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59491发布日期:2018-11-24 12:02阅读:7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林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根系是作物吸收水分预养分、合成生理活性物质、促进地上部生长的重要器官。生根剂是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是在植物体内维持植物的顶端优势,诱导同化产物向产品(果实)运输,促进植物生根等。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5大类激素: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也应用了一些新的激素,如:油菜素内酯(br)、多胺(pa)、茉莉酸(ja)。国外的生根剂主要是生长素,或以某一种生长素为主添加碳水化合物和真菌抑制剂进行复配,其处理方法则以药液浸泡或呈粉剂沾着在插穗切面或种子表面,也有用羊毛脂制剂的,在实践中处理过程复杂繁琐,粉剂则容易脱落或溶解在溶液中,羊毛脂制剂则存在不能直接浸入插条切口断面上或种子表面的缺陷,因而影响使用效果,同时存在常见药害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所述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包括主料,所述主料按重量份数计进一步包括:

微生素类25-45份,所述微生素类选自核黄素、烟酰胺、钴胺素、d-泛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氨基酸类36-47份,所述氨基酸类选自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蛋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甘氨酸微量元素盐25-35.65份,所述甘氨酸微量元素盐选自甘氨酸铁、甘氨酸铜、甘氨酸锌、甘氨酸锰、甘氨酸硒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素类包括核黄素、烟酰胺、钴胺素和d-泛酸钙,其重量比为1-1.8:1-1.8:1-1.8:1-1.8。

进一步地,所述氨基酸类包括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其重量比为1-1.3:2-2.63:1-1.3:1-1.3:1-1.3。

进一步地,所述甘氨酸微量元素盐包括甘氨酸铁、甘氨酸铜、甘氨酸锌、甘氨酸锰和甘氨酸硒,其重量比为1.5-2.12:2.5-3.5:1.5-2.12:1-1.5:0.3-0.42。

进一步地,所述促进剂为泡腾剂,所述泡腾剂还包括辅料,所述辅料进一步包括:柠檬酸、碳酸氢钠、碳酸钠、甘露醇、乳糖、聚乙二醇6000、pvp-k30、单宁酸。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的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泡腾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比1:7-9称取主料和辅料,并分别进行超微粉碎,其中,pvp-k30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a颗粒的制备:将主料、柠檬酸、单宁酸混合均匀,加入1/4-1/3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3)b颗粒的制备:将碳酸氢钠、碳酸钠、乳糖、甘露醇混合均匀后,加入余量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4)混合a颗粒和b颗粒,并加入聚乙二醇6000混匀,颗粒压片,即得泡腾剂。

进一步地,所述辅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柠檬酸25-35%、碳酸氢钠10-20%、碳酸钠1-2%、甘露醇3-4%、乳糖32-36%、聚乙二醇600011-20%、pvp-k300.8-1.2%、单宁酸0.4-0.6%。

进一步地,步骤1)中,采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将主料和辅料粉碎成粒度为20-40微米的颗粒。

本发明采用的各成分的作用如下:

核黄素: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属于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较低,但在碱性溶液中容易溶解,在强酸溶液中稳定,光照及紫外照射引起不可逆的分解。核黄素在机体中有递氢的作用,并是机体中重要的酶的辅酶。具有促进发育和细胞的再生;和其他的物质相互作用来帮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的作用。

烟酰胺:研究表明,烟酰胺可以在植物体内结合和积累金属离子并可通过增加植物体内烟酰胺合成酶的表达量以有效提高其体内铁和锌等矿物元素的含量。烟酰胺在维持植物体内矿物元素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由于烟酰胺可以螯合金属离子,因此可以降低过量金属离子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钴胺素:又叫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溶液可促进植物根本活跃,使植物快速发根;可促进植物的生长,防止叶片长斑,起到抗菌的效果;可有效提高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

d-泛酸钙:又叫维生素b5,b族维生素的一种,是生物正常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

甘氨酸:增加农作物对磷钾的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对植物生长特别是光合作用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加植物叶绿素含量,提高酶的活性,促进二氧化碳的渗透,使光合作用更加旺盛,对提高作物品质,增加vc和糖的含量都有着重要作用。

谷氨酸:谷氨酸在光呼吸氮代谢中的作用;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的含量;对农作物有着奇特的光合作用和调节作用。

天门冬氨酸: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的含量。

组氨酸:化学名为α-氨基-β-咪唑丙酸,是分子中含有咪唑核的碱性氨基酸。组氨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广泛用于医药、饲料及食品行业。

