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焦油化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
背景技术:
在焦化生产工段,为充分回收焦油中的氨,在蒸氨塔加热蒸馏后,采用蒸氨分缩器将蒸汽与氨汽初步分离。现有的蒸氨分缩器因循环水压力和流量偏低,导致冷却效果差、蒸氨系统阻力偏大,同时分缩器的结构也造成换热效率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能降低蒸氨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安装于蒸氨塔顶部,所述分缩器呈列管式结构,包括壳体、若干管束、分流板、封头,所述壳体一侧的顶部设有冷却水进口,另一侧的底部设有冷却水出口,所述分流板交错设于所述壳体的两侧位于所述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之间,且所述分流板上下两面均设有多个散热套管,所述管束穿设于所述散热套管内,且所述管束的两端通过封板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封头法兰连接所述壳体的顶部,氨气出口设于所述封头的顶部,所述冷却水进口的进水管线上设有增压泵。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出口的出水管线上设有排气阀。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与散热套管采用铜质材质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氨气出口还设有丝网捕雾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壳体的两侧设有交错分布的分流板,将冷却水进行导流,且所述分流板上设有的散热套管,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且所述冷却水进口的进水管线上设有的增压泵,增大了冷却水的流通量,提高了换热效率,也有效地降低了系统阻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述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1安装于蒸氨塔顶部,所述分缩器1呈列管式结构,包括壳体11、若干管束12、分流板13、封头14,所述壳体11一侧的顶部设有冷却水进口111,另一侧的底部设有冷却水出口112,所述分流板13交错设于所述壳体11的两侧位于所述冷却水进口111、冷却水出口112之间,且所述分流板13上下两面均设有多个散热套管132,所述管束12穿设于所述散热套管132内,且所述管束12的两端通过封板15固定于所述壳体11,所述封头14法兰连接所述壳体11的顶部,氨气出口142设于所述封头14的顶部,所述冷却水进口111的进水管线上设有增压泵16。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出口112的出水管线上设有排气阀17,用于排放排出水中的气体,以降低管道阻力。
进一步地,所述分流板13与散热套管132采用铜质材质一体成型,提高了与管束的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氨气出口142还设有丝网捕雾器18,除去氨汽中携带的水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降低系统阻力的蒸氨分缩器1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壳体11的两侧设有交错分布的分流板13,将冷却水进行导流,且所述分流板13上设有的散热套管132,提高了热交换效率,且所述冷却水进口111的进水管线上设有的增压泵16,增大了冷却水的流通量,提高了换热效率,也有效地降低了系统阻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