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稳泡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65167阅读:23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加剂,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加气混凝土中的外加剂,准确地说复合稳泡剂的制备。



背景技术:

在目前建筑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混凝土的发展越来越朝着多性能的方向发展。而近年以来,基于对于混凝土轻质隔音隔热的性能要求,引气型的混凝土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对于引气型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设计如何引入大量稳定并且均匀的气泡是极需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如何赋予所引入的气泡良好的稳定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求。

中国专利公开号102503222a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引气剂及其制备方法,在本发明中,其引气剂主要是由烷基苯磺酸钠、石碳酸、松香、氢氧化钠、硫酸等物质组成。该专利制备的引气剂能够有效的提高气泡膜的强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冻以及抗侵蚀性。

中国专利公考号cn104496525a公开了一种复合型混凝土引气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本专利中运用了磺酸盐型、甜菜碱型、烷醇型的表面活性剂复合组分,由本专利制备的引气剂运用于混凝土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掺量较低并且具有一定的减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引气组分与稳泡组分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在体系中引入均匀稳定微小的气泡,其气泡的引入不仅能够满足混凝土制品质量轻的要求,并且其还具有优良的抗压强度、抗渗性的高效稳泡剂。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主要由胶材和外加剂组成,所述的胶材为水泥、硅灰、石粉、铝粉、水;所述的外加剂为氢氧化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硅树脂聚醚乳液、烷基糖苷、氧化胺、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聚羧酸、葡萄糖酸钠;

所述的胶材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水泥250-350份,硅灰80-120份,石粉160-240份,铝粉35-45份,水200-250份;

所述的外加剂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氢氧化钠40-6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12份,硅树脂聚醚乳液25-35份,烷基糖苷0.05-0.15份,氧化胺0.2-0.4份,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0.05-0.15份,聚羧酸25-35份,葡萄糖酸钠15-25份。

所述的胶材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水泥300份,硅灰100份,石粉200份,铝粉40份,水220份。

所述的外加剂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氢氧化钠5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份,硅树脂聚醚乳液30份,烷基糖苷0.1份,氧化胺0.3份,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0.1份,聚羧酸30份,葡萄糖酸钠20份。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组分中所使用试剂的具体特征为:

(一)胶材

1、水泥:水泥采用p.o42.5型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这一类型的水泥在使用的过程中凝结时间适中,强度较高,并且其被广泛的运用于混凝土领域中价格适中,其所制备的混凝土的价格比较经济实惠。

2、硅灰:硅灰是一种比表面积大活性很高的火山灰物质,在混凝土中添加硅灰,硅灰作为微小的颗粒能够有效的对水泥中的空隙进行有效的填充,从而使水泥体系形成一个一体的凝胶网络,此凝胶网络结构稳定,并且强度较高。

3、石粉:石粉是良好的混凝土工程中的砂子的替代物,在使用的过程中石粉颗粒能够有效的填充混凝土中的空隙结构,提升内部的密实度从而石粉的加入能够有效的增强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4铝粉:铝粉能够与混凝土体系中的碱性物质相互作用而生成大量的气泡,在使用的过程中,铝粉是一种成本较低使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的膨胀作用的矿物掺和物。铝粉运用在加气混凝土中能够有效的在混凝土中引入大量的气泡,并且铝粉的膨胀作用显著,能够有效的增大混凝土的体积并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二)外加剂的设计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作为水泥以及硅灰石粉等基料的激发剂,氢氧化钠能够有效的激发其中活性的氧化硅、氧化铝等活性火山灰物质,使其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加快活性物质的水化作用,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极其高效的加气组分,在混凝土中添加少许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能够为体系中添加大量微小均匀稳定的气泡,并且其所生成的气泡能够在混凝土体系中形成稳定的液膜,其能够有效的增大混凝土的含气量并增大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3、硅树脂聚醚乳液:硅树脂聚醚乳液运用在混凝土中是良好的稳泡组分,特别硅树脂聚醚乳液对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有良好的稳泡效果,硅树脂聚醚乳液的加入能够有效的改变混凝土体系中气泡的排列顺序,使体系中气泡与气泡之间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而不容易被破坏,从而其能够有效的增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4、烷基糖苷:烷基糖苷的表面张力低,并且其生成的泡沫丰富且细腻,耐酸耐碱,对于使用的条件无特殊的要求,在稳泡剂中使用时烷基糖苷能够有效的与离子型以及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配合作用,是良好的辅助助剂。

5、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两性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的与阴性以及阳性的表面活性剂发生配合作用,其具有优良的发泡性和显著的增稠性。而在加气混凝土中适当的增加混凝土的粘稠度能够有效延长所生成的泡沫的寿命,并且黏度大的混凝土中其所生成的膜液不会轻易的流出而损失。

