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泥紫金土青瓷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00505发布日期:2019-07-17 06:08阅读:10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泥紫金土青瓷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茶用器具,尤其是用双色胚胎泥紫金土组合烧制构成的青瓷壶。



背景技术: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以浙江省西南部龙泉一带的瓷土、石灰石和长石等为原料,以手工拉坯成型技术、祖传配料方法,用龙窑炉高温烧制青瓷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包括原料制备、造型装饰和高温烧成三大部份,可细分为粉碎、练泥、造型、修坯、施釉、装窑、素烧、釉烧等十几道工序和操作技术。它以其青釉配制、多次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为独特技艺,烧制出如玉的青瓷,但无论是哥窑或弟窑的传统工艺都是采用同一种瓷泥烧制,由于其瓷泥配方一致,制成的器具(例如饮用茶具)颜色品相单一。

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朱村畈所产的原生瓷土是质量非常好的青瓷原料,其紫金土的含量在45-55%%之间,石灰石含量在18-30%之间,氧化铁含量在12-16%之间,高岭土含量在25-30%之间,其余还含有氧化钙、氧化镁、钾长石、钠长石、埃洛石等矿物质。

在青瓷传统烧制工艺基础上,创新开发一种以不同配方的瓷泥,分别组合在同一饮用茶具的不同构件上,烧制后使它产生一种天然浑成的双色效果,乃是本实用新型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选用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朱村畈所产的紫金土为的瓷泥原料烧制青瓷壶,首先将所述的紫金土经过理化成分分析,按质量百分比筛选其中氧化铁含量在10-12%之间的铁胎泥,按质量百分比筛选其中碳酸钙含量在25-30%之间的白胎泥;铁胎泥及白胎泥按质量百分比都含有45-50%的氧化铝、含25-40%高岭土、含有10-15%的氧化钙、氧化镁、钾长石、钠长石、埃洛石混合物质,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所用瓷泥的筛选指标,上述各组分的总质量为100%。

取达到制坯的质量要求的铁胎泥在拉坯机上依靠手工分别拉制出所述的青瓷壶的壶腔体和壶盖,所述的壶腔体和壶盖经过自然凉干后进行修坯,其中对所述的壶腔体外表面腰部位置用跳刀工艺手工制出一圈具有不规则凹凸刀痕的带形饰纹,并在所述的饰纹上用刀具钻出按梅花形排列的七个滤孔,在壶底部修挖出一个凹圈;对壶盖上表面中部用跳刀工艺也制出一圈饰纹,并在所述的壶盖的提手部位用刮刀工艺手工制出两圈凹环;取达到制坯的质量要求的白胎泥浆分别用灌浆法在石膏模具内制出壶咀和壶柄,经过脱模、干燥,在所述的壶咀和壶柄空腔内灌涂上一层瓷釉;然后,对所述壶咀的根部涂上白胎泥浆粘黏在所述的壶腔体七个滤孔的外围、并用手工修整圆滑其接合处,在所述的壶柄内侧空腔的上方制出一个排气孔,并将所述的壶柄利用白胎泥浆粘黏在壶腔的滤孔正对面、并用手工修整圆滑其接合处,这样便完成了双色泥紫金土青瓷壶坯体的成型;继续将所述的青瓷壶坯体经过自然干燥、装窑、素烧,出窑;将素烧过的青瓷壶坯体的内、外表面清灰抹光后浸釉1.5-2.0毫米,并用海绵擦吸干净壶腔体和壶盖上所述饰纹上的釉水,再重新装窑进行釉烧,至炉内冷却达室温后出窑,烧制完成后在壶腔体和壶盖表面形成青灰色的铁胎泥青瓷釉,在壶咀和壶柄表面形成青乳色的白胎泥青瓷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紫金土不同配方的瓷泥,分别组合在同一饮用茶具的不同构件上——即用双色胚胎泥紫金土组合构成了青瓷壶,浸釉烧制后发挥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使之产生一种天然浑成的双色效果,构成的青瓷壶,显得古朴雅致、新颖实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含半剖视图)。

图1中1.铁胎泥青瓷釉,2.白胎泥青瓷釉,3.露筋釉,4.纹饰,5.壶腔体,6.壶盖,7.壶咀,8.壶柄,9.凹环,10.空腔,11.排气孔,12.凹圈,13.滤孔,14.内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选用浙江遂昌县湖山乡朱村畈所产的紫金土为的瓷泥原料烧制青瓷壶,首先将所述的紫金土经过理化成分分析,按质量百分比筛选其中氧化铁含量在10-12%之间的铁胎泥作青瓷壶的壶腔体和壶盖,按质量百分比筛选其中碳酸钙含量在25-30%之间的白胎泥作所述青瓷壶的壶嘴和壶柄;铁胎泥及白胎泥按质量百分比都含有45-50%的氧化铝、含25-40%高岭土、含有10-15%的氧化钙、氧化镁、钾长石、钠长石、埃洛石混合物质,但不作为本发明所用瓷泥原料的筛选指标,上述各组分的总质量为100%。