蛋氨酸:防止根菌得到侵害,杀死多种寄生病菌。

甘氨酸微量元素盐是微量元素与甘氨酸的络合物,借助甘氨酸吸收,促进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其中,铁是叶绿素形成不可缺少的,在植株体内很难转移,所以叶片“失绿症”是植物缺铁的表现,并且这种失绿首先表现在幼嫩叶片上。

铜参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氮代谢、增强植物的抗性。缺铜时植株生长瘦弱,新叶发黄,凋萎干枯,叶尖卷曲发白,有坏死斑点。

锌能促进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缺锌时作物生长发育出现停滞。

植物叶绿体中含有锰,锰能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时期生长,缺锰时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硝态氮在体内的积累。表现为叶片脉间失绿黄化,有褐色斑点。

硒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有促进作用,可能是因为适量的硒进入植物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增强了植株体内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和抗衰老能力,保证了植株的正常生长。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促进剂采用维生素类、氨基酸类和甘氨酸微量元素盐进行复配,各组分之间的作用相互增进加强,对植物插穗或种子愈合生根有促进作用,可广泛用于植物种子、浸根浸插穗和喷叶处理,能形成对植物种子表面附着,插穗切口保护、叶面附着营养膜的吸收,有利于植物种子对营养吸收、有利于植物插条切口愈合、有利于植物叶面吸收生根因子,有利于植物不定根的诱导和生根的促进,不定根原基的形成,呈现植物爆发性生根,达到增产效果。

2、本发明制得的泡腾剂兼具固体剂和液体剂的特点,携带使用方便,易于推广应用。使用时,水溶性好,溶水迅速、分散均匀,附着、渗透力强,采用了水溶性维生素、生糖氨基酸和甘氨酸微量元素进行超微粉碎络合处理工艺,易于植物直接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环保无污染,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所选的主料和辅料等级为ar、br、cr、医药级、食品级、饲料级的任何一种形式,均可通过商业途径购买获得。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所述促进剂为泡腾剂,包括:

主料,按重量份数计,主料包括微生素类28份,氨基酸类46份,甘氨酸微量元素盐25份,其中,所述微生素类包括核黄素、烟酰胺、钴胺素和d-泛酸钙,其重量比为1:1:1.4:1.8;所述氨基酸类包括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其重量比为1:2:1.3:1.3:1.3;所述甘氨酸微量元素盐包括甘氨酸铁、甘氨酸铜、甘氨酸锌、甘氨酸锰和甘氨酸硒,其重量比为1.6:2.5:2:1.5:0.42;

辅料,按重量百分比计,辅料包括柠檬酸28%、碳酸氢钠17%、碳酸钠1.5%、甘露醇3%、乳糖33%、聚乙二醇600016.1%、pvp-k301.0%、单宁酸0.4%。

上述泡腾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比1:7称取主料和辅料,并分别采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将主料和辅料粉碎成粒度为20微米的颗粒,pvp-k30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a颗粒的制备:将主料、柠檬酸、单宁酸混合均匀,加入1/4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3)b颗粒的制备:将碳酸氢钠、碳酸钠、乳糖、甘露醇混合均匀后,加入余量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4)混合a颗粒和b颗粒,并加入聚乙二醇6000混匀,颗粒压片,即得泡腾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所述促进剂为泡腾剂,包括:

主料,按重量份数计,主料包括微生素类40份,氨基酸类36份,甘氨酸微量元素盐35份,其中,所述微生素类包括核黄素、烟酰胺、钴胺素和d-泛酸钙,其重量比为1.5:1.2:1.6:1.6;所述氨基酸类包括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其重量比为1.2:2.5:1:1:1;所述甘氨酸微量元素盐包括甘氨酸铁、甘氨酸铜、甘氨酸锌、甘氨酸锰和甘氨酸硒,其重量比为2:2.8:1.5:1.2:0.36;

辅料,按重量百分比计,辅料包括柠檬酸33%、碳酸氢钠20%、碳酸钠2%、甘露醇3.3%、乳糖32%、聚乙二醇60008.3%、pvp-k300.8%、单宁酸0.6%。

