正对端口处,则会出现部分碳粉落至第一混合管2内底部造成浪费;同时当经过混合后的碳粉杂质在滤网7处被过滤后落至喷煤管道6内底部,不仅会降低碳粉量,同时还对喷煤管道6造成污染,提高后期清洁和维护难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脱硫脱硝残余碳粉输送喷煤装置还包括:混合杆12远离第一转动杆11的一端均设有膨胀气囊27,膨胀气囊27远离混合杆12的一端设有压盘28,当送热风机1启动后,第二混合管5内的温度升高,则膨胀气囊27体积增大并带动端部的压盘28与第二混合管5的内壁相接触,不仅提高对第二混合管5内部热风和碳粉的混合效果,同时随着第一转动杆11的转动还能对第二混合管5的内壁附着的灰尘杂质等进行刮除,有效的提高装置的混合性和清洁性。
54.第二混合管5的内底部设有出料口29,出料口29的顶部设有沉头槽32,压盘28与沉头槽32相匹配,沉头槽32与出料口29相连通,因此体积较大的碳粉沿出料口29重新回流至第二混合管5内进行再次的混合,提高碳粉的产出质量,保证所有碳粉均可得到混合破碎,避免部分碳粉浪费。
55.喷煤管道6的内底部设有落杂口25,刮杆21与落杂口25相匹配,出料口29的底部和落杂口25的底部之间通过回流通道26相连通,因此当刮杆21转动时将滤网7端部的部分体积较大的碳粉等刮除,并随着刮杆21和刷头22到达落杂口25顶部并最终落至落杂口25内部,最终沿落杂口25到达回流通道26内进行回流。
56.回流通道26远离落杂口25的一端通过单向排气阀31设有侧通道30,侧通道30另一端穿过第二混合管5到达第一混合管2,因此当回流通道26受到挤压时内部气体会沿侧通道
30流通至第一混合管2,侧通道30的顶部均匀阵列设有多组排气孔34,排气孔34的另一端与第一混合管2的内底部相连通,借助排气孔34排出的气体对沉积在第一混合管2内部的碳粉进行吹起散落,并配合送热风机1将该部分的碳粉吹动至第二混合管5内进行混合,提高碳粉的使用率,单向排气阀31的通气方向为沿回流通道26端至第一混合管2内腔端,而根据单向排气阀31的单向排气方向,第一混合管2内的气体并不会沿侧通道30流通至回流通道26内部,进而保证后续工作的稳定性。
57.滤网7靠近第二混合管5端设有斜台24,斜台24的另一端底部与落杂口25的底部相匹配,斜台24从滤网7端向落杂口25端斜向下倾斜,因此当刷头22将滤网7表面的碳粉杂质刮除后并持续转动至底部时,在碳粉杂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落在斜台24顶部,并沿斜台24落至落杂口25内进行回流实现二次破碎除杂,该过程有效的提高了对杂质的回收率,避免部分杂质落在喷煤管道6内底部造成碳粉的浪费。
58.尤其的,为了保证沿滤网7端部落下的杂质均被彻底有效的回收,则斜台24可设计为漏斗状,且该斜台24的外表面与喷煤管道6靠近滤网7的端部相贴合,斜台24的底部输出端正对落杂口25,则无论滤网7端部的杂质从任意方向落下均会落至斜台24端部,并沿斜台24落至落杂口25进行回流混合破碎。
59.且斜台24具备一定的导风作用,使得喷煤管道6内的热风在斜台24的导风作用下到达落杂口25端,并沿落杂口25到达回流通道26内,进而不仅可以对回流通道26内的碳粉杂质等施加推力提高其回流至第二混合管5的效率,同时还能对第二混合管5热风量进行补充,避免在对碳粉杂质进行混合搅拌时因热风量不足而降低其混合效果。
60.斜台24的一侧设有挡板23,挡板23的长度与刷头22的长度相匹配,挡板23的位置与第二转动杆20的转动方向相匹配,即第二转动杆20的转动方向为沿斜台24端至挡板23端,因此当刮杆21带动刷头22随着第二转动杆20转动时,刷头22先与斜台24接触并将刮除的滤网7表面的杂质进行排出,同时借助挡板23将杂质阻挡在斜台24顶部,避免斜台24顶部的部分杂质随着刷头22的转动继续随之向转动,从而有效的提高碳粉的回收效率,尤其的挡板23还能对刷头22进行清洁刮除,提高刷头22持续工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避免刷头22内部因积攒过多杂质而降低其清洁性能。
61.使用时,按照第一实施例所述将碳粉沿送煤管3送至第一混合管2内,启动送热风机1,此时在送热风机1的送风作用下将第一混合管2内的碳粉吹至第二混合管5内,同时由于各个送煤管3所处的位置不同,且碳粉的体积尺寸不同,因此第一混合管2内会存在部分碳粉沉积在内底部,进而造成部分碳粉未使用等问题,不仅提高装置的清洗难度,同时还会降低碳粉使用率。
62.而当热风携带部分碳粉到达第二混合管5内部,借助热风的风力作用带动混合扇叶10转动,混合扇叶10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杆11转动,第一转动杆11转动时同步带动周侧面的多组混合杆12转动,混合杆12转动将第二混合管5内部的热风和碳粉等进行混合搅拌,进而对碳粉进行破碎提高其与热风的混合程度。
63.同时第二混合管5在热风的作用下温度升高,则膨胀气囊27体积增大并带动端部的压盘28向靠近第二混合管5内壁端移动,压盘28与第二混合管5的内壁相互挤压接触,此时随着的第二混合杆12的转动带动膨胀气囊27以及端部的压盘28同步转动,进而不仅有效的提高对第二混合管5内部碳粉和热风的混合程度,同时借助压盘28与第二混合管5内壁相
贴合对第二混合管5的内壁进行刮除清洁,有效的提高对第二混合管5的清洁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混合效果。
64.第一转动杆11转动时通过插接组件带动第二转动杆20转动,同时在热风的作用下带动混合完成后的碳粉和热风到达喷煤管道6内,并沿喷煤管道6经过滤网7的过滤作用到达高炉内进行燃烧,滤网7将部分体积过大的碳粉进行阻拦过滤,并使其落至滤网7外端部,此时第二转动杆20转动时带动刮杆21转动,刮杆21转动时带动刷头22随之转动,刷头22转动时对滤网7外表面进行刮除,使得滤网7外表面过滤出来的较大体积的碳粉杂质进行回收再次混合破碎。
65.具体的,碳粉随着刷头22的刮除沿滤网7向下转动并最终到达斜台24顶部,此时在碳粉自身重力以及挡板23阻挡力的共同作用下碳粉杂质落至斜台24顶部,并沿斜台24落至落杂口25内部,当碳粉不断在落杂口25掉落时会汇集至回流通道26端部进行后续的回流再破碎。
66.具体的,当第一转动杆11带动混合杆12和膨胀气囊27转动时,膨胀气囊27带动端部的压盘28与第二混合管5内部相互贴合转动,而混合杆12转动至沉头槽32的正顶部时,刮杆21转动至落杂口25正顶部并堵塞落杂口25的开口处,此时在膨胀气囊27的膨胀力作用下带动压盘28向下运动并插入沉头槽32内,借助压盘28对沉头槽32内的压力向出料口29和回流通道26内挤压排气,而由于回流通道26的另一端的落杂口25被刮杆21堵塞,则该气体沿单向排气阀31到达侧通道30内,并在侧通道30内不断汇集至第一混合管2内,最终沿多组排气孔34排出,借助该气压将沉淀在第一混合管2内底部的较大体积的碳粉进行风力吹动使得其重新向上飘散,且该气体还能对第一混合管2的内底部的碳粉进行风力破碎,并在送热风机1的作用下到达第二混合管5内部进行后续的混合,进而有效的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碳粉的使用率,避免部分杂质无法得到充分的混合和燃烧造成能源的浪费。
67.而当第一转动杆11继续转动时会带动混合杆12转动,混合杆12转动时通过膨胀气囊27带动压盘28转动并与沉头槽32脱离,此时第一转动杆11带动第二转动杆20继续转动,第二转动杆20带动刮杆21转动并与落杂口25的顶部脱离,则借助压盘28与沉头槽32脱离时产生的负压作用以及斜台24对喷煤管道6内的热风的导向作用,使得回流通道26内的压强减小,进而在气压作用下带动回流通道26内的碳粉杂质等向靠近出料口29端移动,并最终沿出料口29向上排至第二混合管5内进行再次的混合搅拌,实现碳粉杂质的回流再混合搅拌,搅拌效率更高,破碎效果更好,避免造成碳粉资源的浪费,降低能源损耗。
68.具体的,此时由于单向排气阀31的单向排气作用,使得侧通道30内的气体无法通过单向排气阀31到达回流通道26内,因此排气孔34端只会产生单向的高频排气,进而对第一混合管2内底部的碳粉进行向上冲击,对其进行风力破碎,并配合送热风机1向第二混合管5端吹动送料。
69.按照上述过程对热风和碳粉进行混合搅拌,并且对较大的碳粉或者碳粉杂质等进行回流至第二混合管5进行多次的混合搅拌,保证混合的彻底性和稳定性,使用完成后只需要关闭喷煤机4和送热风机1,并依次打开装置进行清理即可。
70.该装置拼接效率高,安装简单便捷,同时对碳粉和热风进行彻底有效的混合搅拌,混合效率高,混合效果好,对装置内壁清洁效果好,避免造成污染影响后续装置的使用,还能对不合格的碳粉等进行回流再次混合搅拌,稳定高效,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7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