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25466发布日期:2022-10-14 23:59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涉及机械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在对研磨机进行研磨液注入时,一般通过外部的喷射装置直接将研磨液喷注到加工台的表面,使研磨液大量的与工件和研磨盘接触,但是该方式会由于研磨盘与研磨液发生直接接触导致在研磨盘高速旋转的状态下将研磨液甩出,从而出现严重的飞溅现象,该问题不仅对后续的清理工作产生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由于飞溅的问题,会导致部分研磨液无法重复使用,飞溅到外部后无法进行直接收集,因此对研磨液的需求量增加,具有严重的浪费情况,进而增加了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稳定性高,防飞溅效果好,避免浪费。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包括防飞溅装置本体和研磨盘,防飞溅装置本体包括工作台和遮挡套筒,所述工作台的顶端的外侧安装有连接机构,所述遮挡套筒的内侧设置有研磨空腔,所述研磨盘安装在研磨空腔的内部,所述研磨盘的顶端通过转轴从遮挡套筒的顶端穿出,所述遮挡套筒的顶部的侧边设置有储液仓,所述研磨空腔的顶端安装有注入结构。
5.进一步地,所述遮挡套筒的顶端的中间安装有轴承,所述转轴从轴承的内部向研磨空腔的内部穿过,所述储液仓的顶端设置有注入口,所述储液仓的内部与底端的注入通道内部相连通,所述注入结构的一端插入到注入通道的开口位置。
6.进一步地,所述轴承的内圈直径大于转轴的表面直径,所述研磨盘和遮挡套筒的底端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储液仓的内部填充有研磨液。
7.进一步地,所述注入结构的顶端安装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后端连接顶杆,所述顶杆的表面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后端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顶杆的末端安装有密封板。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限位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遮挡套筒的内壁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注入结构和注入通道共设置有多组且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弹簧在初始状态下通过顶杆将推板按压在转轴的表面。
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立柱和拉绳,所述遮挡套筒的顶端安装有拉环,所述立柱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侧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有拉绳。
11.进一步地,所述拉绳的两端均通过第一弹簧与固定环处活动连接,所述拉绳从拉环的内部穿过,且拉环以对称的形式安装在遮挡套筒顶端的两侧。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1.该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通过遮挡套筒可以随着转轴的移动进行同步移动,将内部研磨产生的飞溅被遮挡套筒的内壁阻挡,防飞溅效果更好,便于后续清理,充分利用了研磨液,降低了浪费的情况。
14.2.该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通过连接机构将遮挡套筒进行限位,避免遮挡套筒随着转轴的转动而旋转,从而提高了遮挡套筒的稳定性,避免对流到外部的研磨液产生影响。
15.3.该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在内部通过注入结构可以通过该装置自动对内部的研磨液进行补充,不需要外部注入设备,降低了设备制造成本,且更加精准的对研磨液的喷注位置进行限制,提高了研磨液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1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中遮挡套筒部分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中遮挡套筒部分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中注入结构部分的示意图;