上述泡腾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比1:8称取主料和辅料,并分别采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将主料和辅料粉碎成粒度为40微米的颗粒,pvp-k30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a颗粒的制备:将主料、柠檬酸、单宁酸混合均匀,加入1/3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3)b颗粒的制备:将碳酸氢钠、碳酸钠、乳糖、甘露醇混合均匀后,加入余量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4)混合a颗粒和b颗粒,并加入聚乙二醇6000混匀,颗粒压片,即得泡腾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所述促进剂为泡腾剂,包括:

主料,按重量份数计,主料包括微生素类25份,氨基酸类46份,甘氨酸微量元素盐28份,其中,所述微生素类包括核黄素、烟酰胺、钴胺素和d-泛酸钙,其重量比为1.6:1.2:1:1;所述氨基酸类包括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其重量比为1.2:2.2:1.2:1:1.2;所述甘氨酸微量元素盐包括甘氨酸铁、甘氨酸铜、甘氨酸锌、甘氨酸锰和甘氨酸硒,其重量比为1.5:3.5:1.55:1:0.3;

辅料,按重量百分比计,辅料包括柠檬酸25%、碳酸氢钠15%、碳酸钠1.5%、甘露醇4%、乳糖36%、聚乙二醇600016.95%、pvp-k301.1%、单宁酸0.45%。

上述泡腾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重量比1:7.6称取主料和辅料,并分别采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将主料和辅料粉碎成粒度为35微米的颗粒,pvp-k30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a颗粒的制备:将主料、柠檬酸、单宁酸混合均匀,加入1/4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3)b颗粒的制备:将碳酸氢钠、碳酸钠、乳糖、甘露醇混合均匀后,加入余量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4)混合a颗粒和b颗粒,并加入聚乙二醇6000混匀,颗粒压片,即得泡腾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所述促进剂为泡腾剂,包括:

主料,按重量份数计,主料包括微生素类45份,氨基酸类42份,甘氨酸微量元素盐32份,其中,所述微生素类包括核黄素、烟酰胺、钴胺素和d-泛酸钙,其重量比为1.3:1.5:1.8:1.5;所述氨基酸类包括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其重量比为1:2.63:1:1:1;所述甘氨酸微量元素盐包括甘氨酸铁、甘氨酸铜、甘氨酸锌、甘氨酸锰和甘氨酸硒,其重量比为1.8:3.2:2.12:1.25:0.4;

辅料,按重量百分比计,辅料包括柠檬酸30%、碳酸氢钠10%、碳酸钠1.2%、甘露醇3%、乳糖35%、聚乙二醇600019.1%、pvp-k301.2%、单宁酸0.5%。

上述泡腾剂的制备方法:

1)按重量比1:9称取主料和辅料,并分别采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将主料和辅料粉碎成粒度为20-40微米的颗粒,pvp-k30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a颗粒的制备:将主料、柠檬酸、单宁酸混合均匀,加入1/4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3)b颗粒的制备:将碳酸氢钠、碳酸钠、乳糖、甘露醇混合均匀后,加入余量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4)混合a颗粒和b颗粒,并加入聚乙二醇6000混匀,颗粒压片,即得泡腾剂。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一种植物生根营养源促进剂,所述促进剂为泡腾剂,包括:

主料,按重量份数计,主料包括微生素类36份,氨基酸类40份,甘氨酸微量元素盐30份,其中,所述微生素类包括核黄素、烟酰胺、钴胺素和d-泛酸钙,其重量比为1.8:1.8:1.6:1.5;所述氨基酸类包括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其重量比为1.3:2.5:1:1:1.3;所述甘氨酸微量元素盐包括甘氨酸铁、甘氨酸铜、甘氨酸锌、甘氨酸锰和甘氨酸硒,其重量比为2.12:3:1.8:1.3:0.4;

辅料,按重量百分比计,辅料包括柠檬酸35%、碳酸氢钠15%、碳酸钠2%、甘露醇3%、乳糖32%、聚乙二醇600011.5%、pvp-k301.1%、单宁酸0.4%。

上述泡腾剂的制备方法:

1)按重量比1:8.3称取主料和辅料,并分别采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将主料和辅料粉碎成粒度为20-40微米的颗粒,pvp-k30配制成质量浓度为5%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备用;

2)a颗粒的制备:将主料、柠檬酸、单宁酸混合均匀,加入1/3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3)b颗粒的制备:将碳酸氢钠、碳酸钠、乳糖、甘露醇混合均匀后,加入余量的pvp-k30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20目尼龙筛网制粒,45℃烘干,18目整粒;