将所述的铁胎泥及白胎泥分别投入卵石球磨机进行研磨,使之细度达到1000-1100目后取出,然后分别加水投入练泥机经过练泥、排除空气,取达到制坯的质量要求的铁胎泥在拉坯机上依靠手工分别拉制出所述的青瓷壶的壶腔体5和壶盖6,所述的壶腔体5和壶盖6经过自然凉干至25-30%含水率后进行修坯工序,其中对所述的壶腔体5外表面腰部位置用跳刀工艺制出一圈具有不规则凹凸刀痕的带形饰纹4,并在所述的饰纹4上用专用刀具打出按梅花形排列的七个滤孔13,在壶底部修挖出一个凹圈12,对壶盖6上表面中部用跳刀工艺也制出一圈饰纹4,并在所述的壶盖6的提手部位用刮刀工艺手工制出两圈凹环9;取达到制坯的质量要求的白胎泥浆分别灌入壶咀7和壶柄8的石膏模具内,静置至白胎泥浆水分逐步被吸收,待所述的壶咀7和壶柄8成型后倒出多余的白胎泥浆、使所述的壶咀7和壶柄8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空腔10,经过脱模、凉干以备用;再将所述的壶咀7和壶柄8空腔10内灌浇上1.0-1.2毫米的青瓷釉,然后对所述壶咀7的根部涂上白胎泥浆粘黏在所述的壶腔体5七个滤孔13外围的四周、并用手工修整圆滑其接合处,在所述的壶柄8内侧空腔10的上方制出一个排气孔11,并将所述的壶柄8利用白胎泥浆粘黏在壶腔的滤孔13正对面、并用手工修整圆滑其接合处,这样便完成了双色泥紫金土青瓷壶坯体的成型;然后,将所述的青瓷壶坯体经过自然干燥、装窑、素烧,出窑;将素烧过的青瓷壶坯体的内、外表面清灰抹光后浸釉1.5-2.0毫米,并用海绵擦吸干净壶腔体5和壶盖6上所述饰纹4上的釉水,再重新装窑进行釉烧,炉内冷却至室温出窑,烧制完成后使壶腔体5和壶盖6表面形成青灰色的铁胎泥青瓷釉1,壶咀7和壶柄8表面形成青乳色的白胎泥青瓷釉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原料制备、造型装饰和高温烧成三个过程中采用了上述特殊工艺,可以达到三方面效果:

(1)、用所述的朱村畈紫金土筛选出的铁胎泥及白胎泥制出所述青瓷壶的不同构件,使同一主体器具——青瓷壶外表产生双青瓷色效果,即壶腔体5和壶盖6为青灰色的铁胎泥青瓷釉1,壶咀7和壶柄8为青乳色的白胎泥青瓷釉2,两者相宜得彰。

(2)、在壶腔体5外表面腰部位及壶盖表面中部用跳刀工艺分别制出一圈具有不规则凹凸刀痕的饰纹4,由于这两圈饰纹4的坯胎为朱村畈紫金土的铁胎泥,且未浸到釉水(或被擦吸干净了),所以在高温氧化还原反应中彰显出铁胎的紫褐色,显得古朴雅致。

(3)利用朱村畈所产的紫金土铁胎泥制作的壶腔体5和壶盖6具有8-12%氧化铁含量,在高温釉烧过程中达到高温后保温4小时、使壶腔体5的盖沿口部位及及壶盖6提手用刮刀制出的两圈凹环9部位之釉水由于重力而缓慢下流,铁胎泥坯逐渐裸露,造成一种紫褐色由深变淡的露筋釉3效果(行话所谓“露筋”),同时,在留住釉水的铁胎泥坯表面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釉水逐渐变厚并聚集在所述饰带的边缘,造成一种具有冰片状天然裂纹的釉彩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发明人——国家级工艺大师廖丽莲女士经过多年试验并首创,故在青瓷壶凹圈12底部嶔有其印章,另外,采用相同工艺制作了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风格的茶杯和杯托,使该青瓷壶具成套呈现,达到古朴雅致、新颖实用之目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