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冷却装置及多台车连续炉。
背景技术:
玻璃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会涉及一道退火工序,其中,玻璃在退火过程中需要采用玻璃冷却装置对玻璃进行冷却处理,现有技术中的玻璃冷却装置多采用U型风管,然而U型风管一般只设置于玻璃之下,使得U型风管吹出的冷却风只能够冷却到玻璃的下表面,对玻璃的冷却区域小,并且U型风管的吹出的冷却风存在着吹风的盲区,同时U型风管吹出的风压又不一致,这就导致玻璃表面冷却不均匀,从而导致玻璃存在应力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冷却装置及多台车连续炉,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玻璃进行冷却处理时,存在表面冷却不均匀导致玻璃应力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玻璃冷却装置,包括第一风箱、第二风箱、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箱和所述第二风箱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箱相通,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箱相通,所述第一风箱上设有第一出风面,所述第一出风面正对所述第二风箱且所述第一出风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风孔,所述第二风箱上设有第二出风面,所述第二出风面正对所述第一风箱且所述第二出风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二风孔。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第一风孔均匀间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风孔均匀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所述第一风箱相邻于所述第一出风面的侧部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管与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箱相邻于所述第二出风面的侧部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第二进风管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三风机、第四风机、第三进风管和第四进风管,所述第一风箱相邻于所述第一出风面并相对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另一侧部上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通过第三进风管与所述第三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箱相邻于所述第二出风面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另一侧部上设有第四进风口,所述第四进风口通过第四进风管与所述第四风机的出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面和所述第二出风面均为弧形面;所述第一出风面的中部背离所述第二出风面并朝向所述第一风箱的内部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面的中部背离所述第一出风面并朝向所述第二风箱的内部凹陷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第三风机和第四风机均为离心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玻璃冷却装置,在玻璃运送到第一风箱和第二风箱之间的中部时,第一风箱和第二风箱对玻璃的相对两表面进行吹风冷却,第一风机的产生的冷风通过第一风箱上的若干第一风孔中排出并喷到玻璃的一表面上,对玻璃的一表面进行冷却,第二风机的产生的冷风通过第二风箱上的若干第二风孔中排出并喷到玻璃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对玻璃的另一表面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的玻璃冷却装置,能够同时吹风冷却玻璃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使得玻璃在退火过程中均匀冷却,不会因冷却不均匀而出现应力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台车连续炉,用于玻璃的生产制造,所述多台车连续炉包括上述的玻璃冷却装置,所述第一风箱固定安装于所述多台车连续炉的上炉壁,且所述第一出风面朝下设置,所述第二风箱固定安装于所述多台车连续炉的下炉壁且所述第二出风面朝上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面正对于所述第二出风面设置,所述第一风箱和所述第二风箱均位于所述多台车连续炉的冷却段。
本实用新型的多台车连续炉,采用了上述的玻璃冷却装置,当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达到多台车连续炉的冷却段时,第一风箱和第二风箱分别从上下两个方向上对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进行冷却操作,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冷却过程中第一风箱和第二风箱的出风量一致,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得到了均匀地冷却,因此,玻璃不会因冷却不均匀而出现应力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台车连续炉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组装,并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玻璃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玻璃冷却装置的第一风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风箱 11—第一出风面 12—第一风孔
13—第一进风管 14—第三进风管 20—第二风箱
21—第二出风面 22—第二进风管 23—第四进风管
30—第一风机 40—第二风机 50—第三风机
60—第四风机 71—上炉壁 72—下炉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2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玻璃冷却装置,包括第一风箱10、第二风箱20、第一风机30和第二风机40,所述第一风箱10和所述第二风箱20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风机30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箱10相通,所述第二风机40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箱20相通,所述第一风箱10上设有第一出风面11,所述第一出风面11正对所述第二风箱20且所述第一出风面11上开设有若干第一风孔12,所述第二风箱20上设有第二出风面21,所述第二出风面21正对所述第一风箱10且所述第二出风面21上开设有若干第二风孔(图未示)。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玻璃冷却装置,在玻璃运送到第一风箱10 和第二风箱20之间的中部时,第一风箱10和第二风箱20对玻璃的相对两表面进行吹风冷却,第一风机30的产生的冷风通过第一风箱10上的若干第一风孔 12中排出并喷到玻璃的一表面上,对玻璃的一表面进行冷却,第二风机40的产生的冷风通过第二风箱20上的若干第二风孔中排出并喷到玻璃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对玻璃的另一表面进行冷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玻璃冷却装置,能够同时吹风冷却玻璃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表面,使得玻璃在退火过程中均匀冷却,不会因冷却不均匀而出现应力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玻璃冷却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组装,并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若干所述第一风孔12均匀间隔设置,若干所述第二风孔均匀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一风箱10的第一出风面11上的第一风孔 12均匀间隔设置,使得从第一风孔12出来的冷风能够均匀地喷射到玻璃的一表面,保证玻璃的一表面的均匀冷却;第二风箱20的第二出风面21上的第二风孔均匀间隔设置,使得从第二风孔出来的冷风能够均匀地喷射到玻璃的相对另一表面,保证玻璃的另一表面的均匀冷却,这就使得玻璃的相对两表面都能够得到均匀冷切,避免玻璃产生出现应力差的问题。