4)混合a颗粒和b颗粒,并加入聚乙二醇6000混匀,颗粒压片,即得泡腾剂。

试验例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促进剂的应用效果,本发明进行了下列试验。

一、在大田水稻上的应用

1、试验采用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本发明的促进剂、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共设4个处理区。

1.2试验方法

处理时间

播种前闷种9小时和插秧前3天喷雾,齐穗期、灌浆期喷施。

处理方式

处理1:清水对照;

处理2:将5mgiaa和5mgnaa溶于1kg水中;

处理3:将实施例2制得的泡腾剂15mg溶于1kg水中;

处理4:将10mgiba和10mgnaa溶于1kg水中。

设计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3次重复。小区面积40平方米。

调查项目

出苗后每7天取样调查一次至插秧后,调查根系的生长进程。插秧前调查地下根系和地上叶片的生长。特别是插秧前后根系的生长、返青、分蕖和秋后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调查。

1.3措施

各处理小区施肥和水分管理及其他农艺措施一致。

2、结果与分析

2.1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从秧苗期开始,每7天对不同处理方式的根系长度(cm)进行调查,表1为区组间不同日期(日/月)根生长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1

从表1可以得出:使用本发明的促进剂(处理3)处理的秧苗,无论插前还是插后根长均高于其他处理组,且根的生长速度优于其他处理组,说明本发明的促进剂能提高根的生长速度,缩短生根时间。移栽秧苗根系不仅很快得以恢复,而且还出现主、侧根快速生长的状况。

插秧前对秧苗根系的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从表2可以得出:经本发明的促进剂进行浸种和喷秧处理,水稻秧苗的根数、最长根长、根干重、根鲜重均优于其他处理方式,说明本发明的促进剂对水稻秧苗根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水稻后期生长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插秧前对秧苗地上部分的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从表3可以得出:采用本发明促进剂处理的秧苗,其地上部分的生长效果均优于其他处理组。

2.2对秧苗移栽后的影响

插秧后对返青、分蕖时间进行调查,结果见表4。

表4

表5为采用不同处理方式的水稻分蕖情况

表5单位:个9/5插秧

从表4、表5可以得出:采用本发明的促进剂处理的秧苗移栽后缓苗快,返青提前2-5天;分蕖提前4-10天,分蕖多4.8-8.2个。

2.3对水稻群体的影响

5月9日各处理基本苗17.6万,到抽穗期:处理3、处理4、处理2总基数分别为19.5万、19.5万、19.2万。分别比对照增加1.1万、1.1万、0.8万。

2.4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见表6。

表6

从表6可以得出:采用本发明的促进剂的处理3相对于处理1、处理2、处理4的增长率分别增加12.4%、6.6%、1.8%,说明本发明的促进剂能有效地促进植物愈合生根,达到增产效果,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在沙地柏上的应用

沙地柏为柏科圆柏属常绿匍匐或智力灌木。产于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区,耐寒、耐旱,为固沙固土优良树种。沙地柏在青海省分布于乌兰,祁连,共和等地区,生于海拔2500-3350米的沙丘,山坡及针阔叶树林缘,为防风固沙,荒山造林和城镇绿化的乡土树种。沙地柏具有种子繁育困难,播种后有隔年出苗的习性。

材料和方法

选用沙壤耕作土,插床为平床,每亩施入人粪尿1500-1800公斤,磷酸二铵8-10公斤;并用甲硫磷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量4公斤。

沙地柏插条:5月中旬,采集自海晏县青海湖东北部的斜玛拉布登,在25年生左右的沙地柏母树上,选采3-5年生的侧枝条,条长30-50厘米。

处理浓度:

处理1:清水对照;

处理2:将5mgiaa和5mgnaa溶于1kg水中;

处理3:将本发明制得的泡腾剂15mg溶于1kg水中;

处理4:将10mgiba和10mgnaa溶于1kg水中。

试验方法:选取480株沙地柏插条进行试验,所述480株沙地柏插条被随机分成8组,每组60株,按随机区组设计要求,分3个区,每一区每组20株,以上每组分别使用上述处理1-4的试剂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将沙地柏插条在处理剂中速蘸,然后在基质中打孔,将速蘸后的沙地柏插条放入孔中按实,进入常规管理。

评定指标:生根率是指生根的插条占总插条的百分比。

扦插60天后,观察沙地柏插条的生根情况,结果见表7。

表7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促进剂相对于其他试剂具有更优的生根效果。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