6、氧化胺:氧化胺是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能够作为阴离子型的发泡剂的稳定助剂,是良好的泡沫促进剂,其具有良好的稳泡效果。

7、聚羧酸:聚羧酸是优良高效的减水剂,由于本体系中掺加了大量的矿物掺和物,矿物掺和物的吸水力极强,因此在体系中添加一定的减水剂能够有效的控制体系中水量的使用,聚羧酸能够减少水量的使用,除此之外,聚羧酸减水剂对矿物掺和物起到一定的分散作用,这有利于体系中各组分分散均匀。

8、葡萄糖酸钠:葡萄糖酸钠除了具有很好的分散作用之外还具有优良的缓凝作用,在加气型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在体系进行发泡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时间使发泡剂进行作用,因此水泥凝结的时间不宜过短,而葡萄糖酸钠的加入则能够有效的延长水泥凝结的时间,能够为发泡组分发生作用提供足够的时间。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其制备的步骤为:

a、运行搅拌机,检查搅拌机运行正常;

b、在反应釜中加入外加剂[a1];

c、打开搅拌器,前30分钟将搅拌速度控制为30转每分钟,后20分钟将搅拌速度调整为40转每分钟;

d、将搅拌均匀后的干粉稳泡剂移至储料釜中储存备用;

e、将水以外的胶材拌和均匀;

f、按胶材的重量加入步骤d所得的干粉稳泡剂,其掺量为2-4%,加入干粉稳泡剂以后,加入水拌和均匀;

g、浇灌于所需的场地,后期维护。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在使用本稳泡剂时,对运用该稳泡剂制备得到的混凝土进行了性能上的检测,其具体的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是基于目前市面上的种种引气剂的制备以及使用,本发明设计制备一种高效的引气剂,本发明的亮点主要是在于设计了复合型的引气剂,复合型的引气组分之间相互配合作用,其实际的引气效果比单一的引气剂更加明显。除此之外,本发明中还引入了稳泡组分,稳泡组分的加入能够有效的对体系中已经形成的气泡有良好的稳定效果。引气组分与稳泡组分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在体系中引入均匀稳定微小的气泡,其气泡的引入不仅能够满足混凝土制品质量轻的要求,并且其还具有优良的抗压强度、抗渗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限于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主要由胶材和外加剂组成,所述的胶材为水泥、硅灰、石粉、铝粉、水;所述的外加剂为氢氧化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硅树脂聚醚乳液、烷基糖苷、氧化胺、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聚羧酸、葡萄糖酸钠;

所述的胶材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水泥300份,硅灰100份,石粉200份,铝粉40份,水220份。

所述的外加剂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氢氧化钠5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份,硅树脂聚醚乳液30份,烷基糖苷0.1份,氧化胺0.3份,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0.1份,聚羧酸30份,葡萄糖酸钠20份。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主要由胶材和外加剂组成,所述的胶材为水泥、硅灰、石粉、铝粉、水;所述的外加剂为氢氧化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硅树脂聚醚乳液、烷基糖苷、氧化胺、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聚羧酸、葡萄糖酸钠;

所述的胶材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水泥250份,硅灰80份,石粉160份,铝粉35份,水200份;

所述的外加剂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氢氧化钠6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份,硅树脂聚醚乳液35份,烷基糖苷0.15份,氧化胺0.4份,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0.15份,聚羧酸35份,葡萄糖酸钠25份。

实施例3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主要由胶材和外加剂组成,所述的胶材为水泥、硅灰、石粉、铝粉、水;所述的外加剂为氢氧化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硅树脂聚醚乳液、烷基糖苷、氧化胺、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聚羧酸、葡萄糖酸钠;

所述的胶材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水泥350份,硅灰120份,石粉240份,铝粉45份,水250份;

所述的外加剂的组分重量配比为:氢氧化钠4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份,硅树脂聚醚乳液25份,烷基糖苷0.05份,氧化胺0.2份,n-椰油酰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内盐0.05份,聚羧酸25份,葡萄糖酸钠15份。

实施例4

本发明所述的高效稳泡剂,其制备的步骤为:

a、运行搅拌机,检查搅拌机运行正常;

b、在反应釜中加入外加剂(反应条件);

c、打开搅拌器,前30分钟将搅拌速度控制为30转每分钟,后20分钟将搅拌速度调整为40转每分钟;

d、将搅拌均匀后的干粉稳泡剂移至储料釜中储存备用;

e、将水以外的胶材拌和均匀;

f、按胶材的重量加入步骤d所得的干粉稳泡剂,其掺量为2-4%,加入干粉稳泡剂以后,加入水拌和均匀;

g、浇灌于所需的场地,后期维护。

不知道这里是否加入组分之间的重量更为合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