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玻璃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一进风管13和第二进风管22,所述第一风箱10相邻于所述第一出风面11的侧部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图未示),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第一进风管13与所述第一风机30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箱20相邻于所述第二出风面21的侧部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图未示),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第二进风管22与所述第二风机40的出风口相连通。具体地,第一风箱10的进风口设置于第一风箱10相邻于所述第一出风面11的侧部上,第一风箱10的冷风从第一风箱10的侧部进入到第一风箱10的内部,冷风的出风方向与第一出风面11平行,从第一出风面11的侧边向第一出风面11的中部流动,直至流动到与第一出风面11相对的另一侧边处,保证冷风能够到达第一出风面11上所有的区域且所有的第一风孔12均有冷风喷出,确保玻璃整个表面都能够得到冷却;第二风箱20的进风口设置于第二风箱20相邻于所述第二出风面21的侧部上,第二风箱20的冷风从第二风箱20 的侧部进入到第二风箱20的内部,冷风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面21平行,从第二出风面21的侧边向第二出风面21的中部流动,直至流动到与第二出风面 21相对的另一侧边处,保证冷风能够到达第二出风面21上所有的区域且所有的第二风孔均有冷风喷出,确保玻璃整个表面都能够得到冷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玻璃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三风机50、第四风机60、第三进风管14和第四进风管23,所述第一风箱10相邻于所述第一出风面11并相对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另一侧部上设有第三进风口(图未示),所述第三进风口通过第三进风管14与所述第三风机50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风箱60相邻于所述第二出风面21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另一侧部上设有第四进风口(图未示),所述第四进风口通过第四进风管23与所述第四风机60 的出风口相连通。
具体地,第一风机30和第三风机50相对设置在第一出风面11的两侧,当第三风机50和第一风机30启动时,冷气从第一出风面11的两侧喷出,能够将冷气均匀其喷射到第一出风面11上,使得第一出风面11上的冷气能够从各第一风孔12中均匀地喷出,确保玻璃的表面所有区域都能够得到冷气的冷却并保证玻璃表面的均匀冷却;第二风机40和第四风机60相对设置在第二出风面21 的两侧,当第二风机40和第四风机60启动时,冷气从第二出风面21的两侧喷出,能够将冷气均匀其喷射到第二出风面21上,使得第二出风面21上的冷气能够从各第二风孔中均匀地喷出,确保玻璃的表面所有区域都能够得到冷气的冷却并保证玻璃表面的均匀冷却。
本实施例中,所述玻璃冷却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第一风箱10和所述第二风箱20均固定于所述支架上。具体地,支架为第一风箱10和第二风箱20的安装提供安装基体,也能够保证第一风箱10和第二风箱20的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机30、第二风机40、第三风机50和第四风机60 均为离心风机。具体地,离心风机的出风量和出风压比较大,使得第一风箱10 和第二风箱20内的冷却风量多且充满整个第一风箱10和第二风箱20内部,第一风箱和第二风箱的出风量更大且出风更为均匀,玻璃的冷却也更为均匀和迅速。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面11和所述第二出风面21均为弧形面;所述第一出风面11的中部背离所述第二出风面21并朝向所述第一风箱10的内部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面21的中部背离所述第一出风面11并朝向所述第二风箱20的内部凹陷形成。具体地,第一出风面11的中部朝向第一风箱10内部凸伸,使得第一风箱10中的第一出面靠近第一进风管13和第三进风管14的空间要比第一风箱10中的第一出风面11的中部处的空间大,且第一风机30的出风口和第三风机50的出风口分别位于第一进风管13和第三进风管 14,使得第一风机30的出口处的冷风具有较大的容纳空间,当冷气运动到第一风箱10中的第一出风面11的中部处的空间时,由于空间减小,冷气会受到压缩,增大了第一出风面11上中部的第一风孔12的出风量,该结构使得每个第一风孔12吹出的风量和风压均一致,使得玻璃表面得到更加均匀地冷却。第二出风面21的中部朝向第二风箱20内部凸伸,使得第二风箱20中的第二出风面 21靠近第二进风管22和第四进风管23的空间要比第二风箱20中的第二出风面 21的中部处的空间大,且第二风机40的出风口和第四风机60的出风口分别位于第二进风管22和第四进风管23,使得第二风机40的出口处的冷风具有较大的容纳空间,当冷气运动到第二风箱20中的第二出风面21的中部处的空间时,由于空间减小,冷气会受到压缩,增大了第二出风面21上中部的第二风孔的出风量,该结构使得每个第二风孔吹出的风量和风压均一致,使得玻璃表面得到更加均匀地冷却。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面11和第二出风面21均为弧形面,且玻璃也是弧形面,当玻璃安装于第一出风面11和第二出风面21之间,第一出风面11或第二出风面21的弧度与玻璃的弧度相适应,使得第一出风面11或第二出风面21上的喷出的冷风到玻璃表面的距离一直,使得玻璃表面的冷却更为均匀。
进一步地,第一风机30和第三风机50分别设置于第一风箱10的相对两侧,避免第一风机30和第三风机50阻挡第一风箱10的冷风喷射到玻璃的表面;第二风机40和第四风机60分别设置于第二风箱20的相对两侧,避免第二风机40 和第四风机60阻挡第二风箱20的冷风喷射到玻璃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台车连续炉,用于玻璃的生产制造,所述多台车连续炉包括上述的玻璃冷却装置,所述第一风箱10固定安装于所述多台车连续炉的上炉壁71,且所述第一出风面11朝下设置,所述第二风箱20固定安装于所述多台车连续炉的下炉壁72且所述第二出风面21朝上设置,所述第一出风面11正对于所述第二出风面21设置,所述第一风箱10和所述第二风箱20均位于所述多台车连续炉的冷却段。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台车连续炉,采用了上述的玻璃冷却装置,当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达到多台车连续炉的冷却段时,第一风箱10和第二风箱20分别从上下两个方向上对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进行冷却操作,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冷却过程中第一风箱10和第二风箱20的出风量一致,高温软化成型的玻璃得到了均匀地冷却,因此,玻璃不会因冷却不均匀而出现应力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台车连续炉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组装,并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