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件的铸造模具及砂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98848发布日期:2022-07-19 21:22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零件的铸造模具及砂芯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件的铸造模具及砂芯模具。


背景技术:

2.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铸造毛坯因近乎成形,而达到免机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制作时间,铸造是比较经济的毛坯成形方法,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更能显示出它的经济性。
3.对于一些带有槽且槽内的底部设计有部件的零件,例如泵零件,该零件通过一次铸造工艺通常不能铸造出来,通常是将带有槽的零件的铸胚铸造出来,然后再对该铸胚的槽底部进行机械加工(如雕刻)的工序完成,由于铸胚待加工的槽的空间较小,铸胚的槽底部上的部件通过机械加工的方式,加工困难,每次只能加工一个,加工效率低的问题,依次需要设计一款便于对零件内部进行加工的铸造模具及用于铸造该铸造模具的砂芯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零件的铸造模具及砂芯模具,具有便于铸造槽内设有部件的零件,制作效率高、便于手动铸造砂芯的优势。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零件的铸造模具,包括: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出料件,外部带有通孔的铸胚能够插接所述出料件上,所述出料件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出料口;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出料件连通的进料通道;及,一部分能够插入所述通孔内远离所述出料件一端的、另一部分限位于所述通孔外的砂芯,位于所述通孔的砂芯的端部设置有铸造凹槽。
6.所述铸造模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一侧的、用于将所述铸胚及所述砂芯盖设在内的第一壳体;及,盖设于所述底板上远离所述第一壳体一侧、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配合下将所述底板盖设在内的第二壳体。
7.所述砂芯包括插入所述通孔内插接部,所述插接部的外侧壁能够与所述通孔内侧壁紧贴,所述铸造凹槽设置在所述插接部一端;及,一体设置于所述插接部上远离所述铸造凹槽一端的头部,所述头部的横截面向远离所述插接部一端逐渐增大。
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通过出料件插接进铸胚的通孔的一端内,然后将砂芯带有铸造凹槽的一端插接经铸胚通孔的另一端,金属液体通过进料通道输送至出料口,然后输送至底板与砂芯之间的通孔空间内,由于砂芯底部设置有与代加工部件的铸造凹槽,金属液体凝固后便实现对铸胚内部空间的加工,铸造容易,提升效率,由于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出料件,实现一次性对多个铸胚进行加工,从而提升零件的加工效率。
9.一种砂芯模具,其用于铸造上述零件的铸造模具的砂芯,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模;一体设置在所述底模上的、且与所述砂芯端部的铸造凹槽适配的凸起部;及,设置在所述底
模上的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上设置有铸造孔,所述铸造孔套设在所述凸起部外。
10.所述凸起部设置有若干个且呈一字间隔排列在所述底模的中线上,所述模具本体包括:一端通过转动轴转动式装配在所述底模中线上的左模,所述左模的底部能够与所述底模的面部贴合;及,一端转动式转配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右模,所述右模一端的底部贴合在所述左模靠近所述转动轴一端的面贴合,所述右模底部能够与所述面部贴合,所述左模与所述右模侧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对第一凹槽,所述右模与所述左模相向转动至贴合时,所述右模的第一凹槽与所述左模的第一凹槽衔接形成所述铸造孔。
11.所述底模上位于两个相邻所述凸起部之间突出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左模与所述右模底部上对称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右模与所述左模相向转动至贴合时,所述右模的第二凹槽与所述左模的第二凹槽衔接形成与所述连接部适配的凹槽。
12.所述左模上远离所述转动轴一端及所述右模上远离所述转动轴一端均设置有把手。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一种砂芯模具,其用于铸造上述的零件的铸造模具的砂芯,砂芯模具包括底模、凸起部及模具本体。模具本体包括:左模及右模。左模一端通过转动轴转动式装配在底模中线上,左模的底部能够与底模的面部贴合。右模一端转动式转配在转动轴上,右模一端的底部贴合在左模靠近转动轴一端的面贴合,右模底部能够与面部贴合,左模与右模侧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对第一凹槽,右模与左模相向转动至贴合时,右模的第一凹槽与左模的第一凹槽衔接形成铸造孔具有便于砂芯的制作,使得操作人员只需手工操作便可实现砂芯的制作,使得砂芯的制作简单、效率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是铸胚安装在底板的出料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零件的铸造模具的一种方向的爆炸示意图;
