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50506发布日期:2023-02-03 22:46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门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2.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指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智能制造应当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还有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智能制造已经在汽车制造业得到广泛的应用。
3.气门导管是发动机的重要零件之一,可以通过具有超强高吸能合金材料的粉末热压成型再进行热处理进行制造,采用超强高吸能合金材料气门导管导管抗磨损性得到明显提升,在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际生产中压制模具的温度与供应容器内超强高吸能合金材料的粉末混合所需的温度并不相同,现实生产中压制模具与供应容器靠近接触时,易发生热量传递,导致供应容器内的含有添加剂的合金粉末温度升高,合金粉末的流动性变差,合金粉末不能填充到压制模具中,出现影响生产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解决压制模具与供应容器之间易发生热量传递,导致合金粉末的流动性变差,合金粉末不能填充到压制模具中,影响生产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包括压制模具和供应容器,所述压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外模组件,所述外模组件中间开设有腔体,所述下模从下侧插入外模组件中间腔体与上模相对组成压制合金粉末的压制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组件上表面为平坦面,所述外模组件上表面贴面设置有平行移动的冷却平板,所述冷却平板的上表面贴面设置有平行移动的合金粉末盒,所述合金粉末盒呈无底盒状;所述冷却平板一端开设有粉末通孔,所述合金粉末盒平移至粉末通孔上方时,合金粉末通过粉末通孔落入压制腔室;所述冷却平板另一端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合金粉末盒平移至冷却组件上方时,所述冷却平板阻隔合金粉末盒与外模组件之间的热量传递。
6.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组件为平行设置的冷却油路,所述冷却油路垂直于冷却平板平移方向设置。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油路的截面呈圆形或矩形。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却平板包括平板上层和平板下层,所述平板上层内设置有冷却油路,所述平板下层为隔热层。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模包括底模和芯杆,所述底模滑动连接
芯杆和压制腔室内壁。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合金粉末盒和冷却平板连接的驱动装置为液压油缸。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却平板,冷却平板一端开设粉末通孔另一端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组件,冷却平板与供应容器配合进行平行移动,实现供应容器对压制模具供应合金粉末的同时,可以阻隔供应容器与压制模具的热量传递,保持供应容器内合金粉末的良好流动性,合金粉末能顺利填充到压制模具中,保障了正常生产的进行。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冷却平板分层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气门导管压制成型步骤示意图。
17.10、压制模具;11、上模;12、下模;121、底模;122、芯杆;13、外模组件;131、基座;1311、基台;1312、基板;132、外模;14、压制腔室;20、供应容器;21、合金粉末盒;30、冷却平板;31、通孔;32、冷却组件;33、平板上层;34、平板下层;40、液压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表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9.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智能制造用气门导管的成型装置,包括压制模具10和供应容器20,压制模具10包括上模11、下模12和外模组件 13,外模组件13中间开设有腔体,下模12从下侧插入外模组件13中间腔体与上模11相对组成压制合金粉末的压制腔室14;外模组件13上表面为平坦面,外模组件13上表面贴面设置有平行移动的冷却平板30,冷却平板30的上表面贴面设置有平行移动的合金粉末盒21,合金粉末盒21呈无底盒状;冷却平板 30一端开设有粉末通孔31,合金粉末盒21平移至粉末通孔31上方时,合金粉末通过粉末通孔31落入压制腔室14;冷却平板30另一端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组件32;合金粉末盒21平移至冷却组件32上方时,冷却平板30冷却阻隔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
20.如图2所示,压制成型装置具有压制模具10和供应容器20,压制模具10 具有上模11、下模12和外模组件13,上模11和下模12上下成对地压缩合金粉末以形成压块。
21.外模组件13的中间开设有开设有贯穿的腔体,下模12从下侧插入外模组件组件13,形成压制腔室14,上模11从上方插入到压制腔室14,压制腔室14 充满粉末时,上模11压缩粉末,使合金粉末压制为一个成型体。
22.外模组件13外部为基座131,内部设置外模132,基座131包括下部的基台1311和上部的基板1312,基板1312的上表面与外模132的上表面连接成为一个平坦平面,冷却平板30
的底面贴靠基板1312与外模132的上表面,相互之间可以平行移动,基板1312与冷却平板30相邻的部分进行延伸,形成冷却平板30平行移动的支撑。
23.冷却平板30一端开设有粉末通孔31,冷却平板30的平行移动可以使通孔 31与压制腔室14位置重合,合金粉末盒21平移至粉末通孔31上方时,合金粉末通过粉末通孔31落入压制腔室14;通孔31的形状优选与压制腔室14开口形状相同。
24.冷却平板30另一端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组件32;合金粉末盒21平移至冷却组件32上方时,冷却平板30冷却阻隔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
25.冷却平板30的形状为板状,可以设置成单层也可以设置成多层,如图3所示,冷却平板30可以通过将绝热板和冷却层彼此接合而形成,其中隔热层作为平板下层34,冷却层作为平板上层33。
26.冷却组件32可以选用平行设置的冷却油路,冷却油路垂直于冷却平板30 平移方向设置,通过循环流动的冷却油将外模组件13的热传递带走,冷却油路可以采用多种设置方式,其设置不应影响冷却平板30的平移,冷却油路的截面可以设置成方便加工生产的圆形或矩形,在冷却层的内部设置冷却油路,制冷剂在冷却油路中流动。冷却层可以对冷却平板30和合金粉末盒21进行冷却,这样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的热传递可以被阻隔,两者的工作温度可以独立设置,保证了合金粉末盒21内混合合金粉末的流动性。
27.合金粉末盒21和冷却平板30平行移动连接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为气缸、油缸或步进电机,优选液压油缸40,移动精准动力稳定。
28.结合图4,下面分步骤对气门导管压制成型过程进行说明:
29.图4a,冷却平板30的通孔31远离压制腔室14的开口,此时压制腔室14 内没有合金粉末,压制腔室14通过加热处于高温,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 13之间的热量传递被阻隔。
30.图4b,冷却平板30的通孔31移动到压制腔室14开口的上方,此时压制腔室14内没有合金粉末,压制腔室14通过加热处于高温,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被阻隔。
31.图4c,冷却平板30的通孔31保持再压制腔室14开口的上方,合金粉末盒 21移动到通孔31上方,通过通孔31向压制腔室14内注入合金粉末。
32.图4d,合金粉末盒21平移,远离通孔31上方,此时压制腔室14的内部和通孔31的内部同时被被合金粉末填充,合金粉末盒21的侧壁刮掉填充在通孔31中的粉末的上表面,合金粉末上表面与冷却平板30上表面重合,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被阻隔。
33.图4e,调整下模12中的底模121,底模121相对与压制腔室14内壁和芯杆122向下滑动,使通孔31内合金粉末下落,使合金粉末上表面与外模组件13 上表面基本齐平,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被阻隔。
34.图4f,平移冷却平板30,使冷却平板30的通孔31远离压制腔室14的开口,通孔31的侧壁刮掉填充在压制腔室14的粉末的上表面,此时合金粉末上表面与外模组件13上表面重合,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被阻隔。
35.图4g,上模11挤压压制腔室14,金属粉热压成型,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被阻隔。
36.上述步骤中,压制腔室14大小的调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可以通过在压制腔室14内滑动移动底模121,也可以固定底模121滑动外模132和芯杆122 来实现。
37.上述步骤中,除去图4c所示的步骤,当合金粉末盒21远离通孔31上方时,当合金粉末盒21与外模组件13之间的热量传递可以被有效的阻隔。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