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柱导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柱导套组件用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2.导柱,导柱的材质一般选用轴承钢、热作模具钢、易车铁等,而以轴承钢suj2的使用量较大,使导柱在导向性能上的耐用性与可换性大大加强。导柱与组件组成外导柱组件与内导柱组件,具有美丽的金属光泽,导套是一个与导柱配合使用,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的模具配件,一般配合间隙很小,在0.05mm以内;一般多用在模具或一些机械中,来保证运动的准确性。
3.例如,在专利cn216632306u中就提到了一种耐磨耐高温的导套导柱组件,包括八边形导柱和八边形导套,所述八边形导套套设在八边形导柱的外壁并与八边形导柱配合使用,所述八边形导柱的四个不相邻的侧面均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固定套设有滚针,多个所述滚针均与八边形导套的内壁相抵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多个滚针,进而可以避免八边形导套在八边形导柱外部移动时出现偏移,同时利用润滑组件可以避免滚针老化出现卡死的情况,润滑油通过接油组件收集,可以循环利用,并且通过设置通风组件,大幅降低八边形导柱工作时的温度,进而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4.上述的结构中的导柱导套在进行加工时,导柱导套的外表面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飞边、毛刺等现象,此时需要对导柱导套的外壁进行打磨,以消除这些飞边、毛刺。现有的打磨加工采用的是人工打磨的方式,即由人手持打磨机来对导套本体进行打磨,这样打磨方式人工劳动强度大,而且一次只能实现对一个导套本体的打磨,工作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对导柱导套组件进行打磨的导柱导套组件用加工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导柱导套组件用加工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
7.一装夹单元,所述装夹单元包括一装夹平台,该装夹平台呈长方形状,在装夹平台的长轴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装夹组,每组装夹组由数个沿着装夹平台的幅宽方向并列分布的装夹组件共同组成;
8.所述装夹组件包括一竖直设置的装夹柱,所述装夹柱呈八边形状,在装夹柱的上方还设置有一夹紧板,该夹紧板由安装在装夹平台上的夹紧缸驱动进行上下升降;
9.一打磨组件,所述打磨组件包括打磨电机、打磨头、机器人,机器人设置在装夹平台的旁侧,打磨电机安装在机器人上,并由机器人带动进行移动,所述打磨头由打磨电机驱动进行转动。
10.进一步的,所述装夹柱由第一装夹柱、第二装夹柱共同组成,其中,第一装夹柱的
外壁呈八边形状,并直接固定在装夹平台上,所述第二装夹柱套装在第一装夹柱的外壁,且第二装夹柱的外壁与内壁均呈八边形状,所述第二装夹柱与第一装夹柱之间活动固定。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装夹柱与第一装夹柱之间的固定为:在第二装夹柱的内壁的两侧分别开有一固定槽,在固定槽内安装有一固定球,该固定球通过弹簧安装在固定槽内,所述固定球的一段伸出固定槽外,且固定球伸出固定槽外的一段的尺寸小于固定球置于固定槽内的尺寸,在第一装夹柱的外壁的两侧还设置有容固定球伸出固定槽外的一段嵌入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呈截球状。
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装夹单元与打磨组件的配合,实现了对导柱导套的自动打磨,无需再由人工打磨,非常的方便,而且采用两组装夹组的设计,在其中一组装夹组上的导柱导套进行打磨时,可以对装夹组进行导柱导套的下料或上料,节省上下料的时间,提高效率。
13.对于装夹柱采用第一装夹柱与第二装夹柱共同连接的组合式结构,则是为了与导柱导套相配合,既能够用于对导柱的装夹,又能够由于对导套的装夹,具有通用性。