21.图中:1-工作台、2-连接机构、3-遮挡套筒、4-注入结构、5-立柱、6-固定环、7-第一弹簧、8-拉绳、9-拉环、10-转轴、11-研磨盘、12-储液仓、13-注入口、14-轴承、15-注入通道、16-研磨空腔、17-推板、18-顶杆、19-限位板、20-第二弹簧、21-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研磨机的研磨液防飞溅装置,包括防飞溅装置本体和研磨盘11,防飞溅装置本体包括工作台1和遮挡套筒3,所述工作台1的顶端的外侧安装有连接机构2,所述遮挡套筒3的内侧设置有研磨空腔16,所述研磨盘11安装在研磨空腔16的内部,所述研磨盘11的顶端通过转轴10从遮挡套筒3的顶端穿出,所述遮挡套筒3的顶部的侧边设置有储液仓12,所述研磨空腔16的顶端安装有注入结构4,该防飞溅装置直接套设在研磨机构中的底端,随着转轴10和研磨盘11的平面移动而同步移动,通过遮挡套筒3对研磨盘11的遮挡,来避免研磨盘11与研磨液接触后由于高转速导致的飞溅的情况发生,因此在遮挡套筒3的内部设置有空心的研磨空腔16,使用时需要将研磨盘11安装在转轴10的底端,并通过遮挡套筒3将转轴10的底端与研磨盘11进行包围遮挡,并置于工作台1的表面,使用时将待研磨的工件放置在工作台1的顶端,将研磨盘11以及遮挡套筒3压在工件的顶端,即可启动外部的动力设备驱动转轴10转动,通过研磨盘11对工件的表面进行研磨操作,并利用外部的移轴设备驱动整个转轴10水平移动,通过遮挡套筒3顶端的轴承14与转轴10表面接触,即可随着转轴10的移动进行相应的位移。
24.本实施例,所述遮挡套筒3的顶端的中间安装有轴承14,所述转轴10从轴承14的内部向研磨空腔16的内部穿过,所述储液仓12的顶端设置有注入口13,所述储液仓12的内部
与底端的注入通道15内部相连通,所述注入结构4的一端插入到注入通道15的开口位置,所述轴承14的内圈直径大于转轴10的表面直径,所述研磨盘11和遮挡套筒3的底端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储液仓12的内部填充有研磨液,由于整个遮挡套筒3随着转轴10的移动而移动,因此可以将研磨液包围在研磨空腔16的内部,使研磨液能够充分的填充在研磨盘11和工件的间隙中,促进研磨效率,该装置取消了外部的研磨液注入设备,在加工前通过注入口13将足量的研磨液注入到储液仓12的内部,在储液仓12的底端通过注入通道15与研磨空腔16的内部相连通,随着转轴10的移动,即可触发研磨空腔16内侧的注入结构4,将储液仓12内的研磨液穿过注入通道15最终流入到研磨空腔16的内部,因此加工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诸如设备,降低了设备的整体制造成本,且能够更加精准的对研磨液的喷射位置进行到导向,提高了研磨液的利用率。
25.本实施例,所述注入结构4的顶端安装有推板17,所述推板17的后端连接顶杆18,所述顶杆18的表面安装有限位板19,所述限位板19的后端套设有第二弹簧20,所述顶杆18的末端安装有密封板21,所述第二弹簧20的一端与限位板19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0的另一端与遮挡套筒3的内壁固定连接,在遮挡套筒3的顶端设置有空心的轴承14,将转轴10从该轴承14的内侧向内部穿过,且轴承14的内圈直径大于转轴10的表面直径,因此转轴10的表面位于中心时,不与轴承14的内圈发生直接接触,由于注入结构4设置有多个,且每个注入结构4的顶端均设置有推板17,每个推板17在第二弹簧20的作用下与转轴10的表面接触,因此当转轴10随着外部的移动轴设备进行水平位移时,转轴10会首先将移动产生的推力施加在推板17上,推板17通过中间的顶杆18将该推力作用在末端的密封板21处,密封板21安装在注入通道15的内部,并覆盖在注入通道15的出口处,因此通过顶杆18的推动,即可将密封板21从注入通道15的开口处移开,此时注入通道15的研磨液即可穿过注入通道15从开口处流入到研磨空腔16内,实现自动注入的效果。
26.本实施例,所述注入结构4和注入通道15共设置有多组且数量相同,所述第二弹簧20在初始状态下通过顶杆18将推板17按压在转轴10的表面,当顶杆18被转轴10推动后,保持同步移动时,顶杆18末端的弹簧在遮挡套筒3内壁的反向推动下,即可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反馈到顶杆18上即可及那个顶杆18向转轴10方向反向推动,进而再次将密封板21拉动重新封堵在注入通道15的开口位置,实现自动封堵的作用,且该过程中,转轴10仅会对移动方向上的注入通道15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内部设置的多组注入结构4可以随着转轴10的移动方向时相应方向上的注入通道15开启,进一步提高了研磨液的使用效率,使注入的研磨液能够第一时间流入到研磨区域中。
27.本实施例,所述连接机构2包括立柱5和拉绳8,所述遮挡套筒3的顶端安装有拉环9,所述立柱5的顶端设置有固定环6,所述固定环6的内侧连接有第一弹簧7,所述第一弹簧7的另一端连接有拉绳8,所述拉绳8的两端均通过第一弹簧7与固定环6处活动连接,所述拉绳8从拉环9的内部穿过,且拉环9以对称的形式安装在遮挡套筒3顶端的两侧,连接机构2同中间的拉绳8从遮挡套筒3顶端的拉环9处穿过,由于遮挡套筒3的顶端中间以及内部会频繁的与中间的转轴10发生接触,因此转轴10在高速转动状态下会反馈到遮挡套筒3上,使其产生同向的转动趋势,通过连接机构2中的拉绳8,即可将遮挡套筒3保持稳定,避免发生转动现象,使其仅能够进行平面位移,提高了加工时的稳定性,且拉绳8末端的第一弹簧7可以对遮挡套筒3起到向上拉动的作用,使遮挡套筒3的底端与工件保持贴合的同时,降低遮挡套
筒3对底端的压力,因此在转轴10进行移动时,遮挡套筒3不会对转轴10的移动产生较大的阻碍,降低了转轴10移动时的负载,从而间接的降低了外部动力设备的功耗需求。
28.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