17.图3是零件的铸造模具的另一种方向的爆炸示意图;
18.图4是铸胚安装在底板的出料件上且砂芯安装在铸胚上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图4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6是砂芯模具合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砂芯模具开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一种铸胚经铸造模经加工完成后形成的零件的剖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2、出料件;3、进料通道;4、砂芯;5、铸胚;a、通孔;b、铸造凹槽;6、第一壳体;7、第二壳体;41、插接部;42、头部;43、突起部;8、底模;9、凸起部;10、模具本体;c、铸造孔;101、左模;102、右模;103、转动轴;d、第一凹槽;e、第二凹槽;104、把手;105、连接部;f、圆弧状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26.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零件的铸造模具,如图1、4、5所示,包括:底板1、出料件2、进料通道3及砂芯4。
27.多个出料件2设置于底板1上,外部带有通孔a的铸胚5能够插接出料件2上,出料件2上设置有与通孔a连通的出料口。进料通道3设置于底板1上并与出料件2连通。砂芯4一部分能够插入通孔a内远离出料件2一端、另一部分限位于通孔a外,位于通孔a的砂芯4的端部设置有铸造凹槽b。
2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出料件2插接进铸胚5的通孔a的一端内,然后将砂芯4带有铸造凹槽b的一端插接经铸胚5通孔a的另一端,金属液体通过进料通道3输送至出料口,然后输送至底板1与砂芯4之间的通孔a空间内,由于砂芯4底部设置有与代加工部件的铸造凹槽b,金属液体凝固后便实现对铸胚5内部空间的加工,铸造容易,提升效率,由于底板1上设置有多个出料件2,实现一次性对多个铸胚5进行加工,从而提升零件的加工效率。
29.优选地,如图2、3所示,为避免金属液体滴落而造成浪费,铸造模具还包括:第一壳体6及第二壳体7。
30.第一壳体6设置于底板1一侧的、用于将铸胚5及砂芯4盖设在内。第二壳体7盖设于底板1上远离第一壳体6一侧、用于在第一壳体6的配合下将底板1盖设在内。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壳体6或第二壳体7能够将底板1支撑起来。
31.优选地,为便于砂芯4与铸胚5之间的装配及分离,砂芯4包括插接部41及头部42。
32.插接部41插入通孔a内,插接部41的外侧壁能够与通孔a内侧壁紧贴,铸造凹槽b设置在插接部41一端。头部42一体设置于插接部41上远离铸造凹槽b一端,头部42的横截面向远离插接部41一端逐渐增大。
33.以一种泵产品零件的铸胚5为例,如图5、8所示,该泵产品零件的铸胚5上的通孔a为呈近似圆柱状的倒锥台状,插接部41为与通孔a适配的倒锥台状,头部42呈倒锥台状,头部42的侧壁的坡度小于插接部41侧壁的坡度,此时底板1上的出料件2呈圆柱状或圆台状。插接部41的端部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形成铸造凹槽b的圆弧状的突起部43,突起部43设置有两个,两个凸起部9对称设置在插接部41的端部外围且呈环形设置在插接部41上。使用该零件的铸造模具时,将该泵零件的铸胚5通孔a一端插接在出料件2外,然后将砂芯4的插接部41插接进铸胚5通孔a另一端,此时插接部41底部与出料件2面部之间构成间隙,然后通过进料通道3及出料口向通孔a内的间隙及铸造凹槽b灌注金属液体,待金属液体凝固成型,取下砂芯4,从而完成对铸胚5的加工,以形成槽体底部的边缘对称设置有两个圆弧状凹槽f的加工完成的泵零件。
34.一种砂芯4模具,其用于铸造上述的零件的铸造模具的砂芯4,如图6、7所示,所示,包括:底模8、凸起部9及模具本体10。
35.凸起部9一体设置在底模8上、且与砂芯4端部的铸造凹槽b适配。模具本体10设置在底模8上,模具本体10上设置有铸造孔c,铸造孔c套设在凸起部9外。
36.优选地,为增加铸造砂芯4的效率。凸起部9设置有若干个且呈一字间隔排列在底模8的中线上,为便于砂芯4的制作,使得操作人员只需手工操作便可实现砂芯4的制作,使得砂芯4的制作简单、效率高的效果。模具本体10包括:左模101及右模102。左模101一端通过转动轴103转动式装配在底模8中线上,左模101的底部能够与底模8的面部贴合。右模102一端转动式转配在转动轴103上,右模102一端的底部贴合在左模101靠近转动轴103一端的面贴合,右模102底部能够与面部贴合,左模101与右模102侧壁上对称设置有若干对第一凹槽d,右模102与左模101相向转动至贴合时,右模102的第一凹槽d与左模101的第一凹槽d衔接形成铸造孔c。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轴103为依次插接在右模102、左模101及底模8的插销。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右模102与左模101相向转动至贴合时,铸造孔c为底部为第一倒锥台状顶部为第二倒锥台状,第一倒锥台状的坡度大于第二倒锥台状的坡度。
37.优选地,底模8上位于两个相邻凸起部9之间突出设置有连接部105,左模101与右模102底部上对称设置有第二凹槽e,第二凹槽e与第一凹槽d连通,右模102与左模101相向转动至贴合时,右模102的第二凹槽e与左模101的第二凹槽e衔接形成与连接部105适配的凹槽。
38.优选地,为便于砂芯4模具的脱模或合模,左模101上远离转动轴103一端及右模102上远离转动轴103一端均设置有把手104。
39.以上,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