14.而对于第一装夹柱与第二装夹柱之间的连接,采用固定槽、弹簧、固定珠及定位槽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对第一装夹柱与第二装夹柱之间的活动固定,无需采用其他类似与螺栓的固定件,方便第二装夹柱的安装与拆卸。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柱导套组件用加工装置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装夹单元的俯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装夹柱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20.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导柱导套组件用加工装置,包括
21.一装夹单元,装夹单元包括一装夹平台1,该装夹平台1呈长方形状,该装夹平台1由安装在装甲平台1底端的电机11驱动进行转动,在装夹平台1的长轴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装夹组,每组装夹组由数个沿着装夹平台1的幅宽方向并列分布的装夹组件共同组成。
22.装夹组件包括一竖直设置的装夹柱2,装夹柱2呈八边形状,在装夹柱2的上方还设置有一夹紧板3,该夹紧板3由安装在装夹平台1上的夹紧缸4驱动进行上下升降,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缸4为气缸或液压缸。
23.如图3所示的示意图可知,装夹柱2由第一装夹柱21、第二装夹柱22共同组成,其中,第一装夹柱21的外壁呈八边形状,第一装夹柱21的的底端直接固定在装夹平台1的上端面,第二装夹柱22套装在第一装夹柱21的外壁,且第二装夹柱22的外壁与第二装夹柱22的内壁均呈八边形状,第二装夹柱22的内壁的尺寸与第一装夹柱21外壁的尺寸相同,第二装夹柱22与第一装夹柱21之间活动固定。对于装夹柱2采用第一装夹柱21与第二装夹柱22共
同连接的组合式结构,则是为了与导柱导套相配合,由于导套是套装在导柱的外壁上的,因此,导柱与导套的尺寸势必是存在差异的,导套的内壁的尺寸会大于导柱的内壁的尺寸,因此,采用第一装夹柱21与第二装夹柱22相配合,单一的第一装夹柱21用于套装导柱,第一装夹柱21与第二装夹柱的组合则用于套装导套,这样既能够用于对导柱的装夹,又能够由于对导套的装夹,通用性更强。
24.第二装夹柱22与第一装夹柱21之间的固定为:在第二装夹柱22的内壁的两侧分别开有一固定槽,该固定槽水平设计,在固定槽内安装有一固定球23,该固定球23通过弹簧24安装在固定槽内,弹簧24水平设置在固定槽内,且弹簧24的一侧与固定槽的内壁相连接,弹簧24的另一侧与固定球23的端部相连,从而通过弹簧24能够推动固定球23进行水平移动,固定球23的一段伸出固定槽外,且在弹簧24不受力时,固定球23伸出固定槽外的一段的尺寸小于固定球23置于固定槽内的尺寸,在第一装夹柱21的外壁的两侧还设置有容固定球23伸出固定槽外的一段嵌入的定位槽25,定位槽25呈截球状。对于第一装夹柱21与第二装夹柱22之间的连接,采用固定槽、弹簧24、固定珠及定位槽的配合,从而实现了对第一装夹柱21与第二装夹柱22之间的活动固定,无需采用其他类似与螺栓的固定件,方便第二装夹柱22的安装与拆卸。
25.在进行安装时,直接将第二装夹柱22的内壁对准第一装夹柱21的外壁后,下压第二装夹柱22,在固定球23碰触到第一装夹柱21的上端面时,随着第二装夹柱22的继续下压,固定球23会受到挤压,向固定槽内移动,弹簧24受到挤压,当固定球23移动至定位槽25处时,由于定位槽25的存在,固定球23受到的挤压力消失,固定球23会在弹簧24的力的作用下弹出,并嵌入定位槽25内,从而实现了第二装夹柱22与第一装夹柱21的固定;当不需要第二装夹柱22时,直接将第二装夹柱22拔出即可,非常的方便,而且将固定球23伸出固定槽外的一段的尺寸小于固定球23置于固定槽内的尺寸,也是为了方便在拔出第二装夹柱22时,减小所需的力。
26.一打磨组件,打磨组件包括打磨电机、打磨头、机器人,机器人设置在装夹平台1的旁侧,打磨电机安装在机器人上,并由机器人带动进行移动,打磨头由打磨电机驱动进行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打磨电机、打磨头、机器人均为现有市场上常见的打磨电机、打磨头、机器人,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本专利中就不再详述。
27.工作原理:在对导柱导套进行打磨时,首先,确定需要打磨的部件为导柱还是导套,然后,选择是否需要加装第二装夹柱,然后将待打磨的导柱或导套套装在装夹柱2上,再由夹紧缸4下行,带动夹紧板3下行,实现对导柱或导套的压紧,在一组装夹组的各个装夹柱2上均套装有导柱或导套时,利用电机11驱动装夹平台1旋转180
°
,使得该组装夹组旋转至机器人的旁侧,然后利用打磨头对导柱或导套进行打磨;而随着装夹平台1旋转180
°
,再由人工对另一组装夹组进行装夹导柱或导套,或是将打磨好的导柱或导套取下,实现导柱或导套的上料或下料,节省时间